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地氣象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山地氣象學是天氣學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山地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山地對天氣所造成的影響及有關大氣過程 。山地氣象學在理論上立足於天氣學和動力氣象學,並在應用中強調了山地作為複雜下墊面所具有的動力和熱力學特性。山地氣象學歷史悠久,其研究內容囊括了從山地邊界層和山脈波動到行星尺度的大氣長波等各類現象,並在業務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中有着重要應用。山地氣象學也與山地科學密切相關,山地特有的氣象條件塑造和影響了山地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中國學者對青藏高原的研究為山地氣象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山地氣象學有關的科學嘗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其著作Meteorologica中錯誤地猜想是山的高度決定了雲形成的高度,試圖解釋山地特殊的降水形態。1648年,法國物理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現了氣壓隨山地海拔增加而減小的現象。

對山地氣象的科學研究始於18世紀,瑞士物理學家賀拉斯·索緒爾(Horace-Benedict de Saussure)對阿爾卑斯地區的氣象要素進行了系統的觀測,計算了當地的大氣垂直減溫率,其數值與現代觀測結論一致,並注意到了山地氣象要素的日變化,以及地表太陽輻射隨海拔升高而增長的現象。賀拉斯·索緒爾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山地氣象觀測站,在諸多文獻中,被認為是山地氣象學研究的第一人。在同一時代,許多學者對全球各地的山脈進行了觀測,如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對青藏高原的地理考察,德國自然學家亞歷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對拉丁美洲和西伯利亞諸多山脈的記錄。洪堡在對厄瓜多爾欽博拉索山(Mount Chimborazo)的氣象觀測中發現了氣溫/氣壓與海拔的關係,並將山地的垂直氣溫變化與物種/生態系統聯繫起來。而在比較了安第斯山脈(Andes Mountains)和喜馬拉雅山的雪線高度後,洪堡初步發現了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