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塵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塵忝,漢語詞彙,拼音chén tiǎn釋義為謙詞,猶言忝列,多謂自己的才能有辱於所任的職位。

出處

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顧己循涯,寔知塵忝。」

唐·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三首》: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

唐·李白《與賈少公書》:「方之二子,實有慚德,徒塵忝幕府,終無能為。」

唐·劉禹錫《代讓同平章事表》:「初受恩榮,若登霄漢;退思塵忝,如履春冰。」

唐·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贈諸客》:仆本儒家子,待詔金馬門。塵忝親近地,孤負聖明恩。

唐·黃滔《寄同年崔學士》:半因同醉杏花園,塵忝鴻爐與鑄顏。已脫素衣酬素髮,敢持青桂愛青山。

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先君出宰》:「此妓,某未塵忝時,已見其在籍中矣。」

解釋

謙詞。猶言忝列。多謂自己的才能有辱於所任的職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