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侖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3年1月17日 山東省龍口市(原黃縣)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學科研工作者 |
山侖,中國工程院院士[1] 。1933年1月生於山東龍口,1954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1962年獲前蘇聯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學副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山東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山侖院士是我國旱地農業農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2] 。長期致力於作物抗旱生理與旱地農業研究,開闢了旱地農業生理生態研究新領域,是我國旱地農業農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在提高半乾旱地區農田降水效率綜合技術途徑、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態基礎、不同作物抗旱機理、逆境成苗機制及調控等方面作了系統的研究工作。現致力於作物整體抗旱型、節水農業生物學和我國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戰略方面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發表學術論文210餘篇,主編出版《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基礎》、《節水農業》等專著。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餘名。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1991年被授予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簡介
山侖,旱地農業與作物抗旱生理學家[3]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33年1月19日生於山東龍口市。1954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1962年獲前蘇聯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長。現為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顧問,水利部科技委員會顧問,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中心顧問,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植物生理學會榮譽會員,陝西省水土保持學會名譽理事長,《Pedosphere》、《乾旱地區農業研究》雜誌名譽主編,《應用生態學報》、《水土保持學報》、《中國水土保持》、《沙棘》等雜誌顧問,《生態學報》、《中國農業科學》、《西北植物學報》、《災害學》、《地理科學與環境學報》、《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等雜誌編委,以及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環境學部常委。同時任河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職教授。曾任九屆全國人大代表。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植物抗旱生理及旱地農業與節水農業研究,曾主持國家,省(部)及國際合作課題多項,在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基礎,提高半乾旱地區農田降水利用效率的綜合途徑,有限灌溉水高效利用的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做了系統的工作。他從植物需水與半乾旱地區農業水環境之間的關係出發,提出了作物對多變低水環境適應性的科學概念,證實多種作物一定生育階段適度水分虧缺可產生生長、生理和產量形成上的補償效應,節水與增產目標可以同時實現,為推行節水農業提供了有力根據。現致力於植物整體抗旱性、節水農業生物學和我國以黃土高原為中心的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戰略方面的研究。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科技進步獎9項,主編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24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餘名,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1991年被授予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人物生平
1932年1月17日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原黃縣),195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即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年-1962年被選派到原蘇聯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留學,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先後任研究員、兼任該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為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顧問,水利部科技委員會顧問,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中心顧問,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植物生理學會榮譽會員,陝西省水土保持學會名譽理事長,《Pedosphere》、《乾旱地區農業研究》雜誌名譽主編,《應用生態學報》、《水土保持學報》、《中國水土保持》、《沙棘》等雜誌顧問,《生態學報》、《中國農業科學》、《西北植物學報》、《災害學》、《地理科學與環境學報》、《中國生態農業學報》、《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等雜誌編委,以及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環境學部常委。同時任河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職教授。
主要成就
他長期從事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的有關研究,既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又十分注重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結合,研究成果卓著。他通過在晉陝寧長期的研究和實踐後,提出了"半乾旱地區影響作物生長的要害不在於降雨量少,而在於降水未能充分利用"的理論。這一思想已貫徹在他主持的"科技攻關"及"中日合作"研究項目的實踐中,而且在寧南山區取得了新增產值1.74億元、利稅1.2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該項成果被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逆境成苗生理生態研究的基礎上,首創了一種新型抗旱劑,並進行大面積示範。專家鑑定認為"屬國內外同類研究中居領先水平的成果,是將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結合的成功範例",該成果獲中國科學院1995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他承擔的國家攀登計劃課題"半乾旱地區不同類作物對多變低水環境的生理生態適應性的研究",提出生理補償觀點,成為植物生理與旱地農業研究的一個新的交叉點,為發展節水農業提供了依據。他的專著《黃土高原旱地農業的理論與實踐》,被專家評論認為"該書是我國旱農學中高水平的著作,並將為世界旱地農業研究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4]。
主要榮譽
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旱地農業有限灌溉的潛力及生理生態學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着重進行了作物整體抗旱性的研究,開拓了旱地農業生理生態研究領域。1980年以來,他先後主持國家攀登計劃項目、中日合作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攻關等項目,共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9項。發表論文150餘篇,主編專著3部。他十分注重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建立了合作研究關係。他十分重視和關心年輕人的成長,80年代以來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16名,已獲學位的10人。山侖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91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山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主編專著4部,發表論文240餘篇,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20餘名,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1991年被授予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2年被授予陝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專家稱號,1998年當選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參考來源
- ↑ 山侖 ,中國工程院網
- ↑ 山侖:旱地跋涉60年,科學網, 2014-4-18
- ↑ 作物生理學和作物栽培學專家——山侖 ,西安科普網,2020-02-14
- ↑ 工程院士山侖 ,中華山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