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塔里亞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巴塔里亞運動是一個11世紀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宗教運動,目的是改革聖職人員以及教省管理機構,並支持教宗制裁販賣聖事以及聖職人員婚姻。那些參加該運動者被稱為巴塔里尼(patarini,亦稱 patarines 或patarenes,源自單數形式patarino),一個被其反對者選用的詞彙,其含義是"ragpickers",源自米蘭方言patee,相當於意大利語stracci, "抹布"(rags)。總地說來,patarini是出於個人虔誠的商人。patarini及其支持者與販賣聖事的總主教們一黨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了1070年代中期的內戰,大撒克遜起義。在米蘭的阿努弗筆下,它獲得了它最可靠的同時代編年史記錄。

在君士坦丁時代[1]之前,羅馬還不是基督教中心。更古老、更廣大的基督教地區在北非和近東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港[2]和安條克。

簡介

巴塔里亞部分是教會改革運動如上帝的和平的結果,部分是由於米蘭的社會情況。法國南部運動——如上帝和平與休戰、阿爾比派——的影響波及到了巴塔里亞。在米蘭繼而流行於12世紀的阿爾比派運動即由巴塔里亞產生。巴塔里亞的主要對象是富有、世俗、貴族的地主以及販賣聖事的、尼各老主義者聖職人員。巴塔里尼對米蘭的主教座堂聖職人員的古老權利表示質疑,並支持額我略改革。他們加入了反對販賣聖事、聖職人員婚姻以及娶妾的低級聖職人員的行列。聖職人員的道德也和修院紀律一樣遭到攻擊。在貧寒的低級聖職人員與教會的巨頭們之間的矛盾重新成為焦點。

總主教圭多·達·維拉特是巴塔里亞的一位特別的受害者。1045年,在鬥士兼采邑主教阿里貝托·達·因蒂米亞諾去世時,米蘭人要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他在其統治區域內控制着主教敘任——從四名確實retti ed onesti (清正廉潔)的候選人中選出一名:安瑟謨·達·巴奇沃、阿里亞多·達·卡里瑪特、蘭道爾佛·科塔、阿托(Atto, Archbishop of Milan|Attone)。但皇帝的選擇卻淪落到徹底世俗化的Guido,為人所知的是他對聖職人員婚姻、娶妾的支持,這總地來說在農村地區被接受,並在現在用尼各老主義指稱,見《啟示錄》中的一段。

但是,圭多沒有履行其誓言以打擊販賣聖事,故被逼迫辭職。巴塔里尼起初用他們拒絕接受從有非正式妻子或有妾的樞機手中領聖體來抗議該弊端。一些教堂門可羅雀,而另一些則平信徒盈門。該運動由其領袖們——四位被拒絕的「清正廉潔」的司鐸——策劃。為了緩和局勢,皇帝提名巴吉奧的安塞爾莫為天主教盧卡總教區總主教——使他安全地遠離米蘭,而總主教絕罰了棘手的阿里亞多·達·卡里瑪特和蘭道爾佛·科塔。

在教宗本篤九世之後,教宗也開始注意改革的緊迫性,教宗利奧九世譴責了聖職人員中的販賣聖事和娶妾。當蘭道爾佛·科塔嘗試到教宗司提反九世面前表達米蘭的「巴塔里尼」的立場時,總主教手下的惡棍在皮亞琴察抓住了他並幾乎將他殺死。1061年的第二次襲擊得手了。1060年,教宗尼各老二世在伯多祿·達彌盎和巴吉奧的安塞爾莫的指導下,派了一個代表團到米蘭,使該城恢復了平靜。

在蘭道爾佛死後,他的兄弟聖額勒姆巴德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將該運動從最初的社會宗教性質轉變為主要是軍事性質。此時,「巴塔里亞」獲得了教宗們——教宗歷山二世和額我略七世的支持,而聖安博的位子則陷入了分裂和戰爭,直到總主教安瑟莫三世重建了秩序。

奧克語詞彙「pataric」後來成了Cathar(阿爾比派信徒)的同義詞。游吟詩人雷蒙·喬丹(Raimon Jordan)之妻據報便是一位「pataric」。也有來自一位亞歷山大基督教囚犯的謠傳稱,巴塔里尼們已經與穆斯林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十字軍東征。這些謠傳使菲奧雷的約阿基姆着迷,他利用其編出了一個「自海來的野獸」與「自陸來的野獸」之聯盟的啟示理論。

視頻

巴塔里亞運動 相關視頻

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區別,一次讓您聽個明白
世界三大宗教的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