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己 |
己(拼音:j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己"本意說法不一,朱駿聲認為己像絲的形狀,是"紀"的本字。還有人認為"己"像弋射時綁在箭或石上的絲線。"己"有第一人稱代詞的用法,指自己,"己"音與"自"相近,於是後世又把這二字構成"自己"這個聯合式合成詞來廣泛使用。
早在甲骨文中,"己"就被假借作天干第六位的代稱,又常用作帝王的廟號。"己"還有紀識、識別的意思,亦當屬假借,這種意思後來寫作"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己
拼音; jǐ
部首; 己
五筆; NNGN
倉頡; SU
鄭碼; YY
筆順; 橫折、橫、豎彎鈎
字級; 一級(0060)
平水韻; 上聲四紙
筆畫數; 3+0
異體; ࢀ�
統一碼; 5DF1
四角碼; 1771₀
造字法; 象形字
結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注音字母; ㄐㄧˇ
字源解說
"己"構型說法不一。許慎《說文解字》認為"己"像萬物因迴避而收藏在上中的彎彎曲曲的形狀。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古代五行說:戊己為中央,為土。許氏據此,釋己為中宮,又以為己字象萬物曲體而避藏於土中,此皆曲說也。"有人認為"己"的甲骨文是用來捆綁東西的一根彎曲的絲繩頭的象形。根據文字學家的考證:"己,綸索也,以利約束。"綸索本是上古綁在箭上或獵鷹腿上的絲繩。初民便是用這綸索的佶屈(彎曲)形來表示屈折和束縛之意,所以《廣雅》解釋說:"己,紀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己即紀之本字,古文象別絲之形,三橫二縱,絲相別也。"是散絲的頭緒。"己"也就是"紀"的初文,字的本身就有"約束"和"法"的意思。
有人認為,"己"字應是"�"字的"己"部件。"�"是疇字古文字,模擬曲折的犁溝,周圍是田地(右圖)。"己"是田間的田埂(田地里稍稍高起的分界的小路),"�"字去了兩塊田(或多塊),中間的田埂就是"己"。"己"字古音讀gi(後變來ji),"埂"讀gěng,都屬"見紐",即g母。"己"字形像田間小道之形,從這個角度講"己"是象形字,本義是田埂。
還有人認為"己"像弋射時綁在箭或石上的絲線,諸多猜測,不一而足。
"己"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字形有左向(左圖1)和右向(見擴展圖冊)兩種,到西周(左圖2)以後,右向的寫法被淘汰,只剩下左向的一種,沿襲至今。東漢時期由於字形接近,一度與"巳"字混淆,但不久後的楷書就將它們分別開了。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四】【己部】居擬切(jǐ)
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屬皆從己。
ࢀ�,古文己。
〖注釋〗①中宮:皇后住處。這裡指中央。
說文解字注 中宮也。
注:戊已皆中宮,故中央土。其日戊已。注曰:己之言起也。《律曆志》曰:理紀於已。《釋名》曰:已,皆有定形可紀識也。引申之義為人已。言已以別於人者,己在中,人在外。可紀識也。《論語》:克已復禮為仁,克已言自勝也。
象萬物辟藏詘形也。
注:辟藏者,盤辟收斂,字像其詰詘之形也。此與巳止字絕不同。宋以前分別,自明以來書籍間大亂。如論語莫已知也。斯已而巳矣,唐石經不訛(訛),宋儒乃不能了。居擬切。一部。
己承戊,象人腹。
注:冡《大一經》。
古文己。
注:己亥訛三豕者,己與三形似也。
廣韻 居理切,上止見 ‖ 己聲之部
己,身己。《爾雅》曰:"太歲在己曰屠維。"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己部】 己 ;康熙筆畫:3;部外筆畫:0
古文:ࢀ�
《唐韻》居擬切。《集韻》《韻會》苟起切。《正韻》居里切,音紀。《廣韻》:身也。《韻會》:對物而言曰彼己。《書·大禹謨》:捨己從人。《禮·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又《韻會》:私也。《論語》:克己復禮。
又《釋名》:紀也。《詩·小雅》:式夷式己。箋:為政當用平正之人,用能紀理其事也。
又日名。《說文》:己,中宮也,象萬物辟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爾雅·釋天》:太歲在己曰屠維,月在己曰則。《禮·月令》:季夏之月,其日戊己。注:己之為言起也。
又官名。《後漢·西域傳》: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於車師前王庭。注:戊己中央,鎮覆四方。
又開渠播種,以為厭勝,故稱戊己焉。
又《集韻》:口已切,音起。姓也。《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箋:顧昆吾,皆己姓也。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橫折)②一(橫)③乚(豎彎鈎)
【寫法】❶乚和第二筆橫左端相接,不出頭。❷首筆的㇕(橫折)豎段在豎中線右側,略向左下斜行。❸橫筆在橫中線上側。❹乚的彎鈎段較寬,鈎部超出上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