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屈原為什麼投汨羅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汩羅江
 

屈原為什麼投汨羅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寧可自己在冰冷的江水中悼念着已故的君王,也不願隨世人在世俗的大海里浮沉,這就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兼政治家屈原。在他的那個年代,他到底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是什麼樣的政治環境,什麼樣的痛苦無奈的心境讓屈原做出如此的悲壯的行為呢?[1]

有人說他為國而死。當時的秦國特別強大,楚國的都城被秦拿下後。屈原感到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作為一個對楚國有着深情眷戀的人來說,屈原不想親眼看到自己的國家滅亡,因此投身自盡。

也有人說,屈原性格耿直,為救頃襄王而死。傳說懷王死後,楚國變的不堪一擊,而那時候的秦國經常對楚國進行侵犯,終於攻占了郢都。傾襄王在被秦國追殺的過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羅江附近的屈原,想問問他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扳回一局,重振楚國。然而秦軍得知傾襄王的想法後追隨而來,屈原為力保傾襄王,便與他交換衣服當着秦軍的面跳下汨羅江,襄王獲救。

然而我是這樣認為的。

早期的屈原深受楚懷王的信任,與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然而一切卻沒有那麼順利,官場如戰場,明爭暗鬥,防不勝防。為人耿直忠義的屈原遭到了小人奸臣的排擠,算計。小人得逞了,懷王疏遠,奸臣排擠,黑暗的不見天日的官場讓屈原力不從心,無奈無力。

第一次流放,第二次流放的經歷讓他痛苦不堪,之前官場的地位完全顛覆,貓頭鷹在天上飛翔,鸞鳳卻深藏起來,小人得志顯尊,聖人卻不得其用,正直廉潔的人受到污衊,強橫殘暴的人卻得到誇讚,這就是當前楚國的政治時局。

看不慣小人的諂媚,君王的無能,看不到有志者堅決發奮治國的決心和熱情,反而只是隱藏山林,不管不問,隱居起來。愛國心切的屈原又能怎麼辦呢?

將悲憤與心情寫在詩里,寧可死追隨而來。

屈原性格剛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殘忍的。屈原發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如此黑不是黑,白不是白的政治官場中是難以實現的,有太多的無奈與不甘,明君在那裡,哲王他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渺茫,在這樣眾人皆濁的大背景下,加上赤裸的現實一次又一次的將他扇醒,終於投江。

雄心壯志藏於心間卻不得施展,對楚國眷戀深情卻難以延續,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心痛![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