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彥烏拉蘇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彥烏拉蘇木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巴彥烏拉蘇木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

巴彥烏拉蘇木,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地處蘇尼特左旗東北部,東與阿巴嘎旗那仁寶力格蘇木毗鄰,南與滿都拉圖鎮相鄰,西與賽罕高畢蘇木查干敖包鎮相連,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東戈壁省接壤,距旗政府85千米, 區域總面積4270.65平方千米。 1958年前,巴彥都蘭、達日罕烏拉、巴彥烏拉範圍的十一大隊的大蘇木合稱四蘇木;1984年,巴彥烏拉公社改為巴彥烏拉蘇木。截至2019年末,巴彥烏拉蘇木戶籍人口為3199人。截至2020年6月,巴彥烏拉蘇木下轄6個嘎查,另有1個生活區,木人民政府駐高勒音哈夏圖。 巴彥烏拉蘇木畜牧業以飼養羊、牛、馬、駱駝為主。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羊飼養量有38.7萬隻,出欄16.8萬隻,年末存欄21.9萬隻。 [1]

位置境域

巴彥烏拉蘇木地處蘇尼特左旗東北部,東與阿巴嘎旗那仁寶力格蘇木毗鄰,南與滿都拉圖鎮相鄰,西與賽罕高畢蘇木查干敖包鎮相連,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東戈壁省接壤,距旗政府85千米,區域總面積4270.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巴彥烏拉蘇木境內地形北部為丘陵山崗,南部為平原;境內最高點位於北部巴嘎敖包,海拔1441米;最低點位於推木日圖音陶勒蓋,海拔978米。

水文

巴彥烏拉蘇木境內有季節性河18條;季節性湖泊10處;泉眼19處,其中常年湧水的11處、季節性湧水的8處。

自然資源

巴彥烏拉蘇木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鹼、硝、石灰、石膏、煤炭、鐵、石油、銀等;植物藥材有髮菜、甘草、麻黃、小白蒿等70餘種,還有狐狸、狼、盤羊、早獺、野貓、狍子、沙狐、黃羊、兔子、鷹、鶴、鴿、沙雞、蛇等野生動物;有可利用草場面積1057.2萬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巴彥烏拉蘇木總人口有520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64人,城鎮化率10.8%;總人口中,男性2641人,占50.7%;女性2566人,占49.3%;14歲以下905人,占17.4%;15—64歲4005人,占76.9%;65歲以上297人,占5.7%;以蒙古族為主,達4431人,占85.1%。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人口出生率16.5‰,人口死亡率15‰,人口自然增長率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7人。 截至2017年末,巴彥烏拉蘇木常住人口為2301人。 截至2018年末,巴彥烏拉蘇木戶籍人口為3189人。 截至2019年末,巴彥烏拉蘇木戶籍人口為3199人。

經濟

巴彥烏拉蘇木畜牧業以飼養羊、牛、馬、駱駝為主。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羊飼養量有38.7萬隻,出欄16.8萬隻,年末存欄21.9萬隻;其中綿羊飼養量28.7萬隻,出欄1.8萬隻,年末存欄16.9萬隻;山羊飼養量10萬隻,出欄5萬隻,年末存欄5萬隻;牛飼養量1.8萬頭,出欄0.8萬頭,年末存欄1萬頭;馬飼養量0.5萬匹,出欄0.1萬匹,年末存欄0.4萬匹;駱駝飼養量0.07萬峰,出欄0.01萬峰,年末存欄0.06萬峰。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巴彥烏拉蘇木有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出人員6人,年演出5場次,觀眾達2000人次;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20平方米;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16平方米;嘎查文化室11個,建築面積445平方米;農家書屋11個,建築面積180平方米,藏書2.3萬冊。截至2011年末,巴彥烏拉蘇木衛星接收電視用戶1459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3.3%。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巴彥烏拉蘇木有衛生院2個;設病床11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固定資產總值4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2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00人次。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310人,參保率94%。

社會保障

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2戶,人數44人,支出17.58萬元;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32戶,人數451人,支出98.03萬元;農村牧區五保集中供養2人,支出1.08萬元;農村牧區五保分散供養6人,支出2.26萬元;農村牧區醫療救助2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60人次,共支出2.3萬元;農村牧區臨時救濟451人次,支出34.6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62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47人,比2010年末增加7人,參保率26.1%。2011年,巴彥烏拉蘇木新增就業人員140人,有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0人,全年共幫助60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