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茶藻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茶藻斑病

症狀

該病發生與植株葉片及嫩枝上,以葉片為主。發病初期,感病葉片上產生細小圓點,灰綠色或灰白色,上覆疏鬆污白色絲狀物,放射狀向四周擴展。以後逐漸擴展,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或深褐色,邊緣仍為綠色,病斑稍隆起,表面呈毛氈狀,直徑0.5-1.2cm,病斑背面凹陷。[1]

病原

病原為寄生性銹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

發生規律

病原以菌絲體在病植株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季,在炎熱潮濕的環境條件下,產生孢子囊。成熟孢子囊脫落後,借風雨傳播、遇水後散出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自植株葉片的氣孔侵入寄主組織,開始侵染活動。溫暖潮濕的條件,利於孢子囊的產生和傳播。庇蔭過度、植株密集、通風透光。不良,使植株長勢衰弱時,該病易發生及蔓延。土壤貧瘠、積水及乾燥地,發病嚴重。

分布與危害

藻斑病除危害山茶外,柑橘油茶、茶、廣玉蘭、桂花及含笑等植物也受害。病害發生嚴重時,引起感病植株落葉,嫩梢枯死。

防治方法

①減少侵染來源:發現病葉及時摘除銷毀。

②加強養護管理,合理使用水肥,創造通風透光的栽培條件,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施1:0.5:160-200的波爾多液,每隔10-15天噴1次,噴2-3次。[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