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峨眉山莓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峨眉山莓草

拉丁名: Sibbaldia omeiensis Yu et Li

中文名: 峨眉山莓草   

拉丁科名: Rosaceae   

中文科名: 薔薇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四川峨眉山

中文學名峨眉山莓草

:植物界

:雙子葉植物

:薔薇科

:峨眉山莓草

保護級別:3級

拉丁學名:Sibbaldia omeiensis Yu et Li

:種子植物

:薔薇

:山莓草屬

分布區域:四川省峨眉山

目錄

現狀

地理分布

形態

特性

保護價值

保護措施

栽培要點

藥用價值

瀕危種。峨眉山莓草是近年來發現的我國特有種,分布範圍極窄小,僅局限於四川省峨眉山頂。由於植株稀少,個體疏散,花僅2—3朵,生於懸崖峭壁,天然更新能力很弱,已瀕臨滅絕。

地理分布

產於四川峨眉山頂捨身岩右側。生於海拔約3100米的岩石縫中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布區海拔較高,積雪時間很長,往往可以持續到翌年5-6月,冬季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雨量較豐富,空氣濕潤,多霧。喜生於風化的岩石縫隙中。花期6-7月,果期8-9月。

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絹毛;主根粗壯,圓柱形,具多數側根;花莖直立,高12—15厘米。基生葉為5出掌狀複葉,連葉柄長3--7厘米;小葉無柄,兩側2枚小葉較小,披針形,全緣或有1--3齒,中間3枚小葉較大,長圓狀披針形,上半部每邊有1-4不規則鋸齒;莖生葉單1,退化成苞片狀;基生葉的托葉膜質,褐色;莖生葉的托葉草質,卵狀披針形。花2—3朵,頂生,直徑約1.5厘米;萼片三角狀卵形,頂端漸尖,全緣;副萼片披針形,頂端漸尖,全緣,與萼片近等長;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花柱近頂生,柱頭不擴大,心皮5--10,各有胚珠1,成熟時變為瘦果。

特性

分布區海拔較高,積雪時間很長,往往可以持續到翌年5--6月,冬季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雨量較豐富,空氣濕潤,多霧。喜生於風化的岩石縫隙中。花期6-7月,果期8-9月。

保護價值

峨眉山莓草是分布極其狹小、生境極為特殊的宿根草本,全株被白色絹毛,有光澤,葉為掌狀5出複葉,花僅2—3朵,形態較為特殊,對進一步研究屬內的親緣關係和地理分布以及保存種質資源均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保護措施

分布區已劃為自然保護區,應將峨眉山莓草列為重點保護對象,並採種育苗、引種栽培,還可適當挖掘少量活個體,進行移栽保存。

栽培要點

應注意調查本種原產地的生長環境、土壤和氣候條件,以及生長習性和繁殖生物學特性,進行引種和人工育苗繁殖試驗。

藥用價值

製成藥物(內服、外敷)後,對牛皮癬等皮膚病有顯著療效。[1]

參考資料

  1. 峨眉山莓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