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桂花 - 捩花目木犀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桂花 - 捩花目木犀科植物

山桂花(學名:Paramichelia baillonii (Pierre) Hu):為常綠喬木,樹高25-35米,胸徑70-100厘米,樹皮褐色。葉互生橢圓形,長6-22厘米,寬4-7厘米。花單生葉腋、芳香,花被片18-21片。外兩輪12片,倒披針形,長2.5-2.7厘米;內輪6-9片,披針形,長2厘米。

雄蕊多數,長6-7毫米,花葯長5毫米。雌蕊群狹卵形,長5毫米。聚合果肉質,圓柱形,長6-10厘米,直徑4厘米。果成熟後開裂,露出外種皮為鮮紅色的種子。

對木蘭科分類系統和植物地理區系研究有科學價值。且該樹木材細緻、美觀、堅韌、耐腐、抗蟲,屬優質木材寡種屬植物

僅分布於雲南,生於海拔700-1500米處的山地雨林中。印度、緬甸、泰國、越南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樹種,中國國家三級保護漸危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山桂花

亞   目; 木犀亞目

別   稱; 管花木犀

門; 被子植物門

種; 山桂花

界; 植物界

族; 木犀欖族

目; 捩花目

科; 木犀科

拉丁學名; Osmanthus delavayi Franch.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科; 木犀亞科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Franch. ,1886

屬; 木犀屬

形態特徵

山桂花屬於大喬木,高可達3.5米,胸徑1米,嫩枝、葉柄、葉背,被淡褐色平伏長毛。;葉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22(-25)厘米,寬4-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闊楔形,上面初被褐色平伏長毛,中脈凹入,殘留有長毛,側脈每邊9-15條,網脈細密,干時兩面凸起;葉柄長1.5-3厘米,托葉痕為葉柄長的1/3或1/2以上。

花芳香,黃色,花被片18-21,6片1輪,外2輪倒披針形,長2.5-2.7厘米,寬約0.5厘米,向內漸狹小,內輪披針形,長約2厘米,寬約2毫米,雄蕊長6-7毫米,花葯長約5毫米,藥隔伸出成短銳尖,花絲長11.2毫米;雌蕊群狹卵圓形,長約5毫米,心皮完全合生,密被淡黃色柔毛,花柱紅色,長約1毫米,雌蕊群柄長約3毫米,密被淡黃色柔毛;花梗長1-1.5厘米。

聚合果肉質,倒卵圓形,橢圓狀圓柱形,長6-10厘米,寬約4厘米,成熟心皮完全合生,具圓點狀凸起皮孔,干後不規則小塊狀脫落;心皮中脈木質化,扁平,彎鈎狀,宿存於粗壯的果軸上。花期3-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產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元江中游、思茅地區)。生於海拔500-1500米的山林中。常與龍腦樟科樹種混生。生境的熱量比季節雨林低,而濕度偏高。年平均溫18-21℃,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溫11-14℃;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旱季露重霧濃,濕度大,年平均相對濕度81-84%以上,土壤深厚、肥沃、保水良好,有機質較多。

分布情況

海拔下限(米):在盈江一帶700;向南開口的滇東南河谷的迎風坡面上800;在瀾滄江兩側盆地邊緣中山1300。

海拔上限(米):在盈江一帶1000;向南開口的滇東南河谷的迎風坡面上1500,稀達1700;在瀾滄江兩側盆地邊緣中山1500。

產地主要位於西部偏乾性北熱帶季雨和雨林地帶,但分布的海拔較高,生長在山地雨林中,位於季節雨林之上,生境的熱量比季節雨林低,而濕度偏高。年平均瘟18-21℃,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溫11-14℃;年降水量1500-1900毫米,旱季露重霧濃,濕度大,年平均相對濕度81-84%以上。花期8-10月,果期翌年2月。

分布於雲南西南部,熱帶季雨林和雨林山谷中,包括勐臘、景洪、金平、普洱、瀾滄、思蒼、滄源、耿馬、臨滄及盈江等縣。垂直分布在盈江一帶多生於海拔700-1000米;在向南開口的滇東南河谷的迎風坡面上,海拔700-1000米;在向南開口的滇東南河谷的迎風坡面上,海拔為800-1500米,稀達1700米;在瀾滄江兩側盆地邊緣中山,由於逆溫層的作用,出現於1300-1500米之間。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和越南北部等地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樹幹通直,生長迅速,能耐短期低溫(-2℃)。材質堅硬,美觀,抗蟲耐腐力強,為製造高級家具、重要建築物的上等木材。

山桂花是木蘭科中的寡種屬。對研究木蘭科的分類系統與東南亞的植物區系有一定的學術意義。木材結構細緻,材質堅韌,花紋美麗,耐腐抗蟲,少翹曲和開裂,可供高級建築、精美家具及軍工用材。主要分布在雲南勐臘,勐海,景洪,金平,普洱,瀾滄,思茅,滄源,耿馬,臨滄,盈江保護措施應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嚴禁砍伐山桂花並採種育苗、繁殖、造林。加強管理。

繁殖方式

播種

採種及種子處理:於9-10月果實成熟時,選擇健壯、干形通直、無病蟲害、胸徑20厘米-25厘米母樹,當果實灰褐色或褐色時採集。果實採回後攤於室內陰乾,小果脫落,取出種子搓去紅色假種皮,洗淨種子。

播種育苗:山桂花種子不耐貯藏,種子採集後應及時播種。種子無需特殊的催芽措施,只要將種子的假種皮去除,得到淨種,然後在沙床播種。播種前,用2%敵克松溶液消毒,即可撒播於在玻璃溫室輕質土中,播後用細土、火燒土覆蓋。播種至開始發芽出土需18天,兩星期後苗木長出1-2片真葉,即可開始移入容器進行培育。移植時用竹籤在營養袋中間戳一小孔,以能充分容納幼苗根係為宜,將幼苗的根垂直放入孔內,再用竹籤壓緊營養土,使幼苗根系舒展。基質採用營養土:黃心土90%+火燒土6%+泥炭土3%+磷肥1%。將以上四種物質充分混勻後,再裝入營養袋,營養袋規格是:寬13厘米×高14厘米厚4毫米,袋壁開孔16個。經雨水浸潤或人工淋透水後,放置10天,便可移苗上袋培育苗木。

嫁接

嫁接繁殖一方面可以保持品種的優良性狀,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增加個體數量,並提早開花。對一些不是本地原生適應性差的種類,用當地適生種做砧木進行嫁接,可以極大地提高其適應能力,利於珍稀瀕危植物的保存和利用。

木蘭科植物的芽接、枝接、腹接、靠接均有較高的成活率,不同屬間的嫁接亦可有高的成活率。因此可選用當地適生種類做砧木。嫁接苗比實生苗生長快且健壯,適應環境的能力強,以此保存優良的珍稀瀕危種類,並可快速增加其種群數量。如一些原產於北方的落葉類群,由於不能適應深圳炎熱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長勢很差,甚至死亡:如天女花、滇藏木蘭、景寧木蘭、星花木蘭等,通過芽接,大大提高的這些種類的適應能力。另外嫁接可以提早開花,有些種類可以提早約15年,對於雜交種的人工促花非常有用。根據不同種類、砧木狀況、季節選擇選擇不同的嫁接方法和時間,以提高成活率。

栽培管理

苗木生長時期應採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使所培育的苗木生長健壯。幼苗移植後,要及時澆水,並加蓋遮光網進行遮陰,遮光度以70%為宜,如遇冬季寒冷天氣,則要加蓋塑料薄膜,以防寒保暖。移苗後10d左右,待生長穩定後,分期施加水肥。肥料以挪威複合肥、尿素混合的水肥為主,用量控制在0.1%-0.3%,做到勤施薄施。每次施肥後應及時淋水沖洗幼苗,以免造成肥害。對缺苗的營養袋及時進行補苗,適時除草。苗木生長穩定後,及時揭去遮光網,保證苗木生長所需要的光照。苗木出圃前2個月左右進行移床,在移床時進行苗木分級,即將袋苗接地處的主根截斷,並適當修去部分枝葉,然後將合格苗分級擺放,而將死苗、殘次苗捨棄。苗高30厘米以上,地徑0.5厘米以上,即可出圃。

種植時,最好於春季或雨季,在充足雨水後進行。宜選擇半陰坡或陽坡中下部,要求土層深厚、疏鬆、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

整地分兩種類型:改造型與套種型。改造型環山水平割帶清雜3米留2米(水平距),帶內種植2行,株距2米,行距1.8米;每667平方米割帶清雜400平方米。套種型環山水平割帶清雜2米留3米(水平距),選擇在原留綠帶上清雜,帶內種植1行,株距2米;每667平方米割帶清雜267平方米。割帶清雜要求雜草頭不高於5厘米,帶內除保留原生喬木外,其餘連樹樁一起清除,剷出的雜草全部堆放到下方,割帶後方能打穴。採用穴墾整地,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每穴施基肥量為磷肥0.3千克,複合肥0.1千克。

種植前先回周圍的表土,邊回土邊與穴內肥料拌混,回滿土後作反傾斜狀待種植。種植時小心拆除營養袋後再栽植,並確保杯泥不散,植株要種在種植穴的中央,並壓實周圍的泥土,種後15天進行查苗補苗。

連續3年撫育管理。圍繞植株鏟草鬆土1米×1米,先鏟草後鬆土,鬆土深10厘米,不能損傷植株枝葉。肥料在離植株20-30厘米的上方或左右方挖一小坑施放,每次每株施放挪威複合肥100克,施肥後復蓋,做上標記,以便檢查。撫育要求清除圍繞植株1.5米的垂直範圍內影響樹木生長的雜草、小喬灌木。種植15個月後調查,成活率能達到95%,平均樹高達1.97米,胸徑1.43厘米,冠幅為1.34米。

山桂花苗木地徑和苗高生長都呈現明顯的「慢——快」節律。採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使所培育的苗木生長健壯,是幼苗生長初期的關鍵管理技術措施。特別是水的管理,不可過多水也不能缺水。

苗木速生期是地徑和苗高生長的旺盛期,也提高苗木質量的關鍵時期,應加強水肥管理,保證苗木有充足的水肥條件,但要注意避免肥害。苗木質量的好壞,關係到山桂花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高低。造林時必須選用木質化程度高的Ⅰ、Ⅱ級袋苗,營養袋育苗工序雖多、成本較高,但苗木規格整齊、生長勢好,苗木質量高,這樣能縮短育苗時間,保證苗木造林成活率。整地也是一個重要環節,該介紹適用于山桂花造林的改造型與套種型整地方式。[1]

參考文獻

  1. 桂花是不是貴園樹花,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