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楚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楚文化

我們所講的巴楚文化,既有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秦漢以前的,也有歷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主要是魏晉以後的。總而言之,它是從古到今存在於巴楚交錯地段的人類學文化,泛稱人類學,當然是把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囊括無遺 。

基本內容

中文名:巴楚文化

外文名:Bachu culture

文化介紹

巴楚文化,顧名思義,顯然不是一元的,如若只求定性,三言兩語是無濟於事的,需做多層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從人文條件來看,古代稱為夷陵的宜昌是巴人楚人交錯並交融的地段。有關的文獻記載很明確,有關的考古發現很豐富。據《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所記,約在西周中期的末葉,夔就成為楚的別封之國了。夔在今秭歸,位於宜昌的西部。據《華陽國志·巴志》所記,「周之季世」,楚國曾經幫助巴國平邊境動亂。秦漢以後,峽江地帶仍由巴人和楚人錯居雜處。《華陽國志·巴志》記漢桓帝時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說:「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1]

考古角度

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無疑是兩種文化。而且,巴文化和楚文化彼此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在考古學範疇內,對巴楚文化可以理解為在某個時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無論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更不應上溯到舊石器時代。

無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窨井溝類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的前身或楚文化的前身。

學術研究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學術上的第一步邁出更難。因為是第一步,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便決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路是人走出來的,至於行進的質量如何就只有「旁觀者清」了。得到社會的肯定自然令人高然是枯萎或乾涸。

又在文化沉積帶的腰部,又在經濟開發帶的腰部,宜昌面臨着獨特的挑戰和機遇。挑戰也罷,機遇也罷,都是幸運。

那些尚有遺蹤可尋的文化事象都是寶貴的文化資源,一要搶救,二要利用。[1]搶救是從調查經整理得到研究的一項系統工程,從中可以培養出宜昌自己的一批學術名家來。利用是在搶救的基礎上開發,這就不能像搶救那樣一切都講求原汁原味了,而是又要繼承、又要創造,以求化腐朽為神奇,製作出宜昌自己的一批文化精品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