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亞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布亞人(Papuans),太平洋西部新幾內亞島及其附近島嶼上的土著民族。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巴布亞類型和美拉尼西亞類型。使用700多種語言和方言,自成語系。部分人通用英語和皮金語。崇拜祖先和圖騰,迷信精靈和巫術;部分人改信基督教。[1] 長期從事原始農業,盛行刀耕火種;山區輔以採集和狩獵;沿海則以漁業為主。有部分人進入城市謀生,或到礦山、農場當僱工。獨立後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和工礦業發展較快。
有的研究者認為,巴布亞人的祖先可能在5萬年前開始從東南亞遷入,後來又不斷與新的移民互相混合。
歐洲殖民者侵入前,社會處在原始公社(見原始公社制)晚期,分為幾百個部落。一般以父系氏族(見父系氏族制)為單位,組成約四、五十人的村落。
自19世紀起歷受荷、德、英、澳殖民統治。1963年西部劃歸印度尼西亞,1975年東部宣告獨立,建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
巴布亞人長期從事原始農業,盛行刀耕火種,種植薯芋、豆類、西米、香蕉和甘蔗;山區輔以採集和狩獵;沿海則以漁業為主。多數仍在農村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
獨立後,城市建設和工礦業、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巴布亞人善於雕刻、制陶和造船。衣着簡單,喜戴鼻飾,流行斑痕文身,有的地方曾流行獵頭俗。住房多為高腳茅屋,村莊圍有柵欄。
人種特徵
巴布亞人種是赤道人種的一支。主要體質特徵與美拉尼西亞人相同:皮膚黝黑,頭髮彎曲,前額後縮,眉脊隆起,鼻翼寬闊,嘴唇較厚,鬍鬚不密,頜部突出。所不同的是其頭髮彎曲程度比美拉尼西亞人更甚,鼻軟骨隆起部分比較特殊。美拉尼西亞人體毛更少。巴布亞人鼻樑高,美拉尼西亞人鼻樑較低,美拉尼西亞人顱型更狹長。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新幾內亞島和美拉尼西亞群島以及附近地區,包括巴布亞各族。
種族文化
巴布亞文化(Papuan Culture)大洋洲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在新幾內亞島及其附近島嶼上。巴布亞是歐洲航海家對島上居民的稱呼,原意為毛髮叢生的人。該文化約始於1萬年前,延續至 19世紀,部分山區則延續至今。經濟以園藝農耕為主,種植芋頭、香蕉等,養豬。居民聚族巢居,或在地上用藤本植物織成席牆覆以茅頂居住。使用簡陋的陶器,石錛、石斧等工具已有磨光的刃部。處在原始氏族社會階段。太平洋西部新幾內亞島及其附近島嶼的土著民族。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巴布亞類型和美拉尼西亞類型。使用700多種語言和方言,自成語系。部分人通用英語和皮金語。崇拜祖先和圖騰,迷信精靈和巫術;部分人改信基督教。
原始部落
幾內亞應於南半球的赤道附近西南太平洋,曾受過德國、澳大利亞、荷蘭、英國的殖民統治,後來西部併入印度尼西亞,東部地區1975年獨立,成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新幾內亞是個多山大島,山高林密,最高山脈海拔四五千米,雨量充足,有的能連續幾天甚至幾周不見晴日。山區沒有正規道路,只有人和野獸踩出的林間山道。外人來此地考察出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島上是莽莽的原始大森林,島類種類很多,世界上最美麗的極樂鳥就產在這裡,有40多種,被稱為極樂鳥的故鄉。極樂鳥在當地人的生活中作用很大,但並不是當食物而是用鳥的羽毛作裝飾品。島上有居民約有350萬人,除沿海城市的外都在原始森林裡過着原始部落生活。巴布亞人皮膚黝黑,頭髮捲曲,全身赤裸,只有腰間扎一個短草裙,裙上穿着珠母貝、狗牙、頭上帶着一圈華麗的極樂鳥羽毛,有的人鼻子上穿着野豬獠牙,臉上塗着鮮艷的顏色,有的描着各種奇怪的花紋,有的人渾身用豬油塗得錚亮。處於愚昧狀況的部落人見到外來的白人有的害怕、逃避,有的好奇地看着,有的捉到白人便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