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珍大媽(齊瑞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巧珍大媽》是中國當代作家齊瑞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巧珍大媽
巧珍大媽住在大雜院東戶的第二間,她和我家一樣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很是乖巧懂事,兒子卻是個上房掀瓦、淘氣搗蛋的主。不像我的弟弟十二歲前像個小女孩似的羞羞答答、膽小怕事,讓他一個人去打瓶醬油都不敢,大雜院的大男孩們出去玩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連個小跟班都混不上。
巧珍大媽個子不高,但精明能幹,在大雜院是出了名的「手巧」之人,打毛衣、納鞋墊、做飯對於她不在話下。她嘴快手快,邊聊天邊打毛衣,那毛線團在她手裡龍飛鳳舞、上下穿梭,不出幾天功夫就像變戲法似的一件舒服保暖而又樣式新穎的毛衣就展現在你的面前;她納的鞋墊更是針腳密實、花樣精巧,那花草鳥獸或龍鳳呈祥的圖案個個栩栩如生;於是誰家的閨女要結婚總會求她納個鞋墊,誰家生了小孩也想要她打件毛衣,別看她平時咋咋呼呼,其實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面軟心善,不好意思拒絕人,所以她總有納不完的鞋墊和打不完的毛衣,都說「巧人是拙人的奴隸」,這話還真是一點不假。
巧珍大媽做飯也是一絕,不是說她的做飯水平有多高,而是在那樣的艱苦年代每年冬天家家戶戶吃得最多的就是白菜、蘿蔔,而她就能用這最簡單的食材、最樸素的烹飪方式變着花樣做出孩子們喜歡的美味,讓三個孩子在美食中熬過了那段艱難而困苦的歲月,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巧珍大媽不但手巧,也是個熱心腸人,大雜院裡誰家有紅白喜事需要幫忙,她總會第一個沖在最前線,擇菜、洗碗、做飯,任勞任怨從不含糊。也因巧珍大媽兒女雙全,父母、公婆俱健在,被稱之為「全人」,親朋好友、鄰里鄉親誰家迎親嫁娶都會邀請她為座上賓,為新娘梳頭上妝,攙扶新娘上婚車、入洞房,可謂是大雜院的「紅人」。
她最拿手的就是做軟面餑饃饃,她麻利的和面,切蔥花,把和好的麵團擀開,抹上豬油,然後把蔥花撒上後捲起來,切成大小相同的劑子,再擀開,放到抹有油的鏊子上,旋轉翻面,小火餑熟,一個香軟酥脆的餑饃饃就出爐了。
大雜院裡我們幾個小孩早就聞到香味圍在鏊子邊上不肯離去,等一出爐幾個小手就開始下手撕扯,巧珍大媽就用鏟子撥弄着我們的小手說:「別動,別動,這是給新媳婦的,等一下再給你們弄,真是一群饞貓。」然後把餑饃饃用一個碗扣好放到灶台後面,繼續餑下一個,我們幾個小孩直等到吃上餑饃饃才作鳥獸狀一轟而散。
她參加的婚禮次數日漸增多,也就對結婚的程序和禮數了如指掌,閒聊時她聽說誰家有個待嫁的姑娘,誰家有個未娶的小子,就會在心裡盤算一下相貌、學歷、家世等是否門當戶對,如果相差無幾就會熱心的給這兩家牽線搭橋安排兩個孩子見面,你還別說,竟然真促成了兩三對好的姻緣。
這樣她當「媒人」的名氣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開來,這大雜院或街坊鄰居以後誰家有待嫁的姑娘,誰家有未娶的小子都會跟她說道說道。俗語云:「是媒不是媒,都得三五回。」這說媒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媒人。巧珍大媽口齒伶俐、能說會道,她那張嘴還真是「能把活人說死了,把死人罵活了。」她把兩個孩子的家世相貌夸的那是天花亂墜,而對一些小缺點、小缺憾就含糊帶過,對房子彩禮之類的大事情她會提前與男方和女方的父母溝通,做到心中有數,左右逢源,根據雙方的家庭情況儘量爭取到最大利益,最終讓雙方的家長都滿意為止。當然媒人也是個肥差,跟着吃香喝辣的不說,逢年過節給媒人送煙送酒,送肉送糕點那是沒得說,這無形當中讓她家的物質生活提高許多。
因為巧珍大媽與她的愛人都在皮鞋廠上班,雖然是雙職工,但上要贍養公婆,下要供養三個孩子上學,國有企業也漸漸不景氣,她的愛人托人調離了本單位,而巧珍大媽一直在皮鞋廠上到退休。所以經濟上一直不寬裕,過日子總是精打細算,恨不得一分錢掰開兩半花。
巧珍大媽的愛人是個榆木疙瘩,每天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像只老黃牛似的只知道埋頭幹活,沒什麼不良嗜好,不愛交際、不愛喝酒,只是愛喝點茶、抽點煙,每月工資上交給巧珍大媽就一概不管,是個十足的甩手掌柜。好在巧珍大媽是個過日子的把式,勤勞能幹、能說會道,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風生水起。
巧珍大媽的三個孩子也為她爭氣,學習上個個成績優異,在她那不足五十平米的小屋牆壁上貼滿了孩子們的獎狀。在大雜院他們三個孩子就是我們母親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教訓起我們來張口就是:「看人家巧珍大媽的孩子,你們怎麼就不跟着學學呢?」巧珍大媽說起三個孩子來那也是眉飛色舞,一臉的驕傲和自豪!
三個孩子裡長女芳芳最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她體恤和心疼父母的辛苦和勞累,想早點出來工作賺錢以此減輕父母的負擔,所以初中畢業後她就上了一所護理衛校,畢業分配到了一家大醫院當了一名護士;小兒子本也聰明伶俐,但一直改不了調皮搗蛋的毛病,總在學校打架滋事,於是初中畢業後當了兵,成了一名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反而是二女兒小芳是個爭強好勝的性格,從小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一直保持着廢寢忘食、勤奮刻苦的學習精神,成為了家裡的驕傲,也成為大雜院裡唯一的一名大學生。
日子如流水般逝去,轉眼三個孩子都已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孩子們的小日子過得挺寬裕,逢年過節、生日壽宴,孩子們都會大包小包的往家買東西,有時還會幾百幾百的給錢孝敬爸媽。特別是大女兒芳芳對父母的吃穿用度更是事無巨細的大包大攬,安排的井井有條。 巧珍大媽對孩子們的孝敬悉數收下,但她過苦日子已經習慣,不捨得為自己花錢,不捨得出去旅遊,她把自己的退休工資和兒女們給的零用錢全部存入銀行。巧珍大媽存錢有一個習慣:她先把閒錢零存整取存入銀行,只要攢夠了五千、一萬就轉存成定期,這樣幾年下來她還真存下不少錢。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思想活泛起來,身邊許多人紛紛下海經商,做生意總會有資金周轉不靈的時候,這時生意人就會給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進行周轉,但因手續太麻煩或者公司的資質不全辦理不下來,於是私人借貸就開始層出不窮。
巧珍大媽不會做生意,但手裡有閒錢,她看見別人把錢高息借貸給生意人,每月都能收回幾百、幾千的利息,她那顆愛賺錢、又精打細算的心開始蠢蠢欲動。她以二分五的利息先一萬、兩萬的借貸給值得信任的鄰居朋友,嘗到甜頭後,她就借貸給朋友介紹的朋友的朋友,數額也從一萬、兩萬漲到了三萬、五萬,生意好的時候她每月收的利息都花不完,那時她每天摟着錢睡覺,夢裡都能被笑醒。
可這「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要貪慾占了上風,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這私人借貸雙方只有一張借條,並沒有實物抵押,生意破產的生意人被逼無奈或狗急上牆攜款逃跑或捲鋪蓋走人,到時候別說利息,連本金都收不回來。這民間借貸本就不受法律保護,巧珍大媽那是投訴無門,走投無路,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巧珍大媽一世精明最終還是敗在了一個「貪」字上,殊不知「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淺顯易懂的道理她也不是不懂,只是心存僥倖罷了!
被騙後三個孩子雖沒說什麼,但她自知理虧,她和愛人跟隨兒子搬離大雜院,住到了獨門獨戶的院子裡,安心在家做飯、看孫子。她畢竟是個心態好的人,與人訴訴苦發泄發泄就沒事了,但他愛人是個悶葫蘆,遇事總愛悶在心裡,沒幾年就得癌症去世了。她的小孫女也得了軟骨病,長那麼大了都站立不起來。她現在才明白要那麼多錢有什麼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家人健康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氣。至此她燒香拜佛,看淡錢財,用一顆虔誠的心每天祈福全家健康平安。
這世間萬事因果輪迴,好像保持着一種微妙的平衡。雖然她頓悟有些晚,但也許就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1]
作者簡介
齊瑞珍,臨汾作協會員、洪洞作協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