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屍臭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屍臭花,又名巨型海芋,泰坦白星海芋等,英文Carrionstenchflowers,通過一種難聞的腐肉味道吸引傳粉者,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花朵直徑長達1.33米,重約100千克,平均高2米(最高可達2.9米),由植物學家Odoardo Beccari於1878年在蘇門答臘島上發現。

  • 中文學名:泰坦白星海芋
  • 拉丁學名:Helicodiceros muscivorus
  • 別 稱:屍臭花,巨型海芋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澤瀉目
  • 屬:海芋屬
  • 科:天南星科
  • 分布區域:熱帶

科學原理

德國波恩大學的威廉·巴斯洛特說:「影片攝製組使用非常強大的背景光拍攝,我們突然看到一股煙從此花的中心柱上升起。我們認為此花着火了。」這股煙變成了蒸汽,有規律地一股股地噴射出來,和一波波的腐屍氣味正好對應。「我們曾感到奇怪,為何此花一會像死驢子一樣難聞,一會幾乎就沒有什麼味道了。我們之前從來沒有看到這種周期性氣味的產生。」 在此周期性氣味的啟發下,巴斯洛特和他的小組假設此腐屍味鮮花利用熱量將熱臭氣抽到了夜空中。於是,他們用紅外攝像機拍下了三朵巨型海芋的影像,以確認熱量沿此花而上,直達花的尖端,這時溫度達到了36攝氏度,於是蒸汽被釋放出來。

科學家已經知道發出腐屍味的相關鮮花也模仿剛死動物的體溫而發熱,以進一步吸引埋葬蟲和食肉蒼蠅。但科學家表示有規律的蒸汽噴射還另有功效。巨型海芋生長在蘇門答臘島的叢林中。這表明此植物有一個問題。在夜間,樹冠下形成更冷的空氣,阻止其氣味的上升和擴散。通過長這麼高並噴射熱蒸汽,此腐屍味鮮花能克服這一局限,從而讓溫暖氣味上升並廣泛擴散到樹冠上空,吸引傳授花粉的昆蟲從四處飛來。巴斯洛特說:「這可以解釋為何此花如此之大。它就象雨林中的火炬,向天空發出一陣陣腐屍味。」他表示高生長和熱量產生都需要巨大能耗,這可以解釋此花為何只能開二個晚上的原因。但兩晚有足夠時間來吸引昆蟲。[1] [2]

相關報道

鮮花的芬芳令人陶醉,但有種花盛開時卻是奇臭無比,這就是俗稱「屍臭花」的巨型海芋。據路透社2005年10月21日報道,德國斯圖加特植物園中一株「屍臭花」首次開花了,其高度創下了新的世界紀錄。消息一傳出,遊客們紛紛逐臭而至。 這株「屍臭花」名叫迪娃,是11年前從法蘭克福大學移植來的。

起初,它只是一個40公斤重的鱗莖,經過工作人員多年的精心栽培,終於首次開出了參天大花。經測量,迪娃的花朵高達2.94米,比此前的世界紀錄整整高了18厘米。

儘管迪娃的紫色花瓣非常好看,但走近一聞,卻能熏人一個跟頭!它發出的氣味就像是腐爛的死魚或是動物屍體的味兒,令人聞了就想吐。植物學家弗蘭齊斯卡·洛克凱爾解釋說:「『屍臭花』的臭味對它的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正是憑藉這種臭味吸引以腐肉為食的甲蟲和食肉蠅前來授粉。」

對於想看一眼「屍臭花」的遊客來說,可要抓緊時間了。由於「屍臭花」的花期非常短,迪娃的花朵在24小時後就開始漸漸枯萎了。許多遊客不遠千里趕來斯圖加特植物園,想一睹迪娃盛開時的芳容,結果只看到了逐漸凋謝的花朵。 據悉,「屍臭花」最早是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現的。這種花人工培植的難度很大,僅僅在世界少數地方才被成功栽培出來。「屍臭花」每三年開放一次,一經開放,會發出難聞的臭味。2003年美國華盛頓特區植物園就有一朵「屍臭花」開放,當時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前住觀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