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東焦家遺址簡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焦家遺址

來自網絡的圖片

山東焦家遺址簡介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面距城子崖遺址4公里處。焦家遺址中部隆起,四周低平,為大汶口文化遺存,並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漢代的遺存。其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約700米,西部一直延伸至歷城區境內。1987年發現,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試掘,出土及採集大量石器、陶器等。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焦家遺址簡介

焦家遺址是在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國家行動的關鍵階段被發現的遠古遺址,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態研究的空白,它的橫空出世為探究黃河下游地區古代社會的發展演變進程提供了珍貴的線索。焦家遺址1987年被發現,1992年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2017年,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重要發現以大汶口文化為主體,也是其精彩所在,發現了夯土牆、壕溝、墓葬、祭祀坑等豐富的大汶口文化遺蹟,出土了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年代距今約5300—4600年。大汶口文化為龍山文化的直接源頭。

遺址文化堆積厚約2.5米,色灰,其上覆蓋着0.2~1.1米厚的黃褐色耕土及擾亂層。採集的遺物有石器、陶器,以及鹿角、蚌殼等。石器的器形有斧、錛、鏟、鐮、刀等。陶器中屬於大汶口文化的有 、鼎、壺、背壺等,均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物。陶色有灰、黑、黃褐等色。器表裝飾以素麵、素麵磨光最為多見,亦有附加堆紋、捺窩紋、錐刺紋、籃紋等。龍山文化的陶器有鼎、罐、杯、器蓋等。岳石文化遺物發現較少,採集的陶器標本中有盤內和柄部帶凸棱的淺盤豆等。屬於商代的有夾砂灰陶繩紋鬲、罐及泥質灰陶豆等。屬於漢代的有繩紋磚、筒瓦、板瓦等。遺址保存較好。

從焦家遺址出土的彩陶與玉器做工細膩、樣式多變,且注重實用性,很好地展示了焦家先民們高超的技藝與王者的風範。 從聚落的角度來看,焦家遺址發現的房址早期多為半地穴式單間房,到了晚期則發展成了地面式聯排房。這種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演進歷程說明焦家遺址可能是從一個普通村落發展而成的中心城邑。尤其是考古人員在焦家發現的夯土牆、壕溝與高等級墓葬等直接昭示了焦家古城乃是5000年前後海岱地區的中心聚落,也是迄今在海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

按照傳統觀點來看,原始社會的生產力低下且環境惡劣,人們生活艱辛,缺乏足夠的營養,所以個子往往比較低。從人類發展史來看,人類身高應該是逐漸增高的,因此史前人類應該是矮個子。但考古發現,焦家遺址中眾多墓主身高都接近1米九,其中最高的竟有2米。

儘管自古以來人們都習慣稱山東男子為「山東大漢」,但長期受「時代越久遠,體型越矮小」的刻板印象的影響,人們難免會被焦家墓主的身高所震驚。 那麼為何他們會這麼高呢?一些專家對此提出猜想:除了廣泛種植和飼養家畜,讓食物穩定之外,應該還和當時氣候條件有關。按照中國氣候史來看,殷商時期的氣候比現代更暖和,黃河流域的氣候與如今南方相似。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乃為《三象》」。從記載中可知,商朝時期就有大象,竺可楨先生也曾談到,商朝的大象是本土所產,而不是從南方地區引進。這就說明當時我國北方地區氣候溫暖、資源豐富,不僅有利於生存,還為人們提供了大量既營養又豐富的食物。儘管至今為止焦家墓主的身高仍是未解之謎,但它使我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了解古人的體質狀態,也頗有意義。[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