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尹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尹路
男演員
國籍 中國
出生 1960年1月
職業 教授
活躍年代 1991年–至今

尹路 (1960年 - ) 男, 1991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歐洲胃腸外科委員、中華外科學會胃腸學組委員、中華外科雜誌、腸內腸外營養雜誌等五個雜誌的編委;

上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兼腹部疑難病症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特聘外科主任醫師。

人物簡介 

尹路教授,男,1960年1月出生, 1991年8月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黎介壽院士。[1]   主要研究方向為外科學-普通外科,深入地研究胃腸外科和外科營養支持。[2] 參加了《外科手術學全集;普通外科卷》;《臨床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腸外瘺》等五本外科論著的編寫工作。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腹部外科疑難診治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公派自費去美國匹斯堡大學醫學院移植研究所工作。在匹斯堡工作期間,參加了肝、腸、胰腺供體手術和移植手術,並參加了「肝生長因子在縮小體積肝移植中的作用」等7項研究工作。

任職經歷

從2003年02月起至2014年7月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同時擔任國際結直腸癌協會中國分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學組委員、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腫瘤外科和跨學科診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普外科學會委員以及臨床腫瘤雜誌首席審稿專家。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認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副院長,大外科主任。2016年8月1日起任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大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尹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結直腸肛門疾病以及小腸移植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當選為第一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微創外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3]  我國直腸癌的特點是位置低、發病年紀輕,對其中腫瘤下緣距肛緣< 5 cm 的腫瘤既往常規行挖除肛門的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APR ),這無疑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這一情況,尹路教授潛心研究,率先在國內開展內括約肌切除術,也稱經括約肌間直腸切除術( intersphincteric resect ion, ISR)這一極限性保肛手術,打破了傳統的觀念,同時尹路教授教授在屍體解剖和手術患者術後肛門測壓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保功能手術的外科解剖基礎,並發現ISR患者術後九月肛門功能明顯恢復,為ISR手術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研究成果在2007年德國國際結直腸癌協會第六屆年會報道後引起廣泛關注。對於早期的直腸癌和直腸良性病灶,尹路教授完成上海首例經肛門內鏡顯微手術(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TEM是一種經肛門切除腫瘤的微創保肛手術方法,和傳統的經肛門手術相比,能達到直腸中上段部位,直腸和病灶經放大及充氣以後視野暴露清晰,組織結構辨認準確,器械操作不受阻礙,針頭樣電刀能進行精確的無血分離和腫瘤切除,切緣暴露良好,直腸壁的止血縫合精確,能避免由於重疊縫合引起的腸腔狹窄。另一個優點是腫塊完整切除不破碎,避免了腫瘤的污染,更有利於病理的準確分析,對進一步的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決定都有幫助。TEM避免了大手術引起的併發症和腹部傷口,術後無痛,活動不受限,恢復快,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後鎮痛,平均住院時間顯著小於經腹手術。到目前為止,尹路教授保持着最大TEM病例數的報道。 在此基礎之上,尹路教授創新性的開展了直腸癌微創手術新方法:腹部無切口的經腹腔鏡、TEM直腸鏡雙鏡聯合下的直腸癌切除術。腹腔鏡微創治療直腸癌在臨床上已有較廣泛的應用,但目前手術過程中仍需做一8cm左右的腹部切口來取出標本,儘管創傷小,但腹部仍留有明顯的疤痕。如果能從自然孔道取出標本,則可以真正達到微創無疤痕的美容效果。2010年6尹路教授完成上海首例腹部無切口的微創直腸癌手術:經腹腔鏡切除直腸癌、經TEM直腸鏡取出標本,並在腹腔鏡下完成消化道重建。此手術特點在於:標本通過肛門這一自然孔道取出,是真正意義上的微創無切口的直腸癌根治術。這一手術既根治了腫瘤,又做到美觀腹部無切口。將會使越來越多的病人受益於真正的微創無疤痕的腫瘤根治術。   對於良性疾病,尹路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腹腔鏡手術治療炎性腸病,特別是克羅恩病。成功的將成熟的腹腔鏡微創技術應用於炎性腸病治療,為廣大炎性腸病,特別是克羅恩病患者帶來福音。這一技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有諸多優勢:1.微創傷口小:傳統炎性腸病剖腹探查術手術切口長度20cm到30cm,不但損傷大,而且癒合後疤痕位於腹部正中明顯影像美觀,尤其對於年輕患者更為難以接受。而尹路教授通過腹腔鏡手術使手術傷口明顯的疤痕長度減為傳統剖腹手術的1/3左右,約8cm位於下腹部的水平切口,不但損傷更小,而且更美觀。2.出血少:由於腹腔鏡是在放大視野下工作,使得血管等組織解剖更清晰,操作更為精細,組織損傷少,出血量少;其次,腹腔鏡的氣腹氣壓本身能對抗血管壓力從而減少出血。3.幾乎完全在腹腔內完成手術:除切除腸管時需要將部分腸段拖出腹腔外,其它手術操作基本在腹腔內完成,減少了腸管與外部環境的接觸,使腸道基本處於生理環境,有利於減少外界污染和保護腸道功能,術後腸道蠕動恢復早,進食早。4.恢復快,併發症少:由於腹腔鏡放大作用,手術解剖更精細,組織損傷少,出血少,腸道手術過程幾乎在腹腔內完成,術後病人身體狀態較傳統剖腹手術更好,腸道功能恢復更快,感染、出血、術後腹腔粘連腸梗阻等併發症更少,住院時間更短 尹路教授還在國內首先採用帶血管蒂的全層腸片以及直腸推進瓣技術成功治癒復發性直腸陰道瘺。復發性的直腸陰道瘺多為高位瘺、複雜瘺,經多次修補瘺口周圍組織瘢痕嚴重,以往的單純瘺口縫合修補法不易成功。採用帶血管蒂的腸漿肌層片以及直腸推進瓣技術明顯提高手術成功率,其中一例成功治癒的患者既往6年間行9次修補手術失敗。全結腸、部分直腸切除、直腸粘膜剝除、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術已成為治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標準術式。尹路教授應用吻合器法改進IPAA,改善了術後肛門功能,減少了併發症。 除肛腸疾病,尹路教授在 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期間於美國匹斯堡大學醫學院移植研究參加了肝、腸、胰腺供體手術和移植手術,並參與完成「肝生長因子在縮小體積肝移植中的作用」等7項研究工作。歸國後,參與完成了全國首例肝小腸整塊聯合移植、亞洲首例七臟器器官簇聯合移植。   [4]  

主要成就

先後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和軍隊重點研究項目,榮獲: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三等獎一項;

國家教育科技二等獎一次;

軍隊中青年論文一等獎一項;

Sandoz國際論文二等獎一項。

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全胃腸外營養的臨床應用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腸外瘺治療的進步 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手術創傷後個體化氨基酸代謝支持的前瞻性研究 全軍青年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與和完成亞洲首例7個臟器聯合移植

完成了上海首例經肛門內鏡顯微切除直腸腫瘤手術

直腸癌手術的方法比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