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義里滯雨 李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義里滯雨
圖片來自大眾網

崇義里滯雨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把詩人滯居崇義里期間涼秋冷雨的切身感受,與懷才不遇、仕進無途的人生遭遇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具體場景的寒冷與陰沉,抒發了詩人對於腐敗現實制度的憤怨之情。

原文

李賀〔唐代〕

落莫誰家子,來感長安秋。

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

瘦馬秣敗草,雨沫飄寒溝。

南宮古簾暗,濕景傳簽籌。

家山遠千里,雲腳天東頭。

憂眠枕劍匣,客帳夢封侯

譯文

是誰家男兒流落在京城,無依無靠,獨對寂寞的寒秋?

青壯之年長抱着羈恨,夢中悲泣,只換得白髮滿頭。

像一匹乾瘦的馬,以敗草為食,冷雨蕭蕭,水沫漂浮在寒溝。

貢院的舊簾遙看黯然,透過雨幕,聽得見更聲幽幽。

家山啊,遠隔在千里之外,在那天邊,那雲腳的東頭。

滿懷憂愁,枕着劍匣入眠,封侯之願,也許這夢中得酬。

創作背景

  崇義里是詩人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時的居處,此詩作於元和四年(809)秋,當是詩人在長安任職時寫成的。詩人來長安應試在元和二年冬,三年春,「應試不售」後立即返回昌谷,不可能客館滯雨懷憂,來感受長安的秋意。

賞析

  詩人李賀抱着滿腔熱忱來到長安,冀望通過「蔭子得官」的途徑,求得一官半職,實現其濟民報國的人生抱負。而現實生活對他的回報卻是無情的,奉禮郎官職卑微,受盡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的冷遇和排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憤,時時襲來心頭。在蕭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滯留館舍,觸景生情,憑藉詩句抒發鬱結於心頭的憂憤。詩的首句用「誰家子」唱發,「仿佛自問,極憤郁之致」(葉蔥奇《李賀詩集注》)。詩人來到長安,感受到秋意的蕭瑟,更感受到「落莫」與「牢落」,壯年懷着羈居他鄉的怨恨,夢見自己白髮滿頭,暗自悲泣。「瘦馬」以下四句,從直接抒情轉入即景描寫,詩人所騎的瘦馬,餵飼劣等草料,雨沫飄零在寒溝里;遙望南宮,古簾下一片昏暗,只聽到更籌聲從雨中傳來。筆觸細緻的景物描寫,緊緊扣住「滯雨」的題意行筆,既能表現詩人貧困、飄零的景況,又能暗喻吏部官員的昏庸,着墨不多,而意境融沏。最後四句,詩人馳騁想象,一會兒想歸回故鄉。家鄉遠在千里之外的白雲腳下,一會兒又想到投筆從戎,立功封侯。詩人不甘心沉淪下僚,不滿於現狀,亟想擺脫困境,徘徊於進退、窮通之間。

  全詩基調極為低沉憂鬱,結尾突然振起一筆,寫出「客帳夢封侯」的詩句,以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自作寬慰之語。

簡析

  《崇義里滯雨》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把詩人滯居崇義里期間涼秋冷雨的切身感受,與懷才不遇、仕進無途的人生遭遇巧妙地結合起來,以具體場景的寒冷與陰沉,抒發了詩人對於腐敗現實制度的憤怨之情。全詩基調低沉憂鬱,形象鮮明新奇,命意警拔深遠。

李賀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長吉體」詩歌的開創者,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因長期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體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一說二十四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