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崤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崤山一般指崤山山脈。崤山,以古崤縣得名,又稱嶔崟山、餚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寧縣西北,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洛陽之間的黃河流域,常與附近的函谷關並稱崤函,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重地,以地勢險峻、關隘堅固、易守難攻著稱。天下「九塞」[1]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崤,即此。崤山山脈為秦嶺東段支脈。西南—東北走向,分東西兩崤,延伸在黃河和洛河間,長160千米。為褶皺斷塊山。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高峰有青岡(即甘山、千山, 1903 米)、冠雲山(1866米)等。植被為櫟類、華山松和油松等。煤、鋁土等礦產較豐富。北麓靈寶寺河山一帶產優質蘋果。

山脈簡介

崤山,山名。崤,也作"殽"。又名嶔崟山﹑嶔岑山。在河南省洛寧縣北。山分東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為古代軍事要地。參閱《元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一.永寧》。

崤山,位於河南省西部,靈寶縣、陝縣南部,向東延伸的余脈稱為邙山。崤山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隔黃河與山西省中條山相望,共同構成一段岩石峽谷,有著名的三門峽。

山區景點

崤山中有南、北二崤道,亦稱南陵、北陵。南陵有夏後皋之墓,北陵有周文王避風雨台遺址。《括地誌》記載:「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崤山,在夏後皋墓北十里許。其山幽深可蔭,有回溪阪,行者畏之。」崤山中還有太初宮、雞鳴台[2]、瞻紫樓等名勝古蹟和風景點。

歷史記載

水經注》記載:「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主峰為青崗峰,海拔1903米。崤山高山絕谷,峻坂迂迴,形勢險要,自古以險峻聞名,是陝西關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崤山又是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登崤山北眺,黃河谷深流急,蔚為壯觀。

古代將崤山與函谷關並稱為「崤函」之塞,是山峰險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達。《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陝州、靈寶、閿鄉而至於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崤函」之地,自春秋時代就發生過多次重大戰役。

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崤。《史記》記載:秦繆公三十三年,潛師襲鄭。蹇叔、百里奚謂其子西乞術、孟明視曰:汝軍即敗,必於崤黽矣。師還,晉遮秦兵於崤,擊之,無一人得脫者。

秦昭王初,楚圍雍氏,秦下師於崤以救韓。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周亞夫出關討之。趙涉說曰:吳王懷輯死士,必置奸人於崤澠。亞夫因出武關而東。

東漢建武三年,赤眉自三輔引而東。漢光武帝令諸將屯澠池以要其東,使馮異擊其西,異大破赤眉於崤底。建安十年,河內張晟遂寇崤澠間,弘農張琰亦起兵應之。十九年,龐德破賊張白騎於兩崤間。

成語「雞鳴狗盜」中的「雞鳴」即源於函谷關。相傳戰國時期,孟嘗君一行逃離秦國,到達關下正值半夜時分,當時秦法規定函谷關"日入則閉,雞鳴始開"。隨行食客有善口技者,仿雞鳴,關內群雞鳴和。關吏遂開啟關門,孟嘗君一行得以出關。相傳老子入關時,守關官員請教經學。老子連夜寫下5000餘字的《道德經》。秦漢時期,函谷關是關中、關外的界線。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於是漢武帝「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置弘農縣」,使楊仆成為「關內人」。

視頻

崤山 相關視頻

【中華上下五千年】022崤山大戰
揭秘秦晉崤山之戰內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