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中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尚書中候
|
|
|
《尚書中候》是讖緯書中的一種,成書於漢代。
內容簡介
書名。漢代讖緯之書中的一種,十八篇,主要是模仿《尚書》的文體,記述古代帝王的符命瑞應,以證明這些朝代和帝王興起應乎符瑞,合乎天命。此書是漢代緯書中產生較早、較有影響的一部,與「七緯」並稱「緯候」,成為讖緯之學的代名詞。《隋書·經籍志》著錄五卷,漢鄭玄注。又言「梁有八卷,今殘缺」。此書尚有魏宋均注,疑此八卷本即宋注本。《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不著錄,蓋其時已殘缺或佚失。然傳注及類書中引用頗夥,佚文存留較多。明清以來諸家多有輯本,以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輯本為最備。
詳細介紹
《尚書中候》乃漢代的一種讖緯之書,該書產生較早,影響較大,但它既非《河圖》、《洛書》類,也不屬於《七經緯》之列,漢代常與緯書並稱為「緯候」,成為緯書的一種統稱,如《後漢書·方術傳序》:「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李賢註:「緯,七經緯也。候,《尚書中候》也。」
漢代人認為《尚書中候》是和《尚書》同時產生的書,都是由孔子刪定的。《尚書璇璣鈐》和鄭玄《六藝論》都說:「孔子求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書名「中候」,中者,徵應也;候者,占驗也,即說歷代帝王聖人應占驗而興起的意思,也就是專言符命的書,故其中多載歷代帝王所見的符瑞災祥。它主要以五行相生說,論述了堯、舜、禹、湯、文、武等各王朝帝王或其他祖先的性格、行為及其祥瑞,並試圖證明這些王朝或帝王興起的正統性。它冠以「尚書」之名,是因為它的初衷是想仿照《尚書》中文體樣式,做成古代帝王的譜系、言行、事跡記錄,如「粵若堯母曰慶都」、「粵若稽古王湯」、「維王既誅崇侯虎」、「維歲二月,候在東館」、「[粵]若稽古周公旦,欽維皇天」,等等,都是模仿《尚書》,目的是由此來更加確認各王朝、各帝王的正統性,進而證明製作或利用《中候》的王朝出現的必然性,這就和漢王朝的權威化關係相當密切了,歸根結底是想藉助《尚書》的權威性來張目。
漢代書籍包括讖緯之書經常引用或說到它,如《白虎通義·爵篇》引《中候》曰:「天子臣放勛」;《尚書緯帝命驗》云:「順堯考德,《題期》、《立象》」,《題期》、《立象》都是《尚書中候》的篇名。可見此書在東漢初年已經流行於世,朱彝尊《經義考》卷二六五認為「《中候》專言符命,當是新莽時所出之書。」
由於自魏晉以降,歷代禁毀圖讖,《尚書中候》十八篇在唐代已佚,不過由於它影響大,諸書徵引頗多,佚文保存下來的比較多。明清學者多有輯本,今以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輯本較為詳備,然有謬誤,如將「日角」、「亶甫」列為篇名,實非。
對此書注釋研究的著作首推清末學者皮錫瑞的《尚書中候疏證》(收入《師伏堂叢書》),徵引豐博,考證詳賅。皮氏對此書評價很高,說它「超諸緯而獨出,紀實為多;擬《逸周》之刪除,徵文尤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