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工作量法是一個專有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工作量法是指按實際工作量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一般是按固定資產所能工作的時數平均計算折舊額。實質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補充和延伸。
工作量法適用於那些在使用期間負擔程度差異很大,提供的經濟效益很不均衡的固定資產。
工作量法的計算公式
工作量法的固定資產折舊額的計算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淨殘值)÷預計總工作量=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淨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其中:
預計淨殘值是指假定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壽命已滿並處於使用壽命終了時的預期狀態,企業從該項資產處置中獲得的扣除預計處置費用後的金額。預計淨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通常對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從下月起計提折舊;對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照提折舊,從下月起不提折舊。
工作量法的優點和缺點
工作量法的優點:按照實際使用過程磨損程度計算,能正確反映運輸工具、精密設備等使用程度,而且把折舊費用與業務成果聯繫起來。
工作量法的缺點:
(1)即使每年的折舊費用是變動的,工作量法仍然類似於直線法。因為它假定每一服務單位分配等量的折舊費,但是,假定每一服務單位的成本相等是沒有根據的。而且,由於在後期有些服務單位尚有待於日後使用,整個服務價值的降低事實上並不是均勻的,除非假定利率為零;
(2)工作量法未能考慮到修理和維修費用的遞增,以及操作效率或收入的遞減等因素。
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
工作量法是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之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消耗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其中:
年限平均法的計算公式為: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淨殘值)÷預計使用年限=固定資產原值×(1-預計淨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雙倍餘額遞減法的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固定資產期初淨值×年折舊率=(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年折舊率;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年限×100%;固定資產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年折舊額÷12;最後兩年每年的折舊額=(固定資產的原值-預計淨殘值-以前年度累計折舊)÷2
年數總和法的計算公式為:年折舊率=尚可使用期限/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和;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淨殘值)×年折舊率;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術語解釋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
平均年限法,又稱直線法,是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地提折舊的方法。按此計算方法所計算的每年的折舊額是相同的,因此,在各年使用資產情況相同時,採用直線法比較恰當。它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折舊方法。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