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吳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吳萸
t01f65b47efde8d04a9.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66602&sid=688043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山吳萸

漢語拼音:Shān Wú Yú
別名:食茱萸《新修本草》,吳萸《草木便方》,茶辣(廣西),漆辣子(陝西),優辣子(貴州、陝西),曲藥子(湖北),氣辣子(四川)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熱。入肝、脾、胃經
毒性:小毒
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
主治:脘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痛經,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濕泄瀉

山吳萸,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及毛脈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未成熟的果實。植物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之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痛經,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濕泄瀉。[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山吳萸

拼音名:Shān Wú Yú

別名

五除葉、茶辣、牛糾樹、樹幽子

來源

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山吳萸(擬)Euodia trichotoma (Lour.)Pierre,以果及葉入藥。夏秋採集,曬乾。

性味

苦、辛,溫。

功能主治

果:理氣止痛。用於胃痛,腹痛,腹瀉,感冒,咳嗽; 葉:祛風除濕。外用治風濕性關節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瘡瘍。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2]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功能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

主治

脘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痛經,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濕泄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

注意事項

不宜多服久服,無寒濕滯氣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藥理作用

  • 1、抗胃潰瘍作用。
  • 2、保肝利膽作用。
  • 3、短暫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 4、鎮痛作用。
  • 5、降壓作用。
  • 6、增強心肌收縮力作用。
  • 7、對心肌損傷有保護作用。
  • 8、延長血栓時間。
  • 9、子宮收縮作用。
  • 10、抑菌和殺蟲作用。

相關論述

  • 1、《別錄》:「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陰乾。」
  • 2、《本草經集注》:「《禮記》名藙,而俗中呼為藙子,當是不識藙字似藙字,仍以相傳。其根南行、東行者為勝。道家去三屍方,亦用之。」

臨床應用

  • 1、治療高血壓病。
  • 2、治療口腔炎。
  • 3、治療嬰幼兒腹瀉。
  • 4、治療喉喘鳴。

相關配伍

  • 1、治心中寒,心背徹痛,吳茱萸一升,桂心、當歸各二兩。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漸加至四十丸。(《聖濟總錄》茱萸丸)
  • 2、治嘔吐涎沫,頭痛及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洗)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吳茱萸湯)
  • 3、治蛔心痛,吳茱萸(水浸一宿,焙乾炒)半兩,鶴虱(微炒)一兩半。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普濟方》吳茱萸散)
  • 4、治霍亂心腹痛,嘔吐不止,吳茱萸(湯浸,焙,妙)、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一兩半。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吳茱萸湯)

採收加工

栽後3年,早熟品種7月上旬,晚熟品種8月上旬,待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未分離時採收,在露水未乾前採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斷果枝,曬乾,用手揉搓,使果柄脫落,揚淨。如遇雨天,用微火炕干。

炮製方法

  • 1、吳茱萸,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果柄、枝梗。
  • 2、制吳茱萸,取淨甘草片置鍋內,加水(1:5)煎煮兩次,去渣,趁熱加入吳茱萸拌勻,稍潤,候吸盡汁液,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每吳茱萸100kg,用甘草6kg。甘草水制以降低其毒性和燥性,用於治嘔吐,頭痛,疝痛,痛經,腳氣。
  • 3、鹽炒吳茱萸,現行,取淨吳茱萸於適當容器內,加入鹽水拌勻,稍潤至盡,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裂開,稍鼓起時,取出放涼。每吳茱萸100kg,用食鹽2kg。
  • 4、黃連制吳茱萸,現行,取淨黃連片或碎塊,置鍋內,加入適量水煎湯,撈出黃連渣,投入淨吳茱萸,悶潤至黃連水吸盡時,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曬乾。每吳茱萸100kg,用黃連12kg。
  • 5、酒炒吳茱萸,現行,取淨吳茱萸用黃灑拌勻。悶潤酒盡,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裂開為度,取出放涼。每吳茱萸100kg,用黃酒20kg。
  • 6、醋炒吳茱萸,現行,取淨吳茱萸用醋拌勻,悶潤至醋盡,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裂開為度,取出放涼。每吳茱萸100kg,用米醋18kg。
  • 7、姜制吳茱萸,現行,取淨吳茱萸用薑汁拌勻,用文火炒干為度。每吳茱萸100kg,用生薑25kg。

保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制吳茱萸、鹽炒吳茱萸、黃連制吳茱萸、酒炒吳茱萸、醋炒吳茱萸、姜制吳茱萸,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性狀

  • 1、藥材性狀:果實類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綠黃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被有黃色茸毛。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以飽滿、色綠、香氣濃郁者為佳。
  • 2、飲片性狀:吳茱萸參見藥材形狀。制吳茱萸色澤加深,氣味稍淡。鹽炒吳茱萸表面焦黑色,色香濃郁,味辛辣,微苦咸。黃連制吳茱萸表面黃褐色,氣香,味苦。酒炒吳茱萸裂開,色澤加深,微有酒氣。醋炒吳茱萸裂開,表面深褐色,微有醋氣。姜制吳茱萸裂開,色澤加深,具有姜氣味。

植物種屬

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毛脈吳茱萸

形態特徵

  • 1、吳茱萸,別名臭辣子樹(湖北、貴州)。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lOm。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枝、葉軸及花軸均被銹色絨毛。奇數羽狀複葉對生,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小葉柄長2-5mm;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5-15cm,寬3-7cm,光端驟狹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側脈不明顯,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脈上尤多,有明顯的油點,厚紙質或紙質。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廣卵形,長約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葯基着,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後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先端4-5淺裂。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個,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 2、石虎,本變種與正種很相似。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小葉3-11,葉片較狹,長圓形至狹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側脈較明顯,全緣,兩面密被長柔毛,脈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軸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種子帶藍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 3、毛脈山茱萸,別名波氏吳萸《植物分類學報》,疏毛吳茱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貴州吳茱萸(廣西)。與石虎相似。小枝被黃銹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葉軸被長柔毛;小葉5-11。葉形變化較大,長圓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清晰,油腺點小。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 1、吳茱萸:分布於我國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 2、石虎:布於我國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生長環境

  • 1、吳茱萸,生於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
  • 2、石虎,生于山坡草叢中。
  • 3、毛脈吳茱萸,生於村邊路旁、山坡草叢中。[3]

參考資料

  1. 山吳萸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山吳萸中醫世家
  3. 山吳萸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