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岩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鹽

中文名: 岩鹽

別 名: 岩鹽

化學成分: 氯化鈉,晶體屬等

歸 類: 鹵化物礦物

岩鹽之都: 平頂山

見載刊物: 《化學名詞》 科學出版社

公布時間: 1991年

岩鹽,化學成分為氯化鈉,晶體都屬等軸晶系六八面體晶類的鹵化物。單晶體呈立方體,在立方體晶面上常有階梯狀凹陷,集合體常呈粒狀或塊狀。純淨的石鹽無色透明,含雜質時呈淺灰、黃、紅、黑等色,玻璃光澤。摩氏硬度2-2.5,比重2.1-2.2。易溶於水。味咸。熔點804攝氏度,焰色反應黃色。石鹽是典型的化學沉積成因的礦物。在鹽湖或潟湖中與鉀石鹽和石膏共生。石鹽可作為食品調料和防腐劑,是重要的化工原料。[1]

簡介

石鹽是氯化鈉的礦物,化學成分為NaCl、晶體屬等軸晶系的鹵化物礦物。石鹽包括人們日常食用的食鹽和由石鹽組成的岩石,後者稱為岩鹽。岩鹽常用以表示由石鹽組成的岩石。一般石鹽常用來指岩鹽。因為它們都是由鹽水在封閉的盆地中蒸發而形成鹽礦床,因此也被稱為鹵化物礦物。石鹽礦層一般厚幾米到300多米,而在乾旱地區則以鹽霜的形式出現,在鹽泉附近以蒸發產物出現,在火山地區以升華物產出。

石鹽的晶體結構是AX型化合物的典型結構之一。陰離子位於立方晶胞的角頂和面中心,成立方最緊密堆積,陽離子則充填全部八面體空隙。兩者的配位數均為6。純淨的石鹽無色透明或白色,含雜質時則可染成灰、黃、紅、黑等色。新鮮面呈玻璃光澤,潮解後表面呈油脂光澤。具完全的立方體解理。摩斯硬度2.5,比重2.17。易溶於水,味咸。晶形呈立方體,在立方體晶面上常有階梯狀凹陷,晶體聚集在一起成塊狀、粒狀、鍾乳狀或鹽華狀。

因為鹽是動物生活中的生理必需品,所以它是早期人類第一批尋找和交換的礦物之一。人類的食用在從前是岩鹽最主要的和唯一大宗用途。而今天和工業用途相比,這只是比較少的了。石鹽已是化學工業大宗的原料,它是民用和工業上無數的產品要用的鈉和氯的來源。大量的石鹽還用於食品加工工業。海水溶解有大約3% 的氯化鈉,人們有目的地使海水蒸發來獲取石鹽。但是在整個地質過程中,海水由於自然原因而蒸發,石鹽作為一種沉積岩覆蓋着地球表面的廣大地區。它是最豐富的蒸發岩,在海水中沉澱的順序上,是在石膏和硬石膏的後面,因此,常常在石鹽之下找到石膏和硬石膏。有些地方石鹽不純,和石鹽互層還有其他沉澱礦物,方解石和鉀鹽以及砂子和粘土。有75 個以上國家大量開採石鹽。如果石鹽層在地下不深處,就挖豎井達到石鹽層,用地下開礦的方法開採。然而有一種簡單的萃取法,用水泵把水打到含鹽層,然後把滷水用泵抽到地表,蒸發滷水來提取石鹽。今天大約有1/3 的石鹽是由海水在人工鹽池(又叫鹽田)中蒸發提取的。海水引入鹽池後,由太陽加熱蒸發直到鹽沉澱為止。雖然最常見的石鹽是層狀的礦床,但是找到很好的立方體,並有立方體解理,這種晶體的習性和具有鹹味的特點,使這個礦物是很容易鑑定的。

由來

由古代海水或者湖水乾涸之後,經過複雜的地質運動,在地殼中沉澱成層而形成,

理化特徵

化學成分:NaCl

理論化學組成(wB%) :Na 39. 34,Cl 60. 66。常含有雜質和多種機械混入物,如Br、Rb、Cs、Sr及滷水、氣泡、粘土和其它鹽類礦物。

化學分類:鹵化物

化學性質:易潮解且易溶於水

集合體型態:粒狀、塊狀

硬度:2-2.5

解理/斷口:立方體解理,{001}解理:完全;貝殼狀斷口

光澤:玻璃或油脂

顏色:質純者成白色或無色,含雜質時,則呈粉紅、黃、藍、橙黃、紫等顏色

條痕:白色

比重:2.1-2.2

其他:(1)透明至半透明(2)燃燒火焰呈黃色(3)具鹹味(4)常有凹陷晶面(漏斗晶體)(5)部分具熒光特性(6)具弱導電性和極高的熱導性(7)在0℃時溶解度35.7%;100℃時溶解度39.8%(8)熔點804℃。

產狀與產地

石鹽是典型的化學沉積成因的礦物,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常沉積於各個地質年代的鹽湖和海濱淺水瀉湖中,與鉀鹽、光鹵石、雜鹵石、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共生或伴生。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中國河南平頂山葉縣(中國岩鹽之都)、青海、江蘇淮安、四川、湖北應城、江西都有大規模石鹽礦床,以柴達木盆地、河南平頂山葉縣最為有名。中國青海現代鹽湖中有些石鹽呈球珠狀,特稱珍珠鹽。河南葉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南,鹽田展布面積400餘平方公里,遠景資源儲量達3300億噸,作為一個以縣域為單位的資源開發區,目前探明儲量在全國位居第一,品位居全國井礦鹽之首。集合體呈塊狀、粒狀、鍾乳狀或鹽華狀。世界上大型礦床還見於美國東北部薩萊納盆地、中部二疊紀盆地和墨西哥灣沿海地區,中亞的費爾干鈉盆地,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地區等。

重要產地有:

(1)中國大陸河南平頂山葉縣(中國岩鹽之都)、西藏、江蘇地區;台灣嘉義、台南濱海一帶

(2)英國的 Cheshire

(3)德國 Saxony 的Stassfurt;Leopoldshall;Heringen-Werra

(4)加拿大Ontario的Bruce,Huron和Lambton等地

(5)美國New York的Retsof ;Louisiana和Texas兩州,以及墨西哥灣內

(6)意大利Sicily

(7)西班牙的Barcelona

(8)法國Alsace的Wittolshein;Landes;Lorraine

(9)波蘭Galicia的Kalusz、Bochnia 和Wieliczka

(10)巴基斯坦的Salt Range

主要用途

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在工農業及其他領域有着廣泛的用途。石鹽除加工成精鹽可供食用外,還是化學工業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譽為「化學工業之母」。石鹽經乾燥、電解可製取金屬鈉和氯氣。金屬鈉在無機工業中可作為製取鈉化合物的原料,在冶金工業中用於還原鈦、鋯等的化合物,在煉油工業中又是良好的脫硫劑…….氯氣用於生產次氯酸鈉、三氯化鋁、三氯化鐵等無機化工產品,還可用於生產氯乙酸、一氯代苯等有機氯化物。鹽滷水經提純、電解,加水分解後,可生產燒鹼、純鹼等用途非常廣泛的化工產品。石鹽也用於生產人工海水和電化學蝕劑、刻蝕鋁箔和轉變冰點、公路路面的冬季保護等。用於溶解開採法或水冶金法提取金屬礦體邊界的有用金屬等。據統計,在工農業中應用的鹽及其衍生物約有15000種之多,可見,石鹽開發的前景十分廣闊。

鑑定特徵

(1)具立方體的晶形和解理

(2)易溶於水

(3)具鹹味

(4)白色條痕

(5)硬度低

(6)常有凹陷晶面

(7)透明或半透明

中國發現

2010年1月13日,河北省近日發現千億噸巨大鹽礦資源,僅先期勘探到的100億噸儲量就可開採600年以上。此鹽礦位於河北省邢台寧晉縣城東部400公里範圍內,鹽層埋藏深度約2600米,鹽層厚度100—300米,預測遠景儲量1000億噸以上,並且品位優良,是我國中東部地區罕見的特大岩鹽礦藏。勘探資料表明,這個鹽礦先期勘探的40多平方公里儲量就達到100億噸,可開採600年以上。

另外,陝西榆林地區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占全國總儲量50%, 其潛在價值達33萬億元。探明儲量8854億噸,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綏德、佳縣、吳堡等地。

江蘇省淮安市岩鹽資源探明儲量1350億噸(不包括洪澤湖底),居世界首位,且品位高、埋藏淺、品質優,鹽層厚度達100米-200米,滷水濃度在300克/立升~320克/立升之間,適宜大規模開發利用。

鹽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調味料

鹽的歷史要追溯到史前時代。很可能一次偶然的機會,生活在海邊和鹽湖邊的先民,在被曬乾的土地上首先發現了這種白花花的晶體。

(Great Salt Lake, 美國猶他州)

不管你信不信,早在 8000 年前,已經有古人使用食鹽的記錄了。那時,位於羅馬尼亞的 Cucuteni–Trypillia 文化已經出現了「把泉水蒸發可以製得食鹽」的記載。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國也有一個同樣古老的地方:山西運城。在那裡,當地人把鹽湖裡的水曬乾製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業化了。

(運城鹽湖, 中國山西省,鹽湖的顏色是湖裡嗜鹽微生物繁殖所致)

在歷史上,很長的時間裡,鹽都是作為硬通貨的狀態存在的,它在古代的重要性堪比今天的石油。盛產食鹽的地方通常能很容易地發展成區域性的商業中心。

就連英語中的「薪水(Salary)」一詞,都是由拉丁語中的「鹽」發展而來的。因為那時候給工人不用發工資,發鹽就可以了。

為什麼鹽對於人類如此的重要?

食鹽:古代的冷鏈

其實,鹽不僅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調味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防腐劑」。

隨着生產力的提高,遠古的人類終於可以不用「看天吃飯」,食物也終於有了富餘。但,如何儲存這些富餘的食物,成了一個頭疼的問題。

食物和真金白銀不同,新鮮的食物,放不了多久就會腐壞。直到有人發明了一種全新的保存食物的方法:醃製。

(各種不同的醃製肉類)

我們今天知道,食物變質是因為食物里的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高鹽的環境是不利於微生物繁殖的,極高的鹽分甚至可以殺死食物中的微生物。古人當然不懂這個,但他們知道,「醃製過的食物,可以保存很久」。

這就使得食物的長途運輸變為了可能。

隨着遠距離食品貿易的興起,各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人類文明就這樣發展了起來。

我們現在有冷鏈物流,可以通過低溫的方式來保存、運輸食物。而在古代,鹽的作用就相當於冷鏈。

岩鹽、井鹽、海鹽、湖鹽

鹽在自然界無處不在。人們很早就發現,從海里,鹽湖裡,鹽井裡和鹽礦里,都能夠開採出食鹽。

在鹽礦里的鹽通常埋得比較深,需要通過挖豎井的方式才能到達。但有些鹽湖蒸發乾之後,也會形成地表的鹽層。

(Salar de Uyuni,玻利維亞)

找到岩鹽層後,可以直接通過採礦的方式獲取,也可以往地下泵水,讓岩鹽層在水中充分溶解,再把滷水收集起來蒸乾。這兩種方式開採的食鹽,我們都叫它「岩鹽」。

(雷阿爾蒙特鹽礦,意大利西西里島)

在偶然的情況下,恰巧有地下水或者地下暗河從鹽礦間流過,這些水就會充分吸收鹽分,成為天然的滷水。直接挖井收集這些滷水,就可以開採食鹽了。這樣的食鹽,我們叫它「井鹽」。

(啊!大海!都是鹽。)

茫茫的大海,是鹽儲量最豐富的地方。雖然海水很咸,但它的鹽含量相對於開採食鹽來說,還是太低了。所以,如果想開採海鹽,首先得想辦法把海水濃縮。怎麼濃縮呢?宋代詞人柳永曾經用詩句描述過當時人們開採海鹽的大致過程:

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輪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

風乾日曝鹹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

可見,當時的技術是在海水退潮時,颳起浸透滷水的泥漿,壘成鹽墩,通過日曬的方式從中提取出滷水,再通過「煮」的方式蒸乾水分,製得食鹽。

現在制海鹽的方法當然不用這麼麻煩了,因為我們可以直接先挖好一塊一塊的鹽田,將海水通過潮汐來導入到鹽田裡,經過陽光的曝曬,滷水逐漸被濃縮,達到飽和時將滷水轉入結晶池中,讓它自然結晶就好。這樣制出的食鹽我們叫它「日曬鹽」。

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們沒有那麼幸運,太陽入射角太低,它的能量不足以製取日曬鹽。不過,他們也有他們的辦法:將海水冷凍。

海水冷凍後,結成的冰是鹽度很低的。把冰去除後,剩下的就是富含鹽分的滷水啦。通過這種方法製得的食鹽,叫做「冷凍鹽」。

從鹽湖中獲得食鹽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鹽湖中的鹽含量通常都非常高,它本身就相當於滷水池了。直接通過日曬的方法,就能提取出白花花的食鹽啦。從鹽湖裡開採出的鹽,我們把它稱作「湖鹽」。

總結一下,食鹽從開採來源來分,可以分為岩鹽、井鹽、海鹽和湖鹽這四種。而開採海鹽的過程,由於濃縮方法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日曬鹽、冷凍鹽。

為什麼要吃精製鹽?

從這些地方開採出的鹽,我們把它稱作「粗鹽」。它或多或少還含有一定的雜質,有些雜質可能對身體有害,是不推薦直接食用的。要想製得「能夠在超市買到」的食鹽,需要經過精製的過程。

(海鹽中的日曬鹽除外,日曬鹽對人體有害的雜質比較少,如果能達到國家食用鹽標準 GB2721-2015 就可以直接食用)

精製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真空蒸發法,機械熱壓縮蒸發法,粉碎洗滌乾燥法等。它們的工藝比較複雜,但主要的目的就是把雜質去掉,提高食鹽中氯化鈉的純度。 根據國家標準,只有氯化鈉的純度達到 97% 以上,這種產品才可以被稱為「食用鹽」來銷售。

目前有很多人都會覺得粗鹽會比精製鹽更健康,因為其中含有很多別的礦物質。實際上,粗鹽雖然含有別的礦物質,但平時我們在做菜時並不會加太多的鹽,我們多攝取的那些礦物質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

但粗鹽中那些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健康問題卻是不可以忽略的,比如說,如果粗鹽中氯化鋇較多,吃進去甚至可能會引發急性中毒。

不同來源的食鹽,有區別嗎?

有些嗅覺靈敏的人,能品出海鹽、岩鹽、湖鹽等不同來源的鹽的差異。

這是很科學的事情,不是玄學。食用鹽雖然 97% 都是氯化鈉,但剩下 3% 的雜質,可能會提供一些特殊的風味。所以海鹽吃起來可能會有「大海的感覺」,而岩鹽也會有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風味,這都是那 3% 的「雜質」的作用。

有些人總覺得不同的鹽鹹度不一樣。其實,精製鹽中氯化鈉含量都超過了 97%,很難有太大區別。但「鹹度」這種東西是主觀感覺,跟很多因素都有關係。

第一是鹽顆粒的大小和形狀(沒想到吧)。對。這是因為人的味蕾只會對水裡溶解的化學物質起反應。而顆粒小的食鹽溶解速度更快,這就造成了它對味蕾的刺激更強。

所以現在有公司研製出了「納米食鹽」,號稱將食鹽顆粒減小到了納米尺度。於是將它灑在薯片等食物上時,只需要一點點就能達到很強的鹹味,以此來控制食物中的鈉含量。與此相似,改變食鹽顆粒的形狀,使其變成鑽石形,也能有效增加鹹度——嘉吉公司已經在這麼幹了。

如果用鑽石型結構的食鹽,就可以少用 75%的鹽!

要注意的是,這一條僅僅指把食鹽「直接拿來嘗」的鹹度。如果食鹽完全溶解了,那不管顆粒大或者小,都沒任何區別了。所以考察「做到菜里」的鹹度的話,那顆粒大小不會造成多大區別。

第二是菜中的其他味道。在烹飪科學中,適量的酸味可以提升鹹味,適量的鮮味也可以提升鹹味。之前下廚房有一個「魔法鹽」配方,號稱可以用一半的鹽實現原有的鹹度。其實就是往鹽中加入了一些干香菇,蝦米等鮮味很強的物質,再一起磨碎。鮮味和鹹味混合後,各自的味道都可以得到加強(當然結果可能沒有2倍這麼誇張)

第三就是人舌頭本身的不確定性了。同一種東西,上午嘗和下午嘗,味道可能就會不太一樣;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不好的時候,味道也有可能不一樣。所以,在食品科學中,感官實驗一定要有參照樣,沒有參照,就什麼問題都說明不了。

鹽與健康

鈉是人體必備的礦物質,所以適量食鹽的攝入對於人體是必須的。特別是大量出汗鹽分流失的時候,需要補充必要的鹽分,否則會引起電解質紊亂。

這個「必要的鹽分」是多少呢?在綜合各種大數據研究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每天攝取 5g 食鹽(2克鈉),對於身體正常工作來說就足夠了。這是理想攝入量,也是營養成分表中「營養素參考值」的來源。

而鹽分攝取的上限不能超過每天 6g,否則對健康反而有不利影響。比如,可能會增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特別是如果已經患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高鹽飲食會顯著加重症狀。

每天攝取 5g 食鹽,比較直觀地來看,就是每天吃的鹽加起來不能超過一小勺。這還包括醬油里的鹽和菜里本身就有的鹽。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這根本就相當於什麼都沒吃啊!根據調查,中國城鄉居民平均每日每人鹽攝入量為 12g。對,你沒看錯,就是上限的 2 倍。

這還是平均值,要知道,有多少喜愛清淡的,就有多少重口味的。重口味的人每天攝入食鹽得超標多少倍,簡直無法想象。

「鹽吃多少算超標?」

1-3 歲:每天 2.5g;

4-8 歲:每天 3.5g

9-13 歲:每天 5g;

14 歲及以上:每天 5.75g

所以,大家以後要儘量注意,避免攝入過多的食鹽。清淡飲食,從我做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