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烏桕葉

山烏桕葉,中藥名。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山烏桕Sapium discolor (Champ. ex Benth.)Muell. Arg.的葉。

植物山烏桕,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具有活血,解毒,利濕之功效。

主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濕疹,過敏性皮炎,纏腰火丹,乳癰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山烏桕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大戟目

科; 大戟科

屬; 大戟屬

種; 山烏桕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量; 外用:適量

毒性; 小毒

目錄

1入藥部位

2性味

3歸經

4功效

5主治

6相關配伍

7用法用量

8炮製

9鑑別

10形態特徵

11生長環境

12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苦,性溫。

歸經

入肺、肝經。

功效

活血,解毒,利濕。

主治

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濕疹,過敏性皮炎,纏腰火丹,乳癰。

相關配伍

1、治毒蛇咬傷,山烏桕葉、紫背金牛等分。共搗爛,敷患處四周。(《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2、治青竹蛇咬傷,生山烏桕葉120g,一半生嚼服;一半搗爛,敷患處四周。(《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3、治婦女乳癰,山烏桕葉適量,砂糖少許。共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4、治婦人陰部作癢,山烏桕枝葉煎湯熏洗。(江西《草藥手冊》)

5、治腳趾濕癢,山烏桕鮮葉加牡荊葉、楓楊葉等量,搗汁塗。(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

葉片菱狀卵形,長3-9cm,寬2.5-5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微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基部有密腺1對。氣微,味苦。有小毒。

形態特徵

烏桕,別名紅葉烏桏《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紅烏桕、紅葉烏桕《全國中草藥匯編》。落葉喬木或灌木,高達10m。小枝灰褐色,有點狀皮孔。葉互生;葉柄長2-7.5cm,頂端有腺體2;葉片紙質,橢圓狀卵形,長3-10cm,寬2-5cm,全緣,下麵粉綠色;側脈8-12對。穗狀花序頂生,長4-9cm;單性,雌雄同序,無花瓣及花盤;雄花花萼杯狀,先端不整齊齒狀裂,雄蕊2,極少3;雌花生在花序的近基部,萼片3,三角形,子房卵形,3室,花柱3,基部合生。蒴果球形,黑色,直徑1-1.5cm;種子近球形,長4-5mm,直徑3-4mm,外被蠟層。花期4-6月,果期6-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丘陵、山地的疏林或灌木叢中。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外用治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過敏性皮炎,濕疹,帶狀皰疹。"

2、《福建藥物志》:"散瘀消腫,祛風止癢。"[1]

參考文獻

  1. 山烏桕葉 ,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