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義前給熊竹生的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就義前給熊竹生的信》的內容是什麼,來給大家介紹《就義前給熊竹生的信》原文及鑑賞。
原文
敬稟者: 當雅聲致書尊前之日②,即在漢口畢命之時。大人素鍾愛我,得此慘耗,一定驚倒!雅聲不能遵守教訓,動逾大閒③; 致有今日,咎由自取。求仁得仁,抑又何怨④?大人若為雅聲而悲傷,是徒損龍鍾之軀,而重雅聲之過,無益也。雅聲本窶人子耳⑤,年少喪父。其能粗識之無⑥,略通文藝,皆大人之賜也。每念高厚,未嘗不感激涕零也。身既不保,恩何能報?吾嘗反對輪迴之說⑦,及今甚願有之果爾,則為聊齋志異中之褚生乎⑧,不知天其許我否?雅聲初入獄中,雖陷死地,總以應無死法,以吾父之篤實,吾母之慈祥,不應使之無後! 以吾守己之約,待人之恕,不應得此惡報。范滂有言⑨: 欲為惡耶,惡不可為; 欲為善耶,我不為惡⑩。蒼蒼者天,果安在哉。此皆幻想耳。死之志早已決定。吾最後之命運,何敢尚有他冀。嗚呼! 伯道無兒(11),欲叩閽而夢夢(12); 楊惲何罪(13),哀覆盆之炎炎(14)。漢朝黨錮(15),明末東林(16)。亘古如斯,而今為烈矣。「等閒戴得吾頭去,留下微痕血海中。尚有雄心思馬革(17),不因孤忿泣牛衣(18)!」此非雅聲平日見志之詩乎。獄中無事,詠某詩,及某歌,慷慨激昂,全無懼色! 今日之死,實所深願; 所念念不敢忘者,只高堂老母耳; 兼之芳年弱妹,紅閨少婦,黃口孤女,煢煢諸息(19),皆為雅聲是依。今彼依者既失,世態悠悠,將安歸乎? 言念及此,雅聲心雖木石,亦垂淚如絲矣。鄭君慕樵處,附家信兩封: 一載我死,一載吾赴俄國,望大人派麟叔到慕樵家,與鄭君協商以何信見吾母為得計。雅聲五衷煩亂(20),不能自擇也; 漱渠兄處,恕不另作書; 但漱渠兄,與吾道雖不同,而交甚篤; 藏吾詩甚多,望其選而存之。在精不在多,成一小帖,留我後世子孫; 能存一卷更佳。倘漱渠兄,能以束修之餘(21),稍濟吾母; 則雅聲九泉之下,不敢忘德。附絕命詩四首:
嗚咽江聲日夜流,空餘宏願逐波浮。
蕭然獨謝長生去,暮雨晨風天地愁。
從來不願受人憐,豈肯低頭獄吏前!
飲彈從容向天嘯,永留浩氣在人間!
本來文弱一書生,屢欲從軍愧未曾。
不死沙場死牢獄,三軍埋血恨難平!
苦慮室家更不忘,誰知今日永分張。(22)
幽魂不逐長風散,應念哀親返故鄉!
嗚咽成詩,究沒推敲,亦無暇賡詩也(23)。他如江湖混跡從屠狗(24),都是驕人笑沐猴(25)。非修令伯陳情表(26),惟讀文山正氣歌(27)!我無法聊以寫成。蓋絕筆也。我矢敬致愛之夫子,別矣別矣,永別矣,死而有知,請在夢中和我會。
鑑賞
這不是一次師生間普通的通信,而是烈士於生死之際向老師吐露的心聲。面對死亡,首先是無悔自己的選擇。「求仁得仁,抑又何怨?」「死之志早已決定。」這表明了作者為革命,吃苦辛勞毫不在乎,哪怕是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堅定信念。而後是異常悲憤地傾吐自己走上革命之路後,從事着解救民眾的崇高事業,如今卻慘遭厄運。正如信中所言: 「以吾父之篤實,吾母之慈祥;不應使之無後! 以吾守己之約,待人之恕,不應得此惡報。」揭露了反動派對革命者的不容與殘暴。又以范滂之言,「欲為惡耶,惡不可為; 欲為善耶,我不為惡」反問蒼天,「蒼蒼者天,果安在哉。」作者為這黑暗的社會痛惜、悲哀。既然如此,作者清醒地面對現實,不對反動派抱任何幻想。只想彌補自己革命之後,對家庭和老師欠下的情,減輕帶去的不幸。在信中一一安排好家人今後的生活,安慰着痛失兒子的母親的心。甚至不信鬼神的無產者也惟願成為聊齋志異中之褚生,來報答老師的恩德。願「幽魂不逐長風散,應念哀親返故鄉」,在夢中與親人相見。讀到這裡,我們不禁潸然淚下,為革命者的深情所動,為反動派的無情所恨。最後,烈士作絕命詩四首更顯其革命志士的遠大志向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從來不願受人憐,豈肯低頭獄吏前! 飲彈從容向天嘯,永留浩氣在人間!」「不死沙場死牢獄,三軍埋血恨難平!」並以文山《正氣歌》相勉,我們猶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義凜然之氣魄。
誰說男兒無情,誰說革命者無情?這封信融入了一個真正男子漢、革命者的千般情,萬般愛,對老師把一個貧寒無知小兒教成「粗識之無,略通文藝」之人的感激之情,有讓慈祥母親承受痛失兒子的人生悲苦的不忍之情,有對小妹妻兒的掛念之情,還有對朋友、同志的信任之情……無不溢於言表。在生死之際,對生活的渴求和熱愛,對生活的遺憾,無不盡顯信中。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會這樣?這是男子漢選擇更博大更廣闊的情愛,對民族、人類求解放的偉大情感。情有獨鍾,願拋棄個人感情,留下太多遺憾,那是一個革命者獨有的、崇高的、讓人盪氣迴腸的情與愛。
此信文筆樸實。全文以流暢的文言形式寫成,引經據典,抒其情、顯其志,頗有文字功力。它讓人領悟到烈士對老師的一片感激之情,真摯動人; 它也使人看出烈士臨死前斟字酌句的從容,凜然之風猶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