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金研究論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金研究論稿

來自 豆瓣讀書網 的圖片

《巴金研究論稿》是2009年7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思和、李輝。該書主要收錄了巴金的研究論稿、分析了巴金人道主義思想、文藝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內容。

圖書信息

書 名:巴金研究論稿

作  者:陳思和李輝

叢 書 名:巴金研究叢書

出 版 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9066555

出版時間:2009-07-01

版  次:1

頁  數:44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作者簡介

陳思和,1954年生於上海。1982年1月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巴金研究會會長等職。著有文學史專著《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學術傳記《人格的發展——巴金傳》,文學批評集《筆走龍蛇》、《雞鳴風雨》、《犬耕集》、《草心集》、《獻芹集》等多種。主編有《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多種。

媒體評論

當把這本《巴金研究論稿》呈獻給讀者時,其實我們把已經淡化了的激動打撈出來,為歷史存一份記錄,為我們各自新的研究和寫作,再添一把薪火。

對於我們,人文探索與歷史敘述,依然充滿誘惑,有着更為廣闊的空間。

——陳思和李輝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巴金論稿

序(賈植芳)

小引:一個簡短的說明

〔上篇〕

第一章 巴金的人道主義思想

第二章 巴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第三章 巴金與歐美恐怖主義

第四章 巴金與法國民主主義

第五章 巴金的愛國主義思想

〔下篇〕

第六章 巴金的文藝思想

第七章 巴金創作風格的演變

第八章 巴金與俄國文學

第九章 巴金與西歐文學

第十章 巴金與中國傳統文化

後記

第二部分 在寫作《巴金論稿》(1979-1985)的日子裡

怎樣認識巴金早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大雪覆蓋下的火山——論巴金關於工人題材的創作

記文化生活出版社

賈植芳致陳思和書信(十封)

賈植芳致李輝書信(十八封)

關於《巴金論稿》寫作的通信

簡要的說明

陳思和、李輝往來書信(四十九)

推薦

《巴金研究論稿》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文摘

第一部分巴金論稿

〔上篇〕

第一章 巴金的人道主義思想

巴金的思想,是豐富多彩的,他的思想的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的過程。這條思想發展的河流,從「五四」到一九四九年的二十餘年間,始終沒有停止它的運動,或急或緩,總在不斷地向前流去,流去。這條河流里,出現過多種溪水,而人道主義則始終是它的主流。我們可以說,人道主義是巴金接受其他思想影響的基礎,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基礎和核心,制約着他的整個思想的發展,自然也決定了他的整個創作傾向。我們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巴金的人道主義,才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他的思想發展的關鍵,也才能夠準確地理解巴金這個新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性的作家。所以,在全書之首,我們將用較大篇幅論述巴金的人道主義,以求為後面的論述做好鋪墊。

一、豐富的內涵:仁愛、忠實、友誼

巴金的人道主義儘管受到過西歐社會哲學思潮人道主義(Humanism)的影響,但那只是他以後研究西歐社會運動的副產品。嚴格地說,他的人道主義並沒有西歐人道主義思想那麼具有系統性和理論性,它只是從現實生活出發而產生的一些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法。在客觀上,巴金嚮往一種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每個人都能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都能恢復做人的尊嚴,不受壓迫,不受欺侮,也不侵犯他人,彼此和諧、互助地生活;在主觀上,他探索着自己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有利於他人的人,他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痛苦,希望能用自己溫暖的手揩乾每一個人的眼淚,甚至願為別人的利益作出自我犧牲。這種思想無疑會鼓舞他反抗一切摧殘人性的專制制度,與之進行不懈的鬥爭。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講,還促使他在尋找一種新型的人生觀、道德觀,來取代舊傳統的人生觀與道德觀。

這些思想,正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具體地講,這是在封建家長制度行將崩潰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巴金的青少年時期,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也就是在封建家長制的舊家庭,巴金的具有豐富內涵的人道主義得以萌發、形成;反對專制的要求,才從幼小的心靈滋生,最終發展為充滿戰鬥性的政治思想。

巴金為什麼要狂熱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呢?原因正是他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了這個制度背後的吃人本質。他的家庭是一個大家庭:「我生在一個古舊的家庭里,有將近二十個長輩,有三十個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個男女僕人。」當然,其真正的特點不在家庭成員的眾多上,而在於封建專制主義的罪惡歷史與現狀。首先是舊禮教的迫害。舊禮教是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封建家庭的家長們為了維護他們本階級的利益與特權,必須按他們的面貌來培養自己的繼承者,而舊禮教正是這樣一種教育工具。在這個精神枷鎖下,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喪失了靈魂和前途。巴金的大哥就是這樣一個犧牲品。因為他是這個大家庭的承重孫,很早就被封建教育培養成為一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他有理想,有愛情,也有才氣,可是在不到二十歲時,被父親用荒唐的拈閹的方法娶了一門親,接着又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的負擔,在封建家庭內部種種傾軋、中傷以及他個人的不幸遭遇打擊下,一度發狂,最終自殺。他的悲劇深深刺激了巴金。巴金是那樣地愛他大哥,但他發誓決不重蹈大哥的覆轍,去做封建禮教的殉葬品。其實,在巴金這一家族裡像大哥那樣成為舊禮教殉葬品的青年何止一個?巴金的三姐,就是像《春》里的蕙一樣讓人用花轎抬到一個陌生的人家做填房妻子,忍受公婆的折磨,一年後就死在醫院裡;巴金的一個表姐,受了禮教的毒害,甘願到她從沒見過面的亡故的未婚夫家裡去守節,葬送了自己的青春。這一樁樁血腥的事例不斷刺激着巴金,正如他在談到離開家庭時所說的:「我離開舊家庭不過象摔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我的悲哀只是因為還有幾個我所愛的人在那裡面呻吟,憔悴地等着那些舊的傳統觀念來宰割。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我已經用眼淚埋葬過了不少的屍體,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完全是被腐舊的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的一時的任性殺死的。」在巴金以後創作的小說里,這種感受也一再被提起。

除了青年男女在禮教迫害下的血淚史以外,巴金在這個家庭里還看到了地主階級生活方式與精神道德的墮落史。巴金在回憶錄里,多方面刻畫了他父輩一代人是如何靠了祖上的遺產過着揮霍元度的墮落生活,以及當他這一房的家長早逝後,其他房的叔父們互相傾軋、欺詐的黑暗內幕。作家悲憤地寫道:「父親一死,我的家庭生活漸漸變得苦痛了,他的死仿佛給我撥開了另一隻眼睛,使我看清楚了這個富裕的大家庭的另一面目。對於我這個富裕的大家庭變成了一個專制的大王國,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我看見了仇恨的傾軋和鬥爭,同時在我的渴望着自由發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壓迫像一個沉重的石塊重重地壓着。」

剝削階級一方面荒淫無恥地追求肉慾,另一方面又對勞動人民敲骨吸髓,以維持其揮霍無度的家業。少年時期的巴金雖還沒有直接認識到階級剝削與階級壓迫的社會本質,但從李家大院的角落裡,他也看到了一些悲慘的事件:六十多歲的老書童趙升病死在門房裡;抽大煙的僕人周貴偷了祖父的字畫被趕出去淪為乞丐,凍死在街頭;一個僕人袁成在外國煙館裡被警察接連提去兩次,不久死在門房裡;另一個老轎夫被人誣為偷東西,在一個晚上用一根褲帶吊死在大門裡面;從小照顧巴金長大的丫頭香兒和女傭楊嫂也都先後病死了……。勞動人民悲慘的遭遇激動了巴金,使他認識到,社會上存在着「上人」與「下人」的對立和不平等。他愈是與「下人」待在一起,就愈討厭「上人」中間的種種虛偽與禮儀。於是,他下決心,在這階級的對立中站到「下人」的一邊,做人民的朋友。「當這一切在我的眼前發生的時候,我含着眼淚,心裡起了火一般的反抗的思想。我說我不要做一個少爺。我要做一個站在他們一邊,幫助他們的人。」

巴金正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形成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的一個方面:站在維護人的尊嚴與自由的立場上,反對剝削階級中爾虞我詐的虛偽的人與人的關係。於是,也就產生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的另一方面: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追求一種以愛、忠實與自我犧牲為基礎的人生關係。這些思想,也同樣是在他的生活環境中逐漸形成並且成熟起來的。

巴金的「愛」的觀念來自於他的母親的教育。在封建家庭這個黑暗的王國中,有一線光明始終照耀着巴金幼小的心靈,那就是他的母親,在她身上充滿了中國女性傳統的美德:慈愛和溫柔,在那以綱常名教為泥土築起來的王國里,婦女即使是貴族出身,也同樣受着封建倫理的束縛與欺凌。在這樣的大家庭里做媳婦,其苦處是不難想象的。這種受欺含屈的家庭地位,使她思想上有了比較民主的傾向,對婢女和僕人也比較接近、寬和,這使巴金從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促使他母親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另一原因,是她除了受過一定的封建文化教養外,一度還和外國教會有過來往。作家後來回憶過:因成都四聖祠醫院的一個英國醫生治好了巴金二妹的病,於是「母親和那幾個美國女教士後來做了朋友」。

我們不能斷定他母親是否閱讀過《聖經》,但她那種不為傳統舊習所束縛的勇氣和意識,不僅高於當時一般的舊式婦女,也高於一般的封建思想濃厚的男子。甚至高於她的丈夫——她丈夫在她死後就斷絕了與外國女醫生的來往。

巴金深深地愛着他這位具有人道思想的母親,他從她那裡繼承了她性格中最寶貴的部分——「仁愛」:「她很完滿地體現一個『愛』字。她使我知道人間的溫暖,她使我知道愛與被愛的幸福,她常常用溫和的口氣對我解釋種種的事情,她教我愛一切人,不管他們貧與富,她叫我去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僕,憐恤他們,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們高,動輒將他們打罵。」這位母親不是將「仁愛」作為一種空泛的理論,而是在平時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教育着孩子。有一次,巴金的三哥為了一點小事向丫頭髮了少爺脾氣,事後被母親批評了一頓,告訴他:「丫頭和女傭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人。」這在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從巴金以後的思想道路來看,不管他接受了哪種思想學說,它的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人類之愛」。他渴望愛,追求愛,企圖把愛分給別人。這棵「人類之愛」的繁茂大樹的根底,正是他的母親給培育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