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以蒙山景區為主的範圍區域,蒙山為國家AAAAA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世界著名養生長壽聖地,享有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全國青年文明號等諸多榮譽。先後入選「中國避暑名山榜」、入圍「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第九名、榮獲「國家森林公園30強」、山東旅遊風雲榜網絡搜索前六名」等榮譽。[1]

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公園類型為地質地貌、地質(含構造)剖面、寶玉石典型產地、恐龍足跡化石、溫泉等地質遺蹟組成的一個多種資源並存、綜合性的地質公園。由蒙山龜蒙、雲蒙、天蒙、彩蒙、孟良崮、金伯利、沂蒙石林、沂水溶洞、莒南天佛九個園區組成。蒙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地學史書」,它記錄了大地28億年以來的滄桑巨變。

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具有科普教育、觀光旅遊、科學研究、休閒度假、文化娛樂、保健醫療等多功能和較高科學品位的「生態公園、科學公園」。

開發建設

2014年由「中華民族和諧發展促進會、中華美食文化研究會、中國縣域旅遊網、環球游報」等機構聯合主辦,大道自然(北京)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中國生態養生旅遊目的地」評選活動圓滿落下帷幕。蒙山旅遊區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養生文化、鮮明的民俗特色等優勢從636個候選旅遊目的地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國生態養生旅遊目的地」,並榮膺「中國十佳生態養生旅遊品牌」榮譽稱號,成為蒙山旅遊區對外宣傳的又一張重要名片。

蒙山始自開發建設以來,始終堅持保護為主,在保護基礎上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現已發展為臨沂市旅遊產業發展的品牌和龍頭,山東省重點旅遊景區,被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鑽石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山東省十大最美的地方等眾多稱號。此次榮膺「中國十佳生態養生旅遊品牌」,對進一步提升蒙山旅遊區的文化軟實力,建設生態、養生名山,打造中國著名的休閒、養生、旅遊、度假目的地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自然資源

蒙山環境優美,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0%,負氧離子含量極高,屬超潔淨地區,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譽;

蒙山水質優良,富含硒、鍶、偏硅酸等對人體極為有益的微量元素。

沂蒙山旅遊區地形多樣,動植物資源品種繁多,素有「天然課堂」之稱。有北方原始森林較為完整的野生動物系統,是山東省罕有的野生狼群分布區。

蒙山山峰巍峨,層巒疊嶂,溝壑幽深,綠郁蔥蘢飛瀑流泉風光奇譎,歷有「七十二峰、九十九峪、三十六洞天」之稱。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讓蒙山成為著名的養生長壽聖地,是生態旅遊、運動休閒、養生度假的理想場所。

園區內地質構造奇特、自然地質資源豐富,特別是形成於大約27億年前後的花崗岩發育完善,其中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是全國出露地表最好的地區之一。金伯利鑽石礦園區金剛石儲量豐富,是亞洲唯一在產的鑽石原生礦,極具科普價值和觀賞價值。

地理環境

公園主要涉及平邑、蒙陰、費縣、沂南、沂水、莒南六縣,共18個鄉鎮,數百個景點,主要園區和景點沿蒙山山脈和沂沭斷裂帶展布。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以蒙山為主體,是華北乃至全國太古代花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鑽石之鄉。同時還包括了沿沂沭斷裂分布的沂水溶洞群、莒南恐龍足跡化石、湯頭溫泉等地質遺蹟等,是一個多種地質遺蹟資源並存、綜合性的地質公園。

形成演變

蒙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地學史書」,是一座內容豐富的天然地質博物館,它記錄了大地28億年以來的滄桑巨變。28億年前,蒙山地區為一個穩定的陸塊。距今28-27.5億年間,受大地裂谷作用形成面積廣泛的海盆,岩漿沿裂谷噴發噴溢並接受沉積,形成火山沉積岩系,這就是齊魯大地最為古老的岩石——泰山岩群。之後的2.5億年間,蒙山地區經受兩期大規模岩漿侵入,「吞噬」了泰山岩群,形成阜平期蒙山岩套、五台期嶧山岩套花崗岩類;距今25-23億年間,蒙山地區又經受第三次大規模岩漿侵入,形成呂梁期傲徠山岩套二長花崗岩,交代或捕虜了泰山岩群和前兩期岩漿岩。距今23-8億年間,蒙山陸塊經歷了構造運動的擠壓和小規模的岩漿活動,處於隆升剝蝕時期。8億年以來,蒙山地區又經歷了海進海退的變遷及陸相火山活動。直到距今3000萬年以來,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蒙山斷裂再次活動,蒙山主體不斷隆升剝蝕,終於雄踞齊魯大地。

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了沂蒙山區異彩紛呈的地質遺蹟。沿蒙山山脈廣泛分布着三期大規模岩漿侵入活動形成的岩石:片麻狀英雲閃長岩、片麻狀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共同構成了蒙山的主體。蒙山並由此成為蒙山岩套的命名地,是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太古代TTG質花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區之一。形成於距今17-15億年間的中元古代四堡期牛嵐輝綠岩脈,命名地也在蒙山,是我國本期岩漿侵入最為典型的地區。這裡有中國境內規模巨大的古構造帶,形成於距今26億年前後,經歷長期多次岩漿活動和構造擠壓作用,北西—南東方向延伸達上百公里,寬2到9公里。沂沭斷裂帶及其東臨的中生代潛火山岩和侵入岩遺蹟,沿線的溫泉地熱遺蹟等,是研究華北板塊東南緣構造運動、板塊俯衝碰撞造山過程的重要證據。莒南恐龍足跡化石形成於距今1.2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這裡的石鐵隕石,重達4噸,是研究天體演化不可多得的實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