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川北涼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川北涼粉,是川菜代表性漢族特色著名小吃之一,原為農舍小食,是採用優質豌豆去殼後再經過磨漿、脫水、加熱製成的涼粉,可也用綠豆大米等做出不同味道的涼粉[1]


歷史文化

尋蹤溯源,追根究底。川北涼粉,創於蜀漢,興於清朝,盛於五十年代。靠川鄉禮儀之幫,經二十八代傳人之手,牽絲掛牌,制粉調湯,傳承至今,其間,已有近兩千年歷史。
相傳早在蜀漢時期,安漢縣(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碼頭,在漁舟貨船之間,沙丘卵石之上,有兩個涼粉棚:大棚姓薜,人稱薜涼粉;小棚姓謝,名叫謝涼粉。大棚經營冷吃旋子涼粉,小棚經營熱食片子涼粉。兩家涼粉,冷熱有別,開頭各異。一樣的綿軟細嫩,爽口宜人;一樣的麻辣鮮香,其味無窮。薜家婆媳與謝家父子兩情相悅,喜結良緣,夫妻和睦,絕技傳家,兩種涼粉,合流一處;謝涼粉更招換記,粉墨登場,亮相安漢。
據說巴西郡(今閬中)太守張飛,巡視安漢,對謝涼粉喜愛有加,備受封賞,成為蜀國劉備御前貢品,謝涼粉才擠身市井鬧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夾,改制砣粉,再調紅油,配上鬆脆酥香小鍋魁,風味獨特,鮮美異常。
川北涼粉興盛在清末民初,在四川省南充市,原為農舍小食,現已成為川菜代表性著名小吃。自問世以來,以其獨具紅辣味醇、鮮香爽口、調味多變並濃重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當時,原南充縣江村壩農民謝天祿,在中渡口搭棚賣擔擔涼粉,他的涼粉製作精細,從磨粉攪制到調料、配味都有獨到之處,行人品嘗後無不稱道,謝涼粉便因此而有了名氣。
其後,農民陳洪順悉心研究謝涼粉製作工藝,取其所長並加以改進,涼粉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完善。他選用新鮮白豌豆用小磨磨細,十分講究攪制火候、所作涼粉質細柔嫩,筋力綿軟,明而不透,細而不斷,調料配味,更具匠心。不到一年,陳涼粉便名揚川北一帶,「川北涼粉」也不脛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涼粉店都仍以「川北涼粉」為招牌,生意興隆,火爆不衰。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瑞卿生前回南充視察工作時,就曾特意品嘗了川北涼粉。過去賣涼粉,多是挑着擔兒賣,或在街邊,或在十字路口,擔兒一放,四面八方的顧客就來了。現在一般只賣成品涼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 [2]


做法

川北涼粉是採用優質豌豆去殼,用水浸泡後,磨成細漿,然後過濾去渣,沉澱脫水,製成豆粉。再經加熱攪拌成糊狀,裝入盆、盤待用 。
吃川北涼粉時,將涼粉切成薄片,或用旋於族成筷子粗細的條絲,裝人碗裡,再加上精鹽、味精、蒜水、花椒麵,再淋上色彩鮮紅的辣椒油,撒上少許蔥花,即可食用。特點:細嫩綿軟,鮮美滑爽,香辣利口。還可用「黃粉」製成黃色涼粉,用綠豆製成綠色涼粉,既可單獨食用,還可裝入鍋魁或「薄餅」(精白麵攤成如紙樣厚薄的餅)套食。還有一種熱涼粉,其製法也用豌豆粉攪拌成糊,不同者,熱涼粉是在瓦盆里加熱摻水加豆粉攪成糊狀,然後加入佐料,吃起來熱乎乎的,又是一番風味[3]


視頻

北川涼粉宣傳片


參考文獻

  1. 四川成都特色美食,騰訊網,2019年10月15日11:15
  2. 十一去四川旅遊,別忘了嘗嘗這道特色美食小吃! ,搜狐,2017-09-21 16:59
  3. 北川涼粉,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