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工業用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工業用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工業用地

類別: 生產場地

概念: 獨立設置的工廠、車間

表現形式: 能源要求安排

工業用地是指獨立設置的工廠、車間、手工業作坊、建築安裝的生產場地、排渣(灰)場地等用地。[1]

簡介

工業是現代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帶動原有城市的發展,使得許多傳統城鎮進入現代城市的行列,如上海的安亭鎮,由於大眾汽車廠的投資建設而成為全國著名的汽車城,浦東金橋鎮隨着出口加工區的開發建設成為知名的現代工業區;大型的工業企業也可促進新城市的產生,如隨鋼鐵工業建設而建立的包頭市,隨石油開採和石油化學工業發展建立的大慶、金山衛,隨汽車工業發展建立的十堰,隨化肥工業發展建立的金堂、納溪、枝江等。

工業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是構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門。工業發展也帶動了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如市政公用設施、各種交通運輸設施、配套 工業以及各項服務等都獲得相應發展,以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工業發展和興盛還包括它自身在內許多城市第三產業的基本支撐,城市工業的衰落會同時帶來第三產業的衰落。城市工業用地的擴展也直接影響着第一產業用地,並與整體城市產業結構變遷密切相關。

工業的布置方式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城市的空間布局。工業需要大量的勞動,並產生客貨運量,它對城市的主要交通的流向、流量起決定影響。任何新工業的布置和原有工業的調整,都會帶來城市交通運輸的變動。

許多工業在生產中散發大量廢水、廢氣、廢渣和噪聲,引起城市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質量的惡化。

工業給城市以生命力,使城市發展、壯大,並富有生氣,但同時也給城市帶來各種問題。城市規劃的任務在於全面分析工業對城市的影響,使城市中的工業布局,既滿足工業發展的要求,又有利於城市本身健康地發展。

表現形式

形式1

用地的形狀和規模工業用地要求的形狀與規模,不僅因生產類別不同而不同,且與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採用的運輸方式、工藝流程和建築層數有關。當把技術、經濟上有直接依賴關係的工業組成聯合企業時,如鋼鐵、石油化工、紡織、木材加工等聯合企業,則需要很大用地。可見影響工業用地大小的因素很多,規劃中必須根據城市發展戰略對不同類型的工業用地進行充分的調查分析,為未來的城市支柱產業留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但同時也要注意工業發展應節約用地,充分利用和發揮城市土地市場和規劃管理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城市工業用地的浪費現象。

形式2

地形要求工業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業生產工藝、運輸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適應。利用重力運輸的水泥廠、選礦廠應設于山坡地,對安全距離要求很高的廠宜布置在山坳或丘陵地帶,有鐵路運輸時則應滿足線路鋪設要求。

形式3

水源要求安排工業項目時注意工業與農業用水的協調平衡。由於冷卻、工藝、原料、鍋爐、沖洗以及空調的需要,如火力發電、造紙、紡織、化纖等,用水量很大的工業類型用地,應布置在供水量充沛可靠的地方,並注意與水源高差的問題。水源條件對工業用地的選址往往起決定作用。有些工業對水質有特殊的要求,如食品工業對水的味道和氣味、造紙廠對水的透明度和顏色、紡織工業對水溫、絲織工業對水的鐵質等的要求,規劃布局時必須予以充分注意。

形式4

能源要求安排工業區必須有可靠的能源供應,否則無法引人相應工業投資項目。大量用電的煉鋁、鐵合金、電爐煉鋼、有機合成與電解企業用地要儘可能靠近電源布置,爭取採用發電廠直接輸電,以減少架設高壓線、升降電壓帶來的電能損失。染料廠、膠合板廠、氨廠、鹼廠、印染廠、人造纖維廠、糖廠、造紙廠以及某些機械廠,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加熱、乾燥、動力等需大量蒸汽及熱水,對這類工業的用地應儘可能靠近熱電站布置。

形式5

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水文要求工業用地不應選在7級和7級以上的地震區;土壤的耐壓強度一般不應小於1. 5kg/cm;山地城市的工業用地應特別注意,不要選址於滑坡、斷層、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質地段;在黃土地區,工業用地選址應儘量選在濕陷量小的地段,以減少基建工程費用。工業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是低於廠房的基礎,並能滿足地下工程的要求;地下水的水質要求不致對混凝土產生腐蝕作用。工業用地應避開洪水淹沒地段,一般應高出當地最高洪水位0. 5m以上。最高洪水頻率,大、中型企業為百年一遇,小型企業為50年一遇。廠區不應布置在水庫壩址下游,如必須布置在下游時,應考慮安置在水壩發生意外事故時,建築不致被水沖毀的地段。

形式6

工業的特殊要求某些工業對氣壓、濕度、空氣含塵量、防磁、防電磁波等有特殊要求,應在布置時予以滿足。某些工業對地基、土壤以及防爆、防火等有特殊要求時,也應在布置時予以滿足。如有鍛壓車間的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地面發生很大的靜壓力和動壓力,對地基的要求較高。又如有的化工廠有很多的地下設備,需要有乾燥不滲水的土壤。再如有易燃、易爆危險性的企業,要求遠離居住區、鐵路、公路、高壓輸電線等,廠區應分散布置,同時還須在其周圍設置特種防護地帶。

形式7

其他要求工業用地應避開以下地區:軍事用地、水力樞紐、大橋等戰略目標;有用的礦物蘊藏地區和採空區;文物古蹟埋藏地區以及生態保護與風景旅遊區;埋有地下設備的地區。

防止污染

工業生產中排出大量廢水、廢氣、廢渣,並產生強大噪聲,使空氣、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環境質量的惡化。先進的工業國家為改善被污染的環境質量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在工業建設的同時控制污染是十分必要的,在規劃中注意合理布局,也有利於改善環境衛生。各類工業排放的"三廢"有害成分和數量不同,對城市環境影響也不同。廢氣污染以化工和金屬製品工業最為嚴重;廢水污染以化工、纖維與鋼鐵工業影響最大;廢渣則以高爐為最多,每噸產品排出爐渣300^-400kg,體積則為鐵的3倍。因此環境保護的重點放在冶金、化工、輕工以及鋼鐵、煉油、火電、石化、有色金屬和造紙六大工業方面。為減少和避免工業對城市的污染,在城市中布置工業用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減少有害氣體的污染

散發有害氣體的工業不宜過分集中在一個地段。工業生產中散發出各種有害氣體,給人類和各種植物帶來危害。在城市中布置工業時,應了解各種工業排出廢氣的成分與數量,對集中與分散布置給環境帶來的污染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應特別注意,不要把廢氣能相互作用產生新的污染的工廠布置在一起,如氮肥廠和煉油廠相鄰布置時,兩個廠排放的廢氣會在陽光下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極為有害的光化學污染。

工業在城市中的布置要綜合考慮風向、風速、季節、地形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空氣流通不良會使污物無法擴散而加重污染,在群山環繞的盆地、谷地,四周被高大建築包圍的空間及靜風頻率高的地區,不宜布置排放有害廢氣的工業。

在靜風頻率高的地區建設城市時,規模不宜過大,布局亦應適當分散。應將排出大量廢氣的工業布置在空氣流通的高地。高位置污染源的工業布置在谷地時,在一定風向、風速下會產生倒灌現象,遇逆溫層時會使廢氣無法排出。為了減少廢氣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必須加大煙囪高度。如美國密契爾電廠,因附近6 ^} 3 Okg範圍內有一系列高約200m山脊,為了使含硫煙氣能在高空擴散稀釋,煙囪加高到368m o

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按要求隔開一定距離,稱為衛生防護帶,帶內遍植喬木。這段距離的大小隨工業排放污物的性質與數量的不同而變化。雖然設置衛生防護帶不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且過寬的防護帶還會增加道路和工程管網長度,增加城市建設和經營管理費用,但在污染源未完全徹底消除以前,設置衛生防護帶也是保護居住環境的現實措施。在衛生防護帶中,一般可以設置一些少數人使用的、停留時間不長的建築,如消防車庫、倉庫、停車場、市政工程構築物等,不得將體育設施、學校、兒童機構和醫院等布置在防護帶內。要防止在防護帶內設置大量臨時建築,而後又轉化為永久性建築,無形中取消了防護帶。如武漢鋼鐵廠在建廠初期將施工人員的臨時工棚建在防護帶內,現臨時工棚變成了工人村,工人居住在嚴重污染的地帶,顯然是不恰當的。

衛生防護帶內必須種植樹木,形成綠帶,以有效減少工業對居住區的危害。綠帶應選用對有害廢氣有抵抗能力、最好能吸收有害氣體的樹種。

防止廢水污染

水在流動中有自淨作用,當排人水體的污物數量過大,超過自淨能力,則引起水質惡化。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含有各種有害物質的廢水,這些廢水若不加控制,任意排放,就會污染水體和土壤,進一步造成水源缺乏。當前中國工業建設大規模展開,需水量、排水量均日益增加,應不讓水源進一步遭受污染。在城市現有及規划水源的上游不得設置排放有害廢水的工業,亦不得在排放有害廢水的工業下游開闢新的水源。集中布置廢水性質相同的廠,以便統一處理廢水,節約廢水的處理費用。如紡織、製革、造紙等企業都排出含有機物廢水,布置在一起可統一用微生物處理。

防止工業廢渣污染

工業廢渣主要來源於燃料和冶金工業,其次來源於化學和石油化工工業,它們的數量大,化學成分複雜,有的具有毒性。工業廢渣回收利用途徑較多,應儘量回收利用,否則不僅需占用大片土地,而且會對土壤、水質及大氣產生污染。在城市中布置工業可根據其廢渣的成分、綜合利用的可能,適當安排一些配套項目,以求物盡其用。德國魯爾區的煤、鋼、化工聯合企業,利用冶金礦渣和電廠粉煤灰建成水泥廠和硅酸鹽製品廠。化工廢渣種類繁多,綜合利用十分廣泛,在工業布置時要儘量統一安排。不能立即綜合利用的廢渣,要對其堆棄場地早做安排,儘量利用荒地堆棄廢渣,並注意防止其對土壤、水源的污染。

防止噪聲干擾

工業生產噪聲很大,形成城市局部地區噪聲干擾,特別是散布在居住區內的工廠,干擾更為嚴重。從工廠的性質看,噪聲最大的是金屬製品廠,其次為機械廠和化工廠。在規劃中要注意將噪聲大的工業布置在離居住區較遠的地方,亦可設置一定寬度的綠帶,減弱噪聲干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