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紫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川鄂紫菀 |
中文名稱 川鄂紫菀 學名 Aster moupinsensis (Franch.) Hand.-Mazz.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川鄂紫菀,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多木質。主要分布於中國四川、湖北。
信息
亞綱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科 菊科 Compositae
亞科 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族 紫菀族 Trib. Astereae
屬 紫菀屬 Aster
組 正菀組 Sect. Orthomeris
種 川鄂紫菀
分布區域 中國四川、湖北
系 三脈葉系 Ser. Ageratoides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多少木質。莖直立,高12-40厘米,纖細,基部被枯葉殘片,上部有3-9個直立或斜升的帚狀傘房狀分枝;有細溝,下部無毛或有疏毛,上部有伏毛,全部有密集的葉。基部葉在花期生存,與蓮座狀葉同形,狹長匙形或線形,長4-12厘米,寬0.2-0.7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全緣或上部有1-3對疏淺的鋸齒,頂端尖或漸尖,有角質小尖頭,邊緣平或稍反卷;下部及中部葉線形,長2-4厘米,寬0.2-0.4厘米,多少直立;上部葉小,線形;全部葉厚質,兩面無毛,僅邊緣有伏糙毛,中脈在兩面顯然凸起,側脈2-3對,幾與邊緣平行,不顯明;上部葉背面有疏伏毛,有1脈。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徑3-4厘米。總苞半球形,長7-8毫米,寬10-12毫米;總苞片3層,線形或線狀長圓形,稍尖,頂端帶紫色,外層草質,或除中脈外寬膜質,長約7毫米,寬1.5毫米,邊緣撕裂或有緣毛。舌狀花20餘個,管部長3毫米,有短毛;舌片白色,長橢圓形,長達15毫米,寬1.5毫米。管狀花長7毫米,管部長2.5毫米,裂片長2毫米;花柱附片長披針形,長0.7毫米。冠毛白色,長約7毫米,有多數等長的細糙毛。瘦果長圓形,長几達3毫米,下部狹,兩面無肋,被伏柔毛。花果期7-11月。[1]
產地分布
產於四川東部(巫山、萬縣)、湖北西部(秭歸、宜昌),據 Handel-Mazzetti 也產於四川西部及雲南西北部。
生長環境
生於河灘、沙地、草坡或岩石上。海拔100-150米。
紫菀屬的介紹
描 述:Aster L. 紫菀屬,菊科,約500種,分布於溫帶地區,北美尤盛,我國約100種,各地均產,其中有很多種類供觀賞用;紫菀A.tataricus L. f. 則為常用藥材,產華北、東北和西北,根能潤肺化痰、止咳。多年生草本,稀一年生;葉互生。頭狀花序異性,放射狀,排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稀單生;總苞片數列,草質,外列常較短;花序托扁平或凸;緣花1列,雌性,舌狀,結實,舌瓣顯著,白色、紫堇色或藍色;盤花兩性,管狀,花冠通常黃色,間有帶紫色者;花葯基部鈍,無尾;兩性花,花柱枝略扁,頂端披針形;瘦果壓扁;冠毛粗糙,1-2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