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野豌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野豌豆

中文學名:山野豌豆

拉丁學名:Vicia amoena Fisch. ex DC

界:植物界

山野豌豆(學名:Vicia amoena Fisch. ex DC.)是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植株被疏柔毛,稀近無毛。主根粗壯,鬚根發達。莖具棱。偶數羽狀複葉,長5-12厘米,幾無柄。總狀花序通常長於葉;花10-20(-30)密集着生於花序軸上部。莢果長圓形,長1.8-2.8厘米,寬0.4-0.6厘米。兩端漸尖,無毛。種子1-6,圓形;種臍內凹,黃褐色,長約種子周長的1/3。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朝鮮、日本、蒙古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生於海拔80-7500米草甸、山坡、灌叢或雜木林中。

該種為優良牧草,蛋白質可達10.2%,牲畜喜食。中國民間藥用稱透骨草,有去濕,清熱解毒之效,為瘡 洗劑。

該種繁殖迅速,再生力強,是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及綠肥作物之一。其花期長,色彩艷麗亦可作綠籬、荒山、園林綠化,建立人工草場和早春蜜源植物。

目錄

形態特徵

主要變種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1]

栽培技術

病蟲防治

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植株被疏柔毛,稀近無毛。主根粗壯,鬚根發達。莖具棱,多分枝,細軟,斜升或攀援。偶數羽狀複葉,長5-12厘米,幾無柄,頂端卷鬚有2-3分支;托葉半箭頭形,長0.8-2厘米,邊緣有3-4裂齒;小葉4-7對,互生或近對生,橢圓形至卵披針形,長1.3-4厘米,寬0.5-1.8厘米;先端圓,微凹,基部近圓形,上面被貼伏長柔毛,下麵粉白色;沿中脈毛被較密,側脈扇狀展開直達葉緣。

總狀花序通常長於葉;花10-20(-30)密集着生於花序軸上部;花冠紅紫色、藍紫色或藍色花期顏色多變;花萼斜鍾狀,萼齒近三角形,上萼齒長0.3-0.4厘米,明顯短於下萼齒;旗瓣倒卵圓形,長1-1.6厘米,寬0.5-0.6厘米,先端微凹,瓣柄較寬,翼瓣與旗瓣近等長,瓣片斜倒卵形,瓣柄長0.4-0.5厘米,龍骨瓣短於翼瓣,長1.1-1.2厘米;子房無毛,胚珠6,花柱上部四周被毛,子房柄長約0.4厘米。莢果長圓形,長1.8-2.8厘米,寬0.4-0.6厘米。兩端漸尖,無毛。種子1-6,圓形,直徑0.35-0.4厘米;種皮革質,深褐色,具花斑;種臍內凹,黃褐色,長約種子周長的1/3。花期4-6月,果期7-10月。

主要變種

絹毛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 ex DC. var. sericea Kitag.):該變種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葉較小,小葉及植株密被灰白色貼伏絹柔毛。分布於中國吉林、遼寧、華北、陝西、甘肅、河南等地。生於海拔600-1650米丘陵、山坡、田埂及灌叢。 生長環境

山野豌豆生於海拔80-7500米草甸、山坡、灌叢或雜木林中。山野豌豆為喜溫的寒地型牧草,分布區域為溫帶或寒溫帶。在中國哈爾濱地區,種子在5厘米的土層溫度穩定在5-6℃開始發芽,經20-25天出苗, 8-10℃發芽較快,經15-20天就出苗。越冬植物在5厘米的土壤溫度在10-12℃時出苗,隨着溫度的升高而迅速生長,日高度可達1-1.5厘米。晝夜溫差大對生長發育最有利。抗寒性極強,在中國大興安嶺地區可全部安全越冬,幼苗和成株均能忍受零下5-6℃的霜寒。

山野豌豆為中早生植物,適宜生長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的地方。種子發芽需吸水分為自身重的100-120%,適宜發芽的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80%左右。 苗期和成熟期需水較少, 現蕾至開花期需水最多。山野豌豆相當抗旱和耐澇。乾旱時能從土壤深處吸收水分,增強抗旱力,而低溫或內澇時則能加強氧氣流通而使根部不受損傷。因此,山野豌豆既能生於乾燥的山坡地,也能生于山下低濕地,成為到處都能生長的常見植物。山野豌豆對土壤有良好的適應性,酸性土壤和鹼性土壤都能生長,但以多有機炭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為最適宜。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朝鮮、日本、蒙古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繁殖方法

山野豌豆種子硬實率高,採種當年幾乎全部為硬實,而貯存兩年以上的也還在80%以上。處理方法:小面積播種可用濃硫酸浸泡5-6分鐘,洗淨後曬乾播種,大面積播種需用碾米機,經碾磨傷種皮後播種,可分為春播,夏播和秋播。中國北方乾旱區要早春搶墒播種,延晚因不易抓苗,就要改為夏播。春播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播種,夏播經播前除草於6月上中旬播種。中國華北和西北可秋播,於9月中下旬或寄籽播種。條播,行距30厘米單條播,或60厘米雙條播。播種量為每畝上1.5-2.5千克。播深3-4厘米。播後鎮壓1-2次。

栽培技術

土壤與耕作:山野豌豆對土壤選擇不嚴,山地棕壤、白漿土、褐色土、黃土、草甸土、黃沙土等均可種植。其中以土層深厚的黑土為最適宜。在輕度鹽漬化土壤上生長也較好。種山野豌豆的地,要秋翻地、秋耙地,保證良好的整地質量。這是出苗、保苗,保證地上部和地下部良好生長的基礎。雜草較多的地種山野豌豆,應進行伏翻地,以消滅雜草和蓄積更多的水分。

施肥:山野豌豆為固氮植物,需肥較一般牧草少,但崗坡地、砂質地,鹽鹼地等也必須充分施肥。一般每畝施半腐熟的堆。廄肥2500千克左右,翻地前施入作基肥。苗期固氮力弱,應增施重肥。

田間管理:出苗後及時中耕除草,封行時完成三次中耕,除草作業。以後各年可根據雜草發生情況,及時拔出蒿類等高大雜草。

病蟲防治

山野豌豆易遭蚜蟲、 紅蜘蛛等蟲害。 當發生時密集在生長幼嫩部分,造成植株萎縮,嚴重降低產量。要早期發現,及時噴灑樂果等進行防治。

主要價值

該種為優良牧草,蛋白質可達10.2%,牲畜喜食。中國民間藥用稱透骨草,有去濕,清熱解毒之效,為瘡 洗劑。該種繁殖迅速,再生力強,是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及綠肥作物之一。其花期長,色彩艷麗亦可作綠籬、荒山、園林綠化,建立人工草場和早春蜜源植物。

參考資料

  1. 山野豌豆,植物智,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