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尤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尤溪縣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始建縣於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是福建省首個獲得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的「千年古縣」。

尤溪縣位於福建省中部、三明市東部。地處東經117°48'30" ~118°40',北緯25°50'36" ~26°26'30"之間,全境面積342036.76公頃。尤溪縣地處北緯26度以南,東面距海約100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尤溪縣是中國金柑、竹子、油茶、綠竹之鄉,是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十大生態產茶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鉛鋅礦儲量居華東地區首位。這裡千嶂疊翠,森林覆蓋率達73.6%,連續三年榮登全國「深呼吸小城百佳榜」,榮獲中國候鳥旅居縣「詩意田園十佳」稱號,位於中國最美縣城排行榜第25位。[1]

歷史沿革

始建縣於唐開元29年(741),隸屬福州。

南唐保大六年(948)改隸劍州(州治在南平)。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起,劍州改稱南劍州,至元十五年(1278)南劍州改稱南劍路,延祐元年(1314)南劍路改稱延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改為延平府,尤溪縣隨其隸屬。

民國16年(1927)尤溪縣直屬福建省。民國23年(1934)7月,尤溪縣改隸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平)。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溪縣屬第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平)。

1970年起尤溪縣劃歸三明地區,1983年7月三明地改市,尤溪縣隸屬三明市。

行政區劃

1970年,尤溪縣轄城關鎮、尤溪口鎮、聯合公社、西洋公社、洋中公社、梅仙公社、溪尾公社、八字橋公社、管前公社、團結公社、湯川公社、台溪公社、新橋公社、坂面公社、中仙公社,252個大隊。

1984年,尤溪縣轄城關鎮、尤溪口鎮、梅仙鎮、西濱鎮、洋中鄉、聯合鄉、管前鄉、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坂面鄉、池田鄉、八字橋鄉、團結鄉,共有4個居委會、249個村委會。

1992年末,全縣轄城關、梅仙、西濱、尤溪口、新陽5個鎮和團結、洋中、管前、八字橋、坂面、台溪、中仙、湯川、溪尾、聯合10個鄉。

1994年,管前鄉、洋中鄉撤鄉設鎮。1995年,撤銷團結鄉設立西城鎮。轄8個鎮、7個鄉:城關鎮、尤溪口鎮、梅仙鎮西濱鎮新陽鎮洋中鎮管前鎮西城鎮、聯合鄉、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坂面鄉、八字橋鄉。

2010年12月14日,省政府(閩政文512號)批覆同意撤銷坂面鄉,設立坂面鎮。

2017年9月19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尤溪縣撤銷聯合鄉,設立聯合鎮,撤鄉設鎮後,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後,全縣轄10個鎮、5個鄉、250個村和17個居委會:城關鎮、尤溪口鎮、梅仙鎮、西濱鎮、新陽鎮、洋中鎮、管前鎮、西城鎮、坂面鎮、聯合鎮、湯川鄉、溪尾鄉、中仙鄉、台溪鄉、八字橋鄉。[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尤溪縣位於福建省中部、三明市東部。地處東經117°48'30"~118°40',北緯25°50'36"~26°26'30"之間,東鄰閩清和永泰縣,南接德化縣,西連大田和沙縣,北毗南平市。全境面積3463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距省會福州市國道198千米,高速公路173千米,水路232千米;距三明市省道117千米,高速公路128千米。

地貌特徵

尤溪縣地處戴雲山脈北段西部,境內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占總面積93%。地勢中部低,西北與東南山嶺聳峙,千米山峰林立。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原錯落其間,面積占6.94%,尤溪河斜貫南北。全縣海拔差異較大,最高峰大漠山座落東南方,海拔1472米,最低處是東北方,為尤溪口鎮政府駐地尤墩居委會,海拔72米。

地質環境

尤溪縣地質構造是由多次構造運動迭加形成的,發育着不同期的褶皺和斷裂。主要構造體系輪廓多受華夏系和新華夏系構造的控制,呈北東向展布。

氣候特徵

尤溪縣地處北緯26度以南,東面距海約100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冬季溫涼,春夏多雨,降水豐富。

2~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1月為冬季。因各地海拔懸殊,各季節起始與持續時間差別較大。

尤溪縣各地累年年平均氣溫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1998年,創該縣年平均氣溫最高記錄)。因縣內地形複雜,各地氣溫分布差異較大,中高海拔地區隨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5~0.6℃。

水文環境

尤溪縣水系發育,有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1條,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條。境內有尤溪、新嶺溪、高洲溪和後亭溪4條水系,其中以尤溪水係為最大。[3]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在中國動物區系劃分中,尤溪縣屬東洋界華南區東南部的核心地帶,兼有華中區和古北界地南緣特徵,動物種類多。已收集鑑定的野生動物有15個綱、286個科、648種,其中國Ⅰ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8種,Ⅱ級保護的有44種,省重點保護的有20種,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研價值的省級一般保護動物有22種。但近幾年來,由於許多地方的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和人們任意捕殺,野生動物的數量不斷減少,有些已瀕於滅絕。

植物資源

尤溪縣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豐富。據林業植被調查鑑定,全縣維管束植物達205科878屬2116種(包括變種或變型),其中蕨類植物35科68屬153種、裸子植物10科24屬49種、被子植物160科786個屬728種。

森林資源

本縣森林資源豐富。據2000年林業經營方案修編資料,全縣有成林377.8萬畝,其中杉木林92.8萬畝、馬尾松林18.2萬畝、闊葉樹林6萬畝、竹林41.8萬畝、經濟林30.2萬畝、防護林77.6萬畝、特用林10.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2%。全縣活立木蓄積量1491.3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999.7萬立方米),毛竹4471.4萬株。

用材林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齡林比重偏大,共占81.2%;近、成、過熟林比重偏小,僅占18.8%。

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近、成、過熟林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和邊遠地區。其中用材林主要分布在團結、西濱、洋中、中仙、坂面、台溪、溪尾、湯川、池田、梅仙等鄉,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八字橋、台溪、中仙、坂面、池田、溪尾、梅仙、團結等鄉。

礦產資源

尤溪縣地質結構多樣,礦藏資源豐富。發現境內有金屬礦藏:鐵、錳、鎢、錫、銀、鉛鋅礦、多金屬礦(銅、鉛、鋅)、黃金礦、稀土礦、輝相礦及放射性鈾、釷等。非金屬礦有:石灰石、大理岩、白雲岩、花崗岩、硫鐵礦、閃長岩、輝綠岩、流紋岩、石英、砂岩、硅灰石、透灰石、滑石、硅石、高嶺土、鉀長石、螢石、葉臘石、建築石料(鵝卵石、沙)、磚瓦粘土、陶土、瓷土、水晶、雲母、硫、磷、石墨、無煙煤、泥煤、地下水等多種礦種。

全縣發現各種礦點、礦化點150多處,其中石灰石儲量達6700多萬噸以上,主要分布在梅仙南洋、中仙龍門場等地;儲量達1000萬噸以上,還有硅質原料、大理石等;地下水達4億噸/年以上。發現鉛鋅礦24處,鉛鋅D+E級金屬量達200多萬噸以上,居華東地區之首。特別梅仙礦區面積達50平方千米以上,丁家山、謝坑、峰岩等處礦床規模達中型以上。黃金礦主要分布在坂面、中仙、台溪等鄉鎮,發現規模以上礦床14處,共生礦床(銅金)1處,伴生礦床(鉛鋅)2處,中型規模礦床(十三金礦段)1處,小型礦床有肖坂、龍門場2次,礦石礦床1處,探明坂面肖坂C+D+E級金屬量約5噸以上,此外,還發現眾多的金屬常點,表明尤溪縣具有很大的找金礦潛力。

區域人口

全縣2017年末戶籍人口450133人,其中男性人口241333人,女性人口208800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3.6%和46.4%。全年出生人口12884人,出生率28.80‰;死亡人口3706人,死亡率8.28‰;人口自然增長率20.51‰。按人口年齡段分:18歲以下92354人,占總人口的20.5%;18—59歲288749人,占總人口的64.2%;60歲及以上69030人,占總人口的15.3%。

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6.1萬人,城鎮化率44.8%,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按城鎮化率計算,其中城鎮人口16.2萬人,農村人口19.9萬人。[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1.4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99.0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79.9億元,增長12.4%。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9%、35.1%、53.0%,分別拉動GDP增長0.9個、2.7個和4.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6.4萬元。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4.8∶41.7∶33.5調整為22.7∶42.8∶34.5,一產下降2.1個百分點,二產和三產分別提高1.1個和1.0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5%,其中消費品價格持平,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4%。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呈「一降七升」格局,食品煙酒下降1.6%,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分別上漲1.4%、0.8%、1.0%、1.3%、1.0%、2.1%和8.0%。

全年公共財政總收入11.52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上劃中央收入3.69億元,增長13.7%;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82億元,增長6.2%。在地方級公共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5.28億元,增長9.8%;非稅收入2.55億元,下降0.6%。

全年公共財政支出29.26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51億元,下降17.8%;教育支出7.20億元,增長9.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55億元,增長77.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2.36億元,增長27.0%。

全年基金預算收入9.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倍;基金預算支出5.63億元,增長44.6%。

第一產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4.86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農業產值52.80億元,增長5.5%;林業產值17.94億元,增長3.1%;牧業產值10.85億元,下降0.4%;漁業產值2.09億元,增長7.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8億元,增長3.8%。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08萬畝,比上年增長2.5%,糧食總產量18.54萬噸,增長3.7%。其中穀物產量14.02萬噸,增長3.7%;薯類產量2.84萬噸,增長4.4%;豆類產量1.68萬噸,增長3.6%。全年蔬菜播種面積36.17萬畝,比上年增長1.5%,蔬菜產量65.94萬噸,增長3.8%。全年茶葉產量1.61萬噸,增長7.2%;水果產量9.57萬噸,增長4.3%;食用菌產量3.94萬噸,增長2.8%。

全年木材產量87.86萬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6.3%;竹材採伐量3696萬根,增長54.4%;竹筍乾產量1.70萬噸,增長17.4%;油茶籽產量37450噸,增長8.0%。全縣完成造林3.62萬畝,森林撫育110.58萬畝。

全年肉蛋奶總產量3.84萬噸,比上年下降7.9%,其中肉類產量3.37萬噸,下降10.8%。生豬出欄34.76萬頭,下降18.1%,豬肉產量2.88萬噸,下降14.3%。

全年水產品產量1.04萬噸,比上年增長5.9%。

榮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及「全國重點產茶縣」等稱號,「尤溪紅」「尤溪綠茶」入選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名錄,聯合梯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通過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評估。

第二產業

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9.46億元,其中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85.37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4.1%。在三大主導產業中:紡織、服裝業產值203.90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元;林產業產值69.85億元;礦產、礦物製品業產值11.63億元。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99億元,比上年增長8.0%。

在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共生產精製食用植物油901噸,鮮、冷藏肉6413噸,罐頭9163噸;共生產紗17.48萬噸、布3.45億米、印染布0.61億米、無紡布0.59萬噸、玻璃纖維布204萬米、服裝50.52萬件;共生產人造板12.89萬立方米、機製紙及紙板5.20萬噸、商品混凝土13.18萬立方米、磚1.23億塊、水泥混凝土電杆8.64萬根。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33.34%,比上年提高32.2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達98.6%,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全縣162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4.87億元,增長9.7%;實現利潤總額4.36億元,增長78.5%;實現稅金總額2.55億元,增長3.2%。全年工業用電10.17億千瓦時,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用電7.24億千瓦時,增長9.5%。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2.53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24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1家,二級資質企業6家,三級資質企業17家。全縣商品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9.78萬平方米,商品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7.5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限額以上批零和住餐業零售額18.49億元,增長17.9%;限額以下批零和住餐業零售額30.92億元,增長6.9%。全年限上批發業銷售額21.19億元,增長22.2%。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61億元,比上年增長6.5%。

全年接待旅遊人數為147.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9.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7%和47.0%。[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縣公辦幼兒園23個、民辦幼兒園30個,在園幼兒13865人;完小41所、教學點28個,小學在校生22530人;初中13所,初中在校生9846人;完中5所,高中在校生6878人;職業中專1所,在校生2039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生79人;校外活動中心1所。

全縣在編幼兒教師300人,小學教師1673人,中學教師2061人,職業中專學校178人,特校教師18人,進修學校教師41人。

2017學年,學前三年適齡幼兒入園率為97.3%,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三年鞏固率達99.74%,6—14周歲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7.7%,高中階段入學率97.7%;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為1153人,上線率達57.7%,其中一本上線人數突破400人,一本上線率達18.7%。

科技發展

全年上報各類科技項目5項,其中省自然基金項目1項、省社會發展類項目1項、省科特派後補助項目1項、省星創天地後補助項目1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項。新認定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創客空間1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

全年專利申請量369件,其中發明27件、實用新型210件。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79件,其中發明8件、實用新型171件。有效發明專利34件,比上年增長36%。全縣2家企業被新認定為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3家企業獲得福建省「知識產權誠信企業」稱號,11家企業12名管理人員被認定為福建省知識產權專員。

文化體育

「三館」免費開放活動深入開展,群眾文體活動多姿多彩。縣圖書館全年舉辦各類講座、培訓10場次,開展流動借閱5場次,舉辦國學講座3場次,接待讀者3.66萬人次,外借圖書6.84萬冊,提供諮詢服務104人次,新辦書證825張;縣文化館全年舉辦「朱子禮樂·儒風雅韻」大型歌舞情景劇、林博會三明專場演出等大型演出晚會10場,共完成「半台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系列活動40場;縣博物館圍繞「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主題承辦各類展覽、實踐活動等25場次,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涵;縣電影公司全年共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950場。

全年開展縣級大型全民健身活動110次,參與健身活動人數4.8萬人次。全年本縣籍運動員參加國際、國家、省、市各級的體育賽事共獲金牌15枚、銀牌26枚、銅牌23枚。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761萬元。

醫療衛生

2017年未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0個,其中公立醫院2個,民營醫院3個,縣級衛生單位3個,衛生院15個,衛生所(室)、診所、醫務室35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242名,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26名,註冊護士725名。共有鄉村醫生506名,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1名。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597張,其中公立醫院1005張、民營醫院177張、基層醫療機構415張。

全年公立醫療機構總診療202.26萬人次,其中縣級醫院74.82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27.44萬人次;公立醫療機構總入院6.05萬人次,其中縣級醫院4.21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84萬人次。縣級醫院病床使用率為90.8%,鄉鎮衛生院為69.5%;縣級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7.95天,鄉鎮衛生院5.24天。

人民生活

全縣年末常住人口36.1萬人,城鎮化率44.8%,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按城鎮化率計算,其中城鎮人口16.2萬人,農村人口19.9萬人。

全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21508.89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45.78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9.48元,增長9.8%。全縣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326.57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20926.18元,增長3.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761.05元,增長9.4%。

社會保障

全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5.79萬人,參保率87.6%,徵收基金2026.55萬元,待遇發放7438.24萬元;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1.46萬人,徵收養老保險基金15242萬元,徵收職業年金1890萬元,待遇發放19740萬元;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20萬人,徵收基金10500萬元,待遇發放15720萬元;參加工傷保險3.74萬人,徵收基金790萬元,支出基金720萬元;參加失業保險2.51萬人,徵收基金480萬元,支出基金288萬元。

全年共向城鄉低保對象3503戶7089人發放城鄉低保金1785.47萬元;共向4.23萬人次實施城鄉醫療救助645.9萬元;共向467戶1358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101.54萬元;共向特困人員725人發放救助供養資金659.73萬元;共發放殘疾人困難生活補貼392.1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501.76萬元;共向優撫對象2592人發放撫恤補助金1017.4萬元、醫療補助金13.82萬元;共向340名現役義務兵發放優待金483.91萬元。共接待求助人員134人次,發放救助業務經費13.92萬元,發放救助衣被43件。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686.24萬元。

生態環境

全縣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空氣質量優良率100%,城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監控斷面達標率達到Ⅱ類水質,省重點小流域水環境2個監測點均達到Ⅲ類水質,各項指標均符合各功能區要求,公眾對區域環境評價良好。[6]

歷史文化

文化史源

尤溪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戴雲山西北麓,東南界鄰閩江,為多丘陵山地,境內的尤溪、青印溪、華蘭溪、後亭溪等34條河流,滋潤着這片富饒的土地,不同時期的先民們在此繁衍生息,多次的文物普查,發現全境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80餘處,古窯址5處,礦冶遺址10餘處,摩崖石刻3處。幾千年來,尤溪人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創造文明,留下了許多極其珍貴的遺蹟和遺物。

福建的新石器時代屬晚期時代,大約在6000多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磨製石器、制陶技術和紡織的出現,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尤溪縣較為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商周遺址有洋中鎮後樓村水尾墩遺址、新陽鎮的虎路侖遺址、西城鎮文峰村高樹兜遺址等。

水尾墩遺址:位于洋中鎮後樓村東南約1千米,為青銅時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5-0.6米。採集有石錛、石斧等石器及大量的印紋灰硬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陶片紋飾有雲雷紋、回紋、葉脈紋、籃紋、細繩紋、曲折紋等。可辨器形有罐、豆、釜等。

高樹兜遺址:位於西城鎮文峰村西南約400米,為青銅時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發現,遺址面積約2300平方米,遺物零星散布。採集有礪石、陶支座及印紋灰硬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陶片紋飾有席紋、曲折紋、網紋、可辨器形有罐、釜等。

虎路侖遺址:位於新陽鎮夏陽村西約1千米,為青銅時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400平方米。局部斷面有陶片和成堆木炭暴露。採集有少量石鏃、石錛和印紋灰硬陶、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陶片紋飾有凹點紋、方格紋、席紋等。可辨器形有釜、罐等。

節日習俗

立春節: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尤溪人非常重視這一節日。接春時,各家各戶在正廳或廚房點燭上香,門前插青(帶葉的竹枝、松樹枝),鳴炮迎接。有的人家還在門口貼上對聯:「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舊俗,立春日清晨,縣官着朝服,執彩杖,繞着土牛,杖擊三次。以至土牛被擊打的土屑紛落,平民百姓競相拾取這土屑,灑到自家地里,表示接到春、接到福了。這就是所謂的搶春。鞭春的意思,是要把正在冬休的耕牛打醒,讓它振作起來,在新的一年裡再為農業生產辛勤耕作。民國以後,這個儀式不再延續了,而代之以購買春牛圖回家。

正月初九天公日: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在尤溪人的心目中,是一位神職至高至尊的大神帝。凡是人生的重大喜慶,如結婚、生子、做壽、喬遷等,民俗都要舉行謝天之禮儀。每年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是日,各家各戶備上豬頭,大公雞(俗稱「天公雞」)、紅鯉魚(俗稱「天公魚」)、目魚乾、五種果品、五種素菜、線面(寓意長壽)、紅蛋(寓意吉祥)、茶、酒、魚。凌晨當空擺設供筵,敬祀「天公」,祈求福壽。

過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糜粥」,贈親朋好友及鄰里。傳說高陽氏之子好穿破衣吃稀粥,並在這一天死去。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天煮九糜讓人們分享,意謂「送窮」。民謠雲「早上窮,晚上富」。早上「食九糜」,晚上吃盛筵,另一傳說來自「目連救母」。說的是目連的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中,目連以十方威神力,劈山救母,使母親得以脫離餓鬼之苦。人們感其孝心,煮九糜布食。中仙、新陽、西城一帶又將正月二十九稱作「尾九節」(正月最後一個逢九日),說此日是狗的生日,煮九糜相賀祈一年平安。九糜煮好後,先供天地,也在床下擺三樽,祈清潔無穢。然後,家人食用。

采青節: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糰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清明節:清明節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開始萌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現在,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仍然喜歡出去郊遊,到野外去摘一兩枝剛長出的野花帶回家插在花瓶里;也有人在門口插上楊柳枝條,叫做「插柳」、「接春」。清明節掃墓的習俗在尤溪顯著並不普遍。洋中有少數人上山祭掃先人墳墓,中仙多有揀祖先遺骸遷葬新墳之舉。清明節的應節食品是「艾粿」或「咸粿」,同時,清明節也有採茶習俗。

耕牛節:農曆四月初八為耕牛節,有的鄉鎮稱牛生日(如湯川鄉),有的說是牛吃了仙桃的日子(如新陽鎮)。這天,農家不役牛,清晨早早地就將牛放牧到野外吃草,以求牛長得健壯。有的舂糍巴餵牛。民間這天要食光餅,已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人送鹹、甜兩色光餅。咸光餅較酥脆,甜光餅較軟,稱「征東餅」。據說這天吃光餅可防蛀牙。城關親戚之間也有互相饋贈包子或糕餅的。

立夏節:立夏是夏天的開始,習慣上把它當作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農家在這天煮紅糟豬肉筍佐餐,吃糯米飯,粳米筍餡粿。煮紅糟豬肉筍的筍,用的是山間小徑竹的筍,整根去殼煮熟後,用刀背拍扁不切段,和豬肉(切塊)、紅糟同煮,寓意豐收滿堂紅,吃了有腳勁,俗稱「接骹骨」、「接腳力」。有的鄉村,還舂粳米粿包筍餡、菜餡為食,叫夏粿。

中元節:中元節,尤溪人俗稱「七月半」,即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為鬼節。原為宗教節日,道教認為是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作齋醮薦福;佛教則作「孟蘭盆會」以追薦祖先,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曾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於倒懸之中。後來,便衍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尤溪人十分看重「七月半」,將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均作為「七月節」。據說古代亂世時,百姓避亂山區,不同姓氏的人患難相逢,情同手足,輪流過節,所以至今尤溪民間過「七月節」的日子都不相同。這個節的主要活動是在午後到祖祠祭祀祖先,懷念亡靈。不同村落不同姓氏,祭祖的時間也不相同。備祭祖供品時,則殺鴨、舂粳米粿、炊咸秈米粿或九層粿。七月節的應節食品是咸秈米粿和卜鴨。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亦稱「仲秋節」、「團圓節」,始於周代,盛行於唐代。每逢中秋,吃月餅賞月已成為傳統習俗。這天晚上,全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品嘗月餅。如親人在異地,就同時望月表達思念之情。節前,已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人送月餅,親朋好友間也互送月餅,也有人給師長送月餅的。尤溪人一般在中秋夜吃一餐豐盛佳肴。新陽、八字橋村民家家團聚晚餐,坂面鄉還有個習俗:是日,小孩子用稻草編織成繩,懸掛在樑上,再橫結凳子作成鞦韆盪着玩樂。

立冬節:立冬標誌着冬季的開始。立冬一過,農民將陸續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過立冬節,農家都舂糯米粿或粳米粿進食,稱作「嘗新」,吃「交冬粿」,以歡慶糧食豐收。而且許多人家宰雞鴨,和幾種有滋補強身功效的青草根,熬煮成湯食用,俗稱「交冬進補」。

冬至節: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亦稱「長至」。冬至前夕,各家要搓「粿丸」。冬至日另一項活動便是祭祖。過去,是日祭祖須用全豬全羊,祀畢全姓人共食。另外,凡認為祖先墳瑩「風水」不好且必須遷移的,則在冬至日開墓拾取骸骨裝入「金瓮」,移往重造的新墳。

手工業文明

礦冶:尤溪冶煉歷史悠久,明代就已經開採銀礦煉銀,開採石灰石礦燒制石灰及瓷土。清代,有開鐵礦煉鐵。從古墓葬的石灰、鐵器等出土物中可知宋前就有冶煉技術存在。

陶瓷:尤溪縣制陶工藝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和商周時期就有制陶工藝出現。主要器形有缸、甄、盆、罐、釜、豆、簋、碗、瓮、鼎等。裝飾紋飾有席紋、方格紋、菱回紋、繩紋、刻劃紋、弦紋、藍紋、曲折紋、雲雷紋、附加堆紋、帶黑底紋、素麵紋、凹點紋、條紋、柵籬紋、編織紋等。比較有特色的是裝茶葉的醬釉罐,我們尤溪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至今還有明代的茶葉末。

制茶:尤溪飲茶之風源於晚唐五代,據史記記載,有四大茗茶:明山聖王茶、華口水仙茶、音頭山仙茶、湯川普濟茶。二十三都西華人嚴自泰曾四任戶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後升戶部郎中,就曾攜帶此茶進貢朝庭。尤溪罐裝茶習俗始於元明,流行明清,至今仍在使用。制茶流程: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入罐->懸於廚房樑上。

民間榨油:尤溪盛產茶籽,民間壓榨茶籽油歷史悠久。榨油的機械主要是一根榨木,另有一根撞木,用以撞擊榨油。榨油時,將茶籽曬乾碾碎後蒸熟,取出用稻草包裹成一塊塊的茶餅,餅外圈鐵箍。包裹時趁熱疾速裹好,出油才多。現在,這種土法榨油工藝逐漸被現代的氣壓榨油工藝所取代。

民間釀酒:尤溪在唐代就有採用民間傳統工藝釀酒的作坊。宋代以來,釀造業逐步發展。民國時期,私營釀造已有相當規模。而農家自釀糯米紅酒更為普遍,幾乎家家戶戶都可自釀。傳統釀酒主要是釀製以糯米為原料的紅酒,尤溪人因其酒色呈暗紅色稱之為紅酒。

民間剪紙:尤溪民間剪紙大體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窗花,一種是祭品、禮品的飾花。窗花的圖案十分豐富,有十二生肖、有龍鳳呈祥、有鴛鴦比翼、有鵲報喜訊、有麒麟呈祥、有梅花迎春、有寶貴有餘、有多子多福、有祥花瑞草、有如意雙喜等等。祭品、禮品的飾花多為二方連的簡易圖案,有插在雞喙的、有蒙在雞背的(梅仙地區俗稱為「雞角襖」,即公雞襖)、有圍在雞腳的、有壓在粿塊麵條等祭品上的。[7]

民俗文化

大小腔戲:流傳於尤溪的古老傳統戲曲主要有兩個,一是大腔戲,一是小腔戲。大腔戲,是明代弋陽腔發展時期傳入尤溪的,因用大嗓門唱高腔,大鑼打鼓唱大戲而得名。小腔戲,是流行於尤溪及永安、大田、沙縣等地的古老劇種,因主要行當腳色用小嗓(即假嗓)行腔而得名。又有「江西戲」、「土京戲」、「地道戲」之稱。

板凳龍:尤溪梅仙的板凳龍,又稱板龍、龍燈,是當地人迎神、祈福的一項民俗活動,蘊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村民們把一節節的板凳鑽孔鏈接,一戶一節,組成板凳長龍,可達兩百多米長,非常壯觀。尤溪板凳龍從清嘉慶元年至今已200多年,一直延續下來,成為遠近聞名傳統習俗。

婚俗:尤溪的傳統婚嫁有一定的程序:分為納采(提親)、問名(問清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納吉(俗稱「批八字」,也稱合婚)、納徵(訂婚,俗稱「系記」)、請期(擇定合婚的良辰,俗稱「送日子單」)、娶親(俗稱過門,婚禮——入門、拜堂、入洞房),這就是所謂的「六禮」。到了宋朝,朱熹將「六禮」裁減成「三禮」,即納采、納幣、親迎,但內容未變。娶親時的「哭嫁」、「揭鞋底」、「坐花轎」、「跨火盆」、「踩米斗」等儀式,很有尤溪地方特色。

茶文化:尤溪產茶歷史相當悠久,傳說是閩王王審知將茶樹引進到中仙明山湖栽種,以後相繼傳至全縣各地。明朝,茶葉已單獨形成相當規模的一大產業。尤溪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種茶和制茶技藝,創製了湯川普濟茶、華口水仙茶、音頭山仙茶、明山聖王茶等四大特色名茶。如今,尤溪綠茶已獲得「尤溪綠茶地理標誌及其商標」榮譽。

酒文化:尤溪在唐代就有採用民間傳統工藝釀酒的作坊。宋代以來,釀造業逐步發展。民國時期,私營釀造已有相當規模。而農家自釀糯米紅酒更為普遍,傳統釀酒主要主要是釀製以糯米為原料的黃酒,尤溪人因其酒色呈暗紅色稱之為紅酒。尤溪人飲酒之風,歷經數千年而不衰。酒,作為尤溪一個文化符號,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

特色小吃:尤溪的風味小吃十分豐富,多達百餘種。最具特色的小吃食品有:清湯麵、切面、拉麵、鍋邊糊、春卷、油卷、炸「老鼠」、肉光餅、金粿、米凍、豬麥粿、粿夾、菜頭粿、九重粿、泥鰍粉干、糟兔、板鴨、白斬雞(鴨)等,這些小吃中,有的是日常食品,有的是節令食品,如立春要吃舂卷、七月半要做金粿、祭品要用切面、白粿是尤溪人的傳統習俗。[8]

風景名勝

伏虎岩

伏虎岩旅遊風景區位於聯合鄉聯東村入口處,距縣城33公里。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創建。景區內有宋、元、明、清歷代古建築物,主要有:石門祖殿、文昌閣、石門塔、接佛亭、覽勝亭、觀音堂、虎嘯亭、泰山宮、虎岩洞和摩崖石刻、七層寶塔等十八處遊覽景點,總面積2370平方米,其中石門祖殿為清康熙皇帝御賜「石門殿」。石祖殿前的摩崖石刻,記載着歷史以來建設各項目點滴,其文化內涵極為深遠。

這裡山襟水帶,景色宜人,山上樹木奇特,石徑曲折迂迴,殿堂亭閣,凌空掛壁,與對面不到200米處挺撥的五穀仙山遙遙相峙,形成萬仞峽門奇特景觀。如今,伏虎岩已是集旅遊、休閒、朝聖的好去處,大批遊客慕名而來,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七日是伏虎岩廟會,鄰近地區群眾近萬人參與,廟會做佛事三天,香客如雲,異常熱鬧,人們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2001年1月,伏虎岩被尤溪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茂荊堡

茂荊堡,位於海拔700米的蓋竹村,全村人口2400人。深藏山中的茂荊堡依山而建、居高臨下,建築高台階、高平台、高落差,是尤溪境內最優美的土堡之一。因建築外型酷似西藏的布拉達宮被稱為福建的「布達拉宮」。

茂荊堡,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距今133年。當年,土堡主人是遠近聞名的醫生,經營藥材生意。在陡峭山坡上開山建堡,花費4萬大洋,建造3年入住後,又耗時10多年不停地擴建完善成就今天的規模。

土堡建築風格獨特,融合土堡、圍攏屋、圍屋及當地居民等多個元素。平面布局合理,結構複雜,通道縱橫交錯。土堡坐東北朝西南。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105米,通進深60米,占地面積約6300平方米;中軸線上從西南向東北依次建有:下堂、天井、廂房、上堂等,以及兩邊各三幢護厝組成。堡內木雕、石雕工藝原始、雕刻精美、內容豐富,有三國典故、壯士練功、鹿竹同春、鳳穿牡丹等,寓意深刻。2013年,茂荊堡被列入第八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俠天下景區

俠天下旅遊區是全國首創的俠文化山水景區。旅遊區位於福建省尤溪縣湯川鄉,緊鄰閩清縣金沙鎮,距福州78km,車程僅1.5小時。旅遊區占地8800畝,項目總投資約二十億元,由江湖、俠谷、綠林、市井四個景區,精品酒店、俠客兵寨、高端度假三個酒店,平湖竹筏、高山索道二個景交樞紐組合而成。實現了俠文化與高峽湖泊的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世界唯一的現實版的「俠客空間」,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互動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目的地。

目前已開發出「俠谷」、「江湖」、「綠林」三大景區,其中超千尺高的俠客互動型瀑布,近千尺高的懸空玻璃天橋、綠林急速水滑等旅遊項目在國內乃首創,且融合了武俠特技與聲光電高科技的俠客表演互動秀為遊客打開了「刀光劍影、俠骨柔情」的時空隧道。

俠客、驛站、山寨、山莊在千年古樹枝縱橫交錯且悠長深邃的原始森林中若隱若現。比廬山瀑布還壯觀的千尺飛瀑下,精彩上演着武林爭霸賽。在這裡,每一個遊客都是大俠,每一個人都可以融入現實的武林世界,跟着正宗少林傳人習武爭霸,體驗爭當武林盟主的豪情壯志。138米落差、1680米長的綠林急速水滑,遊客繞山過水,一路瘋狂、一路尖叫;而千尺高空、跨度近300米的玻璃天橋,驚險刺激得讓遊客覺得即使爬着過去也是種榮耀。

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九阜山是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位於尤溪縣西南部、戴雲山脈北段西側,是福建省地理區域的中心腹地,保護區涉及西城鎮的七尺村、新陽鎮的雙鯉村和葛竹村、坂面鄉的京口村和蔣坑村等3個鄉(鎮)5個行政村的結合地帶,距縣城12公里,是我縣最具開發價值的森林生態旅遊景區。2001年10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尤溪縣九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在這個原始的亞熱帶雨林里,名貴植物、生物種類繁多,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種,二級保護植物1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二級保護動物56種。山上懸崖峭壁,山下流水潺潺,九曲十八彎,一步一勝景,九阜山大峽穀人跡罕至,神秘莫測,引人入勝。大峽谷的漫瀑,連綿起伏達數十米,隆隆的水聲象是空中排雷,從山頂下望,峽谷和峭壁均被鬱鬱蔥蔥的樹木嚴密遮住,蜿蜒而去的山脈高低起伏,山峰交錯。

根據旅遊區資源分布,將旅遊區劃為3個景區,3條旅遊循環線路:鳳凰山竹海景區、後山坪休閒景區、朱源里民居景區、九阜溪峽谷探險、九阜溪漂流、登仙山。景區幽靜、險峻、奇異、壯觀的景象,不斷地激發你深入探險的欲望,是人們探奇攬勝與森林沐浴的理想寶地。

湯川大拇指山

大拇指山(又名白岩山、大模山),座落於福建省的中東部,湯川鄉的中部。離縣城56公里,距省會福州104公里。海拔1472米,是尤溪縣的最高峰。全境面積20077畝。是未開發的處女地,是避暑、度假、生態旅遊勝地。

氣候宜人,頤養身心。位於東徑118°28′15″,北緯26°7′35″。處於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季風氣候交匯區。年平均氣溫12.5-14℃,最低氣溫-7.5至-6.2℃,最高氣溫27.5-29℃,相對濕度85%,日照率41%。入春遲,出秋早、夏天涼爽。天然氧吧,有助於人們健康、長壽。

植物繁茂,千姿百態。有南方紅豆杉、閩楠、香樟、花櫚木、紅豆樹、金毛狗、沉水樟、福建青岡、梨茶、短柱樹參、羅漢松、深山含笑、少葉黃杞等珍貴樹種。屬保存較完好的中亞熱帶天然林,林中有如巨蟒相纏、夫妻相擁、盤腿打坐等奇特的樹木造形。有金線蓮、短萼黃蓮、石仙桃等名貴野生藥材。有紅菇、靈芝、銀耳、香菇、黑木耳等野生菌類。萬畝特種松柏,樹皮虬紋,樹技虬生,堪與黃山迎客松相媲美,萬畝特有少穗腫節竹,其筍肉脆甜嫩,拗斷處像馬蹄,稱「蹄筍」;筍乾小而金黃,價值較高,又稱為「金絲筍」。形成二道獨特的景觀。種植於海拔千米的千畝楊梅,讓你盡情觀賞果園風光,感受農家樂趣。

動物珍多,一飽眼福。有虎紋蛙、棘胸蛙、蟒蛇、眼鏡王蛇、銀環蛇、烙鐵頭蛇、鷹嘴龜、白鷳、蒼鷹、黃腹角雉、蘇門羚、山鹿、雲豹、獼猴、穿山甲、小鯢等珍貴、瀕危物種。彩蝶紛飛,蟲鳴鳥叫,讓你盡情享受來自大自然的音樂電視。

山花浪漫,沁人心脾。有山茶花、猴頭杜鵑、蘭花、白合花、紫藤花、福建含笑、福建野櫻花等名貴花種。更有百畝紅杜鵑,當花盛開之時,甚為壯觀,似朝霞,似烈火,紅彤彤一片,使人陶醉。

野果飄香,賞心悅目。有枇杷、李子、獼猴桃、柿子、錐栗、荔枝、山梨、白楊梅、紅楊梅、丁香木蘭子、黃枝子等或可吃或香或美野果。

怪石嶙峋,鬼斧神工。有仙人腳印、仙人棋盤、仙人洞、藏寶石、大赤壁、萬人鋪、大紗發、神牛下山等或傳或像的石成景點。

仙水流韻,氣象萬千。霧氣騰繞,美妙無比。每臨冬天,冰雕玉琢,白雪皚皚,絮花層疊,美輪美奐。每年有80天以上或霧松或冰雪天氣。有天池、十八小溪、十二龍潭,豬槽潭瀑布等景觀。水質上乘,被譽為天然礦泉水。

登高遙望,魅力無窮。站在頂端,猶如身處仙境,方圓幾千平方公里的景物盡收眼底。朝觀日出,晚看夕陽,霞光萬千,情趣萬千。俯瞰綠色翡翠,美不勝收。遠視雲海茫茫,流連忘返。使人感到豪爽、霸氣,令人心曠神怡。

閩湖

閩湖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鄉閩湖村,是街面水電站形成的人工湖。閩湖水面面積達36.7平方公里,庫面最大寬度為2.5公里,為全省之最。煙波浩淼、一碧萬頃的尤溪閩湖就宛若一塊巨大的寶石嵌在八閩的中心。閩湖水利風景區是以閩湖為核心,依託尤溪深厚的文化底蘊,串連各旅遊景觀節點,集水利工程景觀、水文地質景觀、歷史文物古蹟景觀、山水休閒度假景觀、水上觀光娛樂景觀等為特色的綜合旅遊風景區。遊客們在這山環水繞,風光旖旎的景區里可以盡情愉悅于山水的雅致。「龜象石」、閩心園、釣魚台、漁業養殖基地,都是人們閒暇休閒的好去處,而新增的水上項目遊艇、飛傘,更讓遊客們大呼過癮。現在,閩湖已成為我縣水上生態游的新亮點,每逢節假日、黃金周,來自省內外的遊人絡繹不絕。

枕頭山

枕頭山位於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後樓村,與尤溪河一坡之隔,素有「天然生態園」的美稱。森林公園總面積為398多公頃,最高點王岩頭(仙嶺頂)海拔976.4米,最低點坪坑溪180米,山上覆蓋着8000多畝參天古木,覆蓋率達97%。公園總體為枕頭山的東南向一面坡,內有多條溪流,山勢起伏,山峰陡峭,山巒參差,奇峰競拔,怪石嶙峋,珍貴樹木和保護動物繁多,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

根據森林公園資源條件,景區劃分為:綜合服務區、農業體驗區、山顛攬勝區、森林探險區。景區擁有「馬腰賽」、「斷崖瀑」、「貞女峰」等眾多天然景觀,素有「七嶺八峰、七拐八彎、七古八怪」之稱,是集險、奇、幽、雅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枕頭山於2007年被評為福建省級森林公園。

枕頭山的「雲海」,如「黃山」四絕之一的「雲海」一樣頗具特色,這裡的霧氣以變取勝。霧氣在山間徘徊,漸漸瀰漫整個山間,伸手似可取但又取不得,讓你的感覺似踏在雲間,宛如騰雲駕霧般,似朦朧的仙境;時而如茫茫的海面,只留高的峰尖,像大海中點點的島嶼;時而山脊如走龍般於雲波中若隱若現;時而漫天大霧忽地像夢一般消失,呈現壯美的景色。

蓬萊山

蓬萊山又名「九仙山」,位於尤溪坂面鄉境內,距縣城35公里,海拔1288米,峰頂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是尤溪最高的山峰之一。岩鑿百欄曲徑峰迴,峰頂立有觀音佛祖像,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

蓬萊山不僅是尤溪建縣前最早開發的名勝景點和宗教信士活動場所,而且是三明市最優美的旅遊自然景區之一。區內山巒奇特,山勢雄壯,峰巒峭拔,怪石嵯峨,流泉飛瀑,鬼斧神工,茂林修竹,古木參天,奇花異草,山明水秀。山上有金鯽池、石棋盤、黑白二石子、煉丹灶、白鶴洞等勝景。同時,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峽谷險絕,山泉潺潺,蒼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宜人。相傳山巔有仙人來往,並可聞鼓樂聲。據《尤溪縣誌》載昔人詩云:「微風輕動霧雲開,日照峰巔香燭台,不為神靈躬朝觀,只緣賞景上蓬萊」。蓬萊山盛夏不暑,嚴冬不寒,天高氣爽,平均氣溫18℃,日出日落之景,尤為壯觀。山上幽雅壯麗景致,令遊人流連忘返。並有傍山公路蜿蜒而至。

聯合梯田

聯合鄉位於尤溪縣北部,是省定的革命老區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鄉土地面積159平方公里,轄12個建制村,人口2.1萬,交通便捷。

聯合鄉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一是梯田美景全省之最。其境內的近萬畝梯田,分布在秀麗的金雞山腳下,綿延聯合、聯南、聯西、東邊、雲山、下雲等8個村,數十里的梯田一氣呵成,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處於海拔200米至1000米之間,雲、山、水、田有機為一體,謂為壯麗。二是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擁有海拔1311米開遍映山紅的金雞山和滿目蔥蘢如海洋一般的竹林,已作為省級濕地公園向上申報的瑙洋。三是人文資源厚重悠久。代代相傳的神奇傳說和故事為聯合披上神秘的面紗,隱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南宋古蹟伏虎岩景區,距今已800多年,香客絡繹不絕;以南、尤、沙革命鬥爭遺址和烈士紀念碑等組成一條紅色旅遊線路;可開發為攝影觀光游、鄉村風光游、朝聖祈福游、休閒度假游、紅色旅遊等。四是農副產品質優價廉。聯合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銀杏、水稻、茶葉、花生、竹業、名優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全鄉竹林面積17134畝,銀杏800畝,茶葉5912畝,柑桔、臍橙、柚子、楊梅等名優水果6430畝,油茶麵積2096畝。

近年來,聯合梯田的知名度日漸提高,2008年以來先後被譽為中國五大魅力梯田、發現海西之美十佳景點,被授予福建省攝影創作基地,引得全國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當地村民紛紛建起農家樂、農家旅館等,日接待遊客已達數千人。

桂峰

桂峰村位于洋中鎮東北部,毗鄰南平市樟湖板鎮,村部距福銀高速公路互通口僅13公里。全村土地總面積1593公頃,古建築保護區占地面積13公頃,傳統街區建築群面積2.6萬平方米,現存明、清時代古建築39幢。歷史上曾名桂嶺、又叫蔡嶺、嶺頭,被譽為「遺落在山中的明珠「、「山中理窟」、「雲霞仙境」。2007年6月9日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桂峰歷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於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來,迄今已750多年了。南宋中後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東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隨着南移。作為名門之後的蔡長,承祖訓避世築居、耕讀傳家,桂峰便成為他理想的首選之地。後來,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從桂峰經過,是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華起來,素有「小福州」之美稱。「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是當時桂峰情景的真實寫照。蔡氏子孫在這裡經過幾個世紀的辛勤耕耘、創造文明,使桂峰成為方圓幾百里之內的名門望族。整個村落的建築風格風格獨特,依山就勢分布於村的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四周群山環抱,雲霧縈繞,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真可謂旋踵即景、移步換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於一片夢中仙境。許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驚嘆:「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

桂峰村滿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樹、古書齋、古碑刻、古畫、古族譜等,最出色的則是古建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有:蔡氏祖廟、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大厝、後門山大厝、後門嶺民居、後門田大厝、資壽寺(古建築都存有詳細的VCD聲像資料)。[9]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