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岩敗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岩敗醬
圖片來源

中文學名:岩敗醬

別 稱:鹿腸鹿首鹿醬敗醬草野苦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茜草目

科:敗醬科

屬:敗醬屬

種:岩敗醬

岩敗醬,為敗醬科植物岩敗醬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trinia rupestris (Pall.) Juss. [Vale-riana rupestris Pall.]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切段,曬乾。[1]

形態特徵

岩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狀莖稍斜升,長達10cm以上,頂端不分枝,有濃烈臭醬氣味。莖多數叢生,連同花序梗被短糙毛。基生葉有柄,長2-4cm;莖生葉對生;葉柄知,上部葉漸無柄;

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3-7cm,羽狀深裂至全裂,通常具3-6對側生裂片,裂片條形,有稀的缺刻狀牙齒,無毛或有糙毛。密花聚傘花序頂生,3-7枝在枝端排成傘房狀,寬4-15cm,軸、梗均被粗白毛和腺毛;

小苞片腺形,對生;花萼小,萼齒5;花冠黃色,漏斗狀,徑3-5mm,基部成短細筒,筒基部一側有偏突,上部5裂,裂片近圓形;

雄蕊4,長於花冠;子房下位,圓柱狀。瘦果小,倒卵圓柱狀,背部貼生有橢圓形的大膜質苞片。花期7-9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喜生於海拔400-1800m、光線充足、乾燥的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性狀

懷狀鑑別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莖2至多數叢生,稀單一。葉羽狀深裂至全裂,無毛,裂片4-9,線狀披針形,全緣或有收主齒。聚傘花序排成頂生的傘房花序;花黃色。蒴果具膜質圓翅。

化學成份

全草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和芸香甙(rutin)。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岩敗醬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無抗菌作用。[2]

性味

味辛;苦;性寒[3]

岩敗醬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活血;排膿。

痢疾泄瀉黃疸;腸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岩敗醬 ,寶芝林中藥網
  2. 岩敗醬的功效與作用 ,蘋果綠
  3. 岩敗醬 ,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