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馬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聖地",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西北部,與百色、田陽、田東、平果、大化、東蘭、鳳山、凌雲等市縣毗鄰。 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瑤、壯、漢等12個民族,2012年巴馬縣總人口27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6萬人。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顯得很珍貴。

據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個長壽區之首。巴馬是"中國香豬之鄉"。2005年,巴馬香豬通過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1]

概述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所轄的一個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着瑤、壯、漢等12個民族,總人口24.12萬人。與百色、田陽、田東、平果、大化、東蘭、鳳山、凌雲等市縣毗鄰。 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對於當地農民顯得萬分珍貴和珍惜。巴馬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腹地之一,也是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

巴馬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巴馬少有而宜人的自然因素令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聞名於世的「巴盤屯」小村子有515人中,百歲老人就有七人,是聯合國評定壽鄉標準的200倍,人稱這裡為「長壽聖殿」。巴盤、坡月、甲篆山清水秀,近年來引來了不少外地遊客到此居住、療養,冬去春來,他們來來去去,美其名曰「候鳥人」。[2]

地理位置

位置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西北部,東臨大化瑤族自治縣,西鄰百色市凌雲縣、右江區,南與平果、田東、田陽縣接壤,北與東蘭、鳳山兩縣交界。

地形地貌

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對於當地農民顯得萬分珍貴和珍惜。巴馬最高處海拔1216米,最低處221米,大多在600至800米之間,境內盤陽河自北向南悠然而下,將石山點擊高清地圖帶和土山帶一分為二,恰似銀河系牛郎,兩岸相望,很為奇特。

歷史文化

歷史發展

巴馬瑤族自治縣舊名萬岡縣,民國24年(1935年)元月建置,駐地在定馬鄉巴馬村(今巴馬鎮)。 巴馬地域,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前,境地屬古百越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出兵統一嶺南地區,巴馬境地屬桂林郡。漢初,隸屬南越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置九郡,巴馬境地以盤陽河為界,河以北屬定周縣地(治所今宜州市),河以南屬增食縣地(治所今田陽縣),同屬交州鬱林郡。三國因之。晉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置晉興郡,巴馬境地屬晉興郡增翊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隸屬鬱林郡宜化縣。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嶺南道分東道和西道,在邕管境內的少數民族地方設置羈縻州、縣垌。在縣境地東南部始設置羈縻恩城州(治所在今那桃周舊村),其餘境內大部屬羈縻歸樂州,同隸屬邕州都督府。北宋初年,仍沿唐制,施行「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崇寧五年(1106年)巴馬境地北部置羈縻文州,後置紹南寨、思陽縣(州、寨、縣治所在今盤陽一帶),屬慶遠府(今宜州市);境地南部置羈縻上隆州(治所在今燕洞),屬橫山寨(治所在今田東縣),隸屬邕州(治所在今南寧市)。元襲,文州屬湖南道思州民安撫司,上隆州屬田州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東蘭知州歸附,省文州入,巴馬境地北部屬東蘭州地,南部屬田州府。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撫定田州,降田州府為州治,因分州地置十九土巡檢司,在巴馬境內的南部諸地置岜馬、萬岡、篆甲(今甲篆)、下隆(今平林至大化乙圩一帶)、砦桑(今局桑)土巡檢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哨,巴馬境地北部哩喇哨(今盤陽一帶)、泗苟哨(今鳳凰一帶),改屬東蘭州,同屬慶遠府。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設置恩隆縣,巴馬境地原屬土田州的上隆、下隆、篆里一、二、三都(今那桃鄉)劃歸恩隆縣管轄,恩隆縣治設於燕洞圩(光緒五年縣治遷至平馬圩);餘下的篆里四都(今巴馬)、龍篆三里(今甲篆)歸百色同知,同屬百色直隸廳。民國初期,巴馬境地分屬鳳山、田東和百色縣。 巴馬地置邊陲,大革命時期起,這裡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1934年冬至1935年初,國民黨廣西省當局出於鎮壓革命需要,以「開化邊民,施政便利」為由,設立萬岡縣,縣治在定巴鄉巴馬圩。 1956年2月6日,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根據民族意願及兼顧歷史上曾有「岜馬」這舊名,成立巴馬瑤族自治縣,縣治在巴馬街,1956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百色地區改為百色專區,巴馬亦屬百色專區管轄;1965年5月巴馬縣改屬河池專區管轄;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改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屬河池市管轄。

民俗風情

巴馬聚居着瑤、壯、漢等12個民族,共同創造歷史和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有番瑤祝著節、壯族三月三歌節、相思煙、半畫眉、藍靛瑤拋繡球,土瑤射弩、打陀螺等古樸的風俗。[3]

政治經濟

行政區劃

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85號):將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東山、鳳凰、羌圩三個鄉的十七個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辦公廳1988年3月30日《關於大化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域範圍的補充通知》確定的行政區域: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鳳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岩等4村,東山鄉的弄冠村,羌圩鄉的羌圩、坡馬、艾圩、洪籌、那良、古龍、東槓、健康等8村,乙圩鄉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

2000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轄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那桃鄉、百林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872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巴馬鎮 56034、 燕洞鄉 21665、 甲篆鄉 19778 、那社鄉 13764 、所略鄉 22333 、局桑鄉 8715 、西山鄉 10473、 平洞鄉 7517 、東山鄉 9470 、鳳凰鄉 8681、 百林鄉 14377、 那桃鄉 25917。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一覽(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百林鄉、那桃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巴馬鎮 轄:城東、城中、城南、城北4個居委會;巴馬、巴發、巴廖、設長、盤陽、法福、練鄉、坡騰、巴定、賜福、那壩、龍洪、介莫、元吉14個行政村。

200 燕洞鄉 轄:龍甲、交樂、龍鳳、龍田、同合、賴滿、燕洞、龍威、新力、洪晚、子帽、岩廷12個行政村。

201 甲篆鄉 轄:百馬、拉高、甲篆、那門、松吉、平安、坡月、民山、仁鄉、興仁、好合11個行政村。

202 那社鄉 轄:東烈、大洛、那社、公愛、那乙、那勤、祥蘭7個行政村。

203 所略鄉 轄:所圩、坡幫、料鄉、甲略、坡晚、福鄉、平六、六能、龍鳳、尚勤、弄中、百九、弄陽、弄神14個行政村。

204 局桑鄉 轄:局桑、彩鄉、力那、浪因4個行政村。

205 西山鄉 轄:福厚、合樂、巴納、弄友、加而、干長、拉林、弄京、林覽、卡才10個行政村。

206 平洞鄉 轄:弄峰、弄烈、弄林、坡林、勤蘭、戈賢6個行政村。

207 東山鄉 轄:卡橋、江團、優雅、弄謨、三聯、文錢、弄山、長垌8個行政村。

208 鳳凰鄉 轄:長和、德納、鳳凰、那朝4個行政村。

209 百林鄉 轄:陽春、那弄、那莫、羅皮、平田5個行政村。

210 那桃鄉 轄:那桃、那敏、蘭廷、立德、坡良、民安、班交、平林8個行政村。

2005年,局桑鄉併入所略鄉;平洞鄉併入西山鄉。

巴馬瑤族自治縣現轄1鎮9鄉。

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巴馬瑤族自治縣轄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那桃鄉、百林鄉。

百林鄉

百林鄉是在 1988 年 7 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大化縣後,由原羌圩鄉的陽春、那弄、羅皮、那莫和原那桃鄉的平田村等五個行政村組成。

百林鄉位於東經 107.4 o , 北緯 23.9 o ;地處巴馬縣東南部,轄區面積 114.43 平方公里,東與大化瑤族自治縣交界,南與平果接壤,西與田東縣接界。全鄉總面積 11244.5 公頃,占總面積 98.26% ,最高海拔 650.7 米,最低海拔 178 米,屬典型丘陵地區。全鄉有林面積 3651.5 公頃,森林覆蓋率31.9% 。

全鄉轄區內有五個行政村 68 個自然屯93 個村民小組3316 戶 15496 人,居住着壯、漢、瑤三種民族。有耕地面積9410 畝,其中:田 4700 畝,地 4710 畝,人均耕地面積 0.6 畝。

全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全鄉有實驗學校一所, 5 所村級完小校, 13 所教學點, 140 多名教師, 2300 多名學生。有鄉級衛生院一所, 5 個村級衛生室。

百林鄉地處亞熱帶,春旱較嚴重。農業盛產稻穀、玉米、黃豆、板栗、木茹、花生、水果、甘蔗、桑蠶等。礦產資源有黃金、鈦、錳、硅礦等。

靈岐河貫穿全鄉 20 公里,該河水產資源豐富,盛產鯉魚、鰱拐魚、桂花魚等。河水最高水位是 20.60 米,最枯水位是 7.87 米,河流的最大流量為 2710m3 /s ,最枯流量為 0.68m3 /s 。

平巴油路經鄉府駐地,貫穿境內 20KM ,距縣城 42KM ,距首府南寧210KM

東山鄉

東山鄉地處都陽山脈腹地,位於自治縣東北部,距縣城 47 公里,是右江革命根據地之一。東南與大化縣板蘭鄉、北景鄉及本縣鳳凰鄉接壤,西北面與東蘭縣三石鎮相鄰。全鄉總面積 136 平方公里,轄 8 個行政村 150 個村民小組 3583 戶 11003 人,其中瑤族人口占 89.9% ,壯族占 4.96% ,漢族占 4.8% ,毛南族占 0.34% 。

該鄉地處大石山區,境內群山起伏,山巒疊嶂,地表無河系,山多地少,素有九分石頭一分土地之稱。全鄉實有耕地面積 6829 畝,水田 10 畝,糧食作物以珍珠黃玉米、黃豆、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火麻為主,火麻年產量 83 噸。獨特的養殖業是黑山羊、香豬、鴿子和烏骨雞,土特產品有沙皮、鈎藤、金銀花、青藤等。 2002 年糧食總產量 1714 噸,農業總產值 1848 萬元,人均有糧 250 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25 元。

全鄉現有學校 24 所,其中初中 1 所,在校學生 158 人,小學(含教學點) 23 所,在校學生 1078 人,衛生院 1 所,醫務人員 6 人,具有較先進的配套器材。鄉級油路貫穿全鄉中央, 8 個行政村通四級砂路,全鄉廣播電視覆蓋率達 65% 。鄉府所在地設有農貿交易市場 1 個,每逢 3 、 6 、 9 是街。

東山鄉是個少數民族聚居之鄉,其中有土瑤、番瑤、安定瑤 3 個支系。他們各有自己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射弩、打陀螺是這裡土瑤的民間體育傳統,文錢被稱為「射弩之村」美譽。番瑤有自己獨特、華麗、別具一格的服裝,還具有打銅鼓、吹嗩吶和唱山歌等習俗,每年農曆 5 月 29 日為「祝著節」,以紀念創業母神秘咯陀的生日。

鳳凰鄉

鳳凰鄉位於巴馬瑤族自治縣東部,東鄰東山鄉和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西與巴馬鎮接壤,南為盤陽河,與大化瑤族自治縣乙圩鄉隔水相望,北靠東蘭縣三石鎮,是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東大門。鄉政府所在地距離巴馬縣城 28 公里。全鄉現轄 4 個行政村, 67 個自然屯, 126 個村民小組, 2002 年末總人口 10042 人。鳳凰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全鄉土地總面積 92 平方公里,其中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用地面積 10140 畝,企業等第二產業用地面積 35 畝,機關、學校、住宅等第三產業用地面積 350 畝,其它用地面積 30 畝。常年有效蓄水量 1000 多萬立方米。生活和生產用水用電均可滿足需要。 323國道(河田公路)與鳳都(鳳凰至都陽)公路在鄉府所在地相接,交通十分便利,是巴馬縣東部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被譽為巴馬的「金三角」。

鳳凰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不斷進步。全鄉現有一個大型鄉鎮企業——鳳凰鐵鍋廠,歷史悠久,年產利潤 100 多萬元。個體工商戶 202 戶。農業、企業和商貿服務業是全鄉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 2002 年全鄉國民生產總會 2259 萬元。財政總收 0.5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264 元。農林牧全面發展,盛產蔬菜、生豬、雞鴨、禽蛋、木材等。全鄉現有普通中學 1 所,小學 7 年,在職中小學教師 90 人,在校學生 1543 人。有鄉級文化站一個,藏書 1000 多冊,有線電視普及率 70% ,群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豐富多彩。

甲篆鄉

甲篆鄉地處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北部,東靠西山鄉,西與那社鄉相連,南接巴馬鎮,北鄰鳳山袍里鄉,鄉府所在地距離縣城 19 公里。全鄉現有 11 個村委會, 175 個自然屯, 185 個村民小組, 2002 年總人口 24350 人。總面積 152 平方公里。

甲篆鄉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巴馬至鳳山二級油路橫貫 8 個村,過境里程 38 公里;巴馬至那社油路也經過 4 個村。全鄉 11 個村,村村通公路。鄉境內水力資源豐富,盤陽河流貫本鄉 7 個村,河段長 30 公里,水能蘊藏量達 470 萬千瓦,甲篆金邊發電站裝機容量為 500 千瓦,年發電量 140 萬千瓦時。目前計劃投資 9000 萬元建設良灣電站,裝機容量為 20000 千瓦;投資 8000 萬元興建百雄山電站,裝機容量 8000 千瓦。甲篆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天下第一洞「百魔洞」在本鄉坡月村境內;「百鳥岩」在甲篆村距鄉府 1 公里。甲篆盤陽河油魚味道獨特。

甲篆鄉經濟快速增長,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農業產業產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甘蔗、木薯、油茶、油桐、八角、旱藕等為主。經過「八七」扶貧攻堅,村村通電、通四級砂路,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有合作醫療衛生室, 11 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或移動電話,甲篆和坡月中心衛生院建起了門診樓,醫療設備齊全。全鄉現有油茶林面積 1.3 萬畝,年產量 150 噸;有八角林面積 1 萬畝,年產八角 100 噸, 2002 年農業總產值 3163 萬元,其中林業產值 192 萬元。鄉內有甲篆、坡月兩個集貿市場,鋪面井然有序,商品豐富,市場繁榮,個體攤點 458 個,從業人員 1500 人。每逢街日,趕集的均在 6000 人以上,貿易年成交額 2267 萬元。鄉辦企業主要有建築業、修理、建材、木製品、交通運輸和食品加工業、旅遊、飲食服務等行業, 2002 年鄉鎮企業總產值 1486 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14 萬元。全鄉財稅收入 8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362 元。全鄉有鄉直屬機關、企事業單位 28 個,學校 57 所,其中:中學 2 所,在校學生 661 人;小學 55 所,在校學生 3078 人。中小學教師 224 人,其中:中學教師 43 人。甲篆中學、坡月中學、甲篆鄉中心小學以及 11 個村的中心完小校都有教學樓和活動場所,且各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甲篆鄉素有「長壽之鄉」、「旅遊之鄉」美稱。現有百歲老人 22 人,占 5.35 ‰,屬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之一, 1995 年以來,甲篆長壽旅遊資源及「百魔洞」、「百鳥岩」旅遊開發,吸引了區內外遊客到甲篆旅遊、定居。 2002 年國家外交部組織日、美、英、法等 12 個國家記者團到甲篆考察旅遊。

局桑鄉

局桑鄉位於巴馬瑤族自治縣西部,距縣城 60公里,東與所略鄉相連,南與田陽縣坤平鄉交界,西與百色市龍州鎮、凌雲縣沙里鄉接壤,北靠那社鄉及鳳山縣江洲瑤族鄉。鄉府所在地設有農貿市場1個,全鄉總面積123平方公里,現轄4個行政村,44個自然屯,166個村民小組。居住壯、漢、瑤三種民族,總戶數1949戶,總人口8845人,其中壯族7454人,漢族662人,瑤族729人。全鄉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文化、衛生、教育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

局桑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全鄉屬土山地區,境內有 9條河溪流入百東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鄉共有耕地面積665公頃,其中水田327公頃。林地面積9840公頃,以栓、年柑、楓、鐵堅杉、闊葉林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茶、杉森、甘蔗、油桐等。2002年糧食總產量4474噸,農業總產值1629萬元,企業總產值5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25元。

現有初中 1所,在校學生278人,小學(含教學點)21所,在校生1198人,鄉衛生院1所,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高壓電,通程控電話,電視覆蓋率98%。

那社鄉

那社鄉位於巴馬縣城西部,北鄰鳳山縣,南接所略鄉、東鄰甲篆鄉,西連局桑鄉,距縣城 40 公里,是 1984 年從甲篆鄉分出來的新鄉,總面積 173 平方公里。全鄉現轄 7 個村委會, 127 個村民小組, 99 個自然屯,總戶數 2841 戶,總人口 14438 人(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為準)

那社鄉屬土山丘陵地區,是典型的高寒山區,境內有兩條溪流,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全鄉土地總面積 17600 公頃,有耕地面積 890 公頃,其中水田 422 公頃,有宜林山地 8667 公頃,有林面積 4667 公頃,森林覆蓋率為 62.5% ,主要有松杉、油茶、玉桂、八角等樹種,素有「油茶之鄉」的美稱。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主要有金、銅、鐵、錳、煤等,其中已探明的微粒金礦點有 6 處,現已開採 2 處。 2002 年糧食總產量 4112 噸,人均有糧 282 公斤。鄉鎮企業 248 個,從業人員 436 人。企業總收入 380 萬元,工業總產值 90 萬元。農業總收入 119.6 萬元,農業總產值 2044 萬元,財政收入37.9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230 元。

那社鄉現有初中 1 所,小學(含教學點) 28 所,在職中小學老師 113 人,在校學生 1810 人。衛生院 1 所,村級衛生室 7 個,醫務人員 19 人。全鄉 7 個村全部通公路。電視覆蓋率 92% 。

那桃鄉

那桃鄉位於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南部,全鄉總面積 189.1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4812 畝。鄉政府駐地距縣城 18 公里,現轄 8 個行政村, 118 個自然屯,全鄉有壯、漢、瑤三個民族,總人口 29640 人。境內巴平、巴岩油路貫穿,交通十分便捷。

那桃鄉地勢平緩,丘陵居多,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礦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豐富。近年來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全鄉糧食年產量 40130 噸以上,是全縣的木茹產地、林業基地、板栗基地和甘蔗種植大鄉,年財政收入位居全縣第二位。因那桃鄉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現已成為附近百林、巴馬、朔良等鄉鎮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市場交易的土特產品主要以藥材、竹筍、生薑、八角、茶油、芭蕉等為主。此外,香豬、土鴨等也是聞名遠近的土特產品。工業方面,主要以採礦業為主,有鈦、硅、銅、鐵、錳、金、滑石等礦產品和礦泉水。 2002 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400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401 元。

那桃鄉現有 1 所中學, 9 所小學,在職的中小學老師 202 人,設有鄉級圖書館 1 個,藏書 3800 冊,村村通廣播電視,普及率達 100% 。

今年 4 月,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的開展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的歷史性決策,給正在闊步前進的那桃人民提供和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那桃鄉大會戰項目有 17 個大項 2868 個子項。目前全鄉 2.9 萬各族人民正以高漲的熱情,團結一致,奮力拚搏,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新那桃而努力奮鬥!

平洞鄉

平洞鄉位於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北部,是1994年底從本縣西山公社劃分出來的石山鄉。全鄉總面積10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8公頃。境內全部為大石山區,平均海拔700—800米,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5度,無霜期338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669.9mm 。鄉府所在地平洞屯距縣城31 公里,現轄 6 個行政村, 99 個村民小組,195 個自然屯,有 1933 戶 8408 人,城鎮人口190 人,雜居着壯、漢、瑤三種民族,其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 64.4% 。平洞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織部分,是韋拔群、韋國清、黃舉平、黃語揚、黃榮、覃應機等老一輩革命家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農民領袖韋拔群就在平洞鄉弄烈村香刷洞壯烈犧牲。全鄉設有黨、政、群團組織,鄉直站所有 14 個單位和部門,幹部職工125 人。設有 8 個黨支部,黨員 184 名。該鄉是一個集「老、少、邊、山」於一體的大石山鄉。

近年來,由於扶貧攻堅、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和小城鎮建設的開展,通鄉油路正在建設,全鄉 6 個村全部開通四級砂路,68 個自然屯通屯級公路; 6 個村 1364 戶用上了照明電;有電視機 304 戶,建有沼氣池 877 座。鄉農貿市場日趨繁榮,正宗的本地香豬、山羊、土雞進入市場日益增增多。明年 4 月開通電信光纜電話後,全鄉交通、信息將十分便利。

平洞鄉有獨特的資源優質,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有豐富的長壽食品如火麻、南瓜、竹筍、苦瑪菜、香豬、山羊、木耳、金銀花、蛤蚧、首烏、五倍子等,礦產、石材資源如銻、水晶、灰紋和墨玉大理石等的藏量極為豐富。全鄉已封山育林 12 萬畝,山林茂盛,空氣清鮮,是個休閒的好地方。根雕發展前景可觀。

所略鄉

所略鄉地處巴馬縣西南部 42公里處,全鄉總面積219.94平方公里。全鄉下轄14個村委會,195個村民小組,175個自然屯,總人口25533人(2002年底統計數),主要居住着壯、漢瑤三種民族,壯族占53.12%,瑤族占20.48%。全鄉境內東北面為石山地區,海拔800米至1000米,山峰林立,耕地少而分散,地表天河厚,人畜飲水困難。西南面為丘陵山地,土層肥厚,有靈岐河,已興修水電站,水利條件好,是鄉內主要產糧區。群眾種植油茶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是全縣油茶重要生產基地。年降雨量1300毫米。全鄉耕地面積12571.56畝,人均耕地0.51畝。其中水田8065畝,旱地14547畝。有林面積99843畝,其中油茶林60978畝,年茶果產量100萬—120萬公斤,人均油茶收入100多元。生豬存欄10358頭,出欄5956頭。

近年來,該鄉以香豬為重點,抓好畜牧業生產。畜牧業是該鄉的支柱產業之一,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畜牧業的發展上,以香豬生產為重點,注重生豬、山羊肉食品牲畜的養殖,把馬、牛大牲畜的生產放在重要位置,培養草食肉兔養殖等特色品種,使全鄉逐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畜牧業生產體系。

所略鄉堅持科技興鄉方針,大力發展科教文化衛生事業。全鄉現有中、小學 17所,衛生院2所,14個村衛生室,圖書館1所。

所略鄉大力培植以油茶為主的支柱產業,全鄉油茶林面積 8.2萬畝,年產油茶2000噸以上,素有「油茶之鄉」之美稱。2002年全鄉實現財政收入39.6萬元,鄉鎮企業年產值480萬元,國民產值4486.7萬元,人均產值175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5元。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5.7‰。全鄉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

西山鄉

西山鄉位於巴馬的西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大石山區,全鄉有 10 個行政村, 119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11715 人。 2002 年農業總產值 1564 萬元,財稅收入 1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079 元。現有初級中學 1 所,鄉級中心小學 1 所,村級中心小學 10 所,在校生 1220 人。有鄉級衛生院 1 所,圖書室 1 個,藏書 10000 冊。全鄉政治穩定,經濟、教育、文化、衛生、交通等各項事業發展迅速。

西山通信設備齊全,交通便利。距巴馬縣城 18 公里,東連東蘭縣武篆鎮,南依巴馬鎮,西靠甲篆鄉,北傍平洞鄉。即將動工的東蘭至巴馬三級油路穿過西山鄉腹地,交通四通八達。 西山特產豐富。長壽食品主要有香豬、山羊、瑤雞、火麻、豌豆、扁豆、苦瑪菜等。香豬、山羊年出欄分另達 3.5 萬頭和 3.2 只。盛產何首烏、青天葵、環草、十大功勞、巴鞭草、土伏苓、岩黃蓮等名貴藥材。原始生態林面積達 10 萬畝以上,有世界平分珍稀樹種壘木和擎天樹。其中有一棵擎天樹高 58 米,胸徑達 4.28 米,成為中國之最。

西山有廣西著名的旅遊景點——韋拔群二十一師師部舊址及弄友原始森林區。西山壯瑤民族風情獨特。「三月三」、「正月初一」分別是壯、瑤青年的「情人節」。

西山人傑地靈,是一個紅色的革命根據地,聞名中國的有德高望重的黃榮等老一輩革命家,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百色起義,參加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千里長征,黃榮同志歷任中央軍委二局三科副科長、華東通訊學校、華東電信工程專科學校校長、上海電訊局局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廳廳長、機械廳廳長、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要職。

燕洞鄉

燕洞鄉位於巴馬縣西南部,東與那桃鄉相鄰,南與田東縣義圩鎮、田陽縣玉鳳鎮接壤,西靠所略鄉,北與甲篆鄉、巴馬鎮交界。鄉府所在地離縣城 26 公里,距南昆鐵路田陽站 56 公里, 323 國道線貫穿其中。全鄉現轄 12 個行政村, 206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 25424 人,總面積為 225 平方公里。

燕洞鄉有豐富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資源,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優勢所在。現有宜林宜果坡地 176936.5 畝,水源涵養林22156 畝,薪碳林 667.5 畝,用材林 64594.5 畝;油茶 51757 畝,油桐 524 畝,玉桂 6832 畝,八角 3250 畝,柿子 1210 畝,板栗 150 畝,李果746.5 畝。現已探明的礦產有黃金、銅銻礦等,主要分布在龍田、同合、交樂等村。紅水河流域水系的靈犀河和車斗河貫穿全鄉,其中,靈犀河年均流量 25.4 立方米 / 秒,年徑流量 92850 萬立方米;車斗河年徑流量 3196 萬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為 0.24 萬千瓦,其中小水電 0.24 萬千瓦(車斗電站)。

燕洞鄉特色資源豐富,是「巴馬香豬」的原產地之一,全鄉年香豬出欄為 8800 頭,年存欄 7500 頭。年產蠶繭4.5 噸;在北部的五個石山村,擁有 5000 畝天然生產的劍花,當地稱之為觀音蓮,屬仙人掌科植物,其花、芽、果均可食用,具有消化健胃等功能,每年夏、秋兩季採花,年產乾花 50 噸左右。

燕洞鄉近年來經濟不斷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不斷進步。 2002 年農業總產值達 3449 萬元;糧食總產量為 6103 噸,財政收入完成 74.6 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1280 元,農林牧協調發展,盛產水稻、蔬菜、香豬、雞鴨、木材等。全鄉現有兩所初級中學,在校學生 943 人;小學 53 所,其中:中心校 1 所,完小校 11 所,在校學生 3498 人,全鄉現有教職工 191 人。

燕洞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是巴馬最有發展前景的鄉鎮之一,轄區內山清水秀,有神奇秀美的交樂天坑,是一個環境優美的旅遊勝地。[4]

經濟狀況

2008年經濟

2008年,巴馬縣各族人民在自治縣黨委、自治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長壽食品產業、特色工業和特色旅遊業,深入實施「拓農富民、興工強縣、壽旅名縣、開放活縣、科教興縣、依法治縣」發展戰略,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全縣經濟保持穩定發展。

經濟運行主要特點

初步測算,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84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23%,比上季末增長2.6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4499萬元,同比增長4.4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8267萬元,同比增長17.75%,其中工業增加值31094萬元,同比增長24.8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8077萬元,同比增長13.77%。三次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1.12%、34.52%、34.3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35、5.80、5.08個百分點。

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發展

巴馬縣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和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以加快新農村建設為重點,狠抓災後農業生產,在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的情況下積極引導農民面上市場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甘蔗、山茶油、桑蠶、龍骨花、西瓜、蔬菜、水果、香豬、庫區養魚等優勢產業,農業經濟得以穩定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初步統計,前三季度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6049萬元,同比增長3.17%,其中農業產值13034萬元,同比下降0.75%;林業產值3340萬元,同比增長32.12%;牧業產值27662萬元,同比增長2.79%;漁業產值1629萬元,同比下降3.32%。

工業生產繼續快速增長

全縣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提升工業園區對產業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出台相關的政策、措施,完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軟環境,提高行政服務質量,為推動特色產業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全縣工業生產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前三季度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1561萬元,同比增長20.69%,規模以工業完成總產值33972萬元,同比增長34.15%;其中豐浩製糖有限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12678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37.32%,是拉動工業總產值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8097萬元,同比增長33.02%。

固定資產投資後勁乏力

固定資產投資受國家宏觀調控壓力的影響,後續大項目少,對全社會固定產投資的增長缺乏拉動力。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359萬元,同比下降19.85%。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23375萬元,同比下降22.53%;更新改造投資完成8100萬元,同比下降38.72%。造成投資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上規模項目少,缺乏大項目支撐;二是沒有新興的固定資產投資熱點,技撐巴馬縣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的力量不足;三是隨着城鎮私人用地的限制使用和農村茅草房改造的完成,私人建房投資步伐放緩。

消費市場保持活躍

受食品價格上漲因素及假日消費的影響,消費品零售額繼續保持較高增幅,消費品市場繼續旺盛,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物價持續快速上漲,特別是蔬菜類和食品類價格居高不下,帶動了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746萬元,同比增長20.19 %。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完成24315萬元,同比增長21.59%;住宿和餐飲業完成6053萬元,同比增長23.8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69.98%,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貢獻最大。

金融運行平穩,存貸款規模穩定增長。

截至2008年9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8708萬元,同比增長32.1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4253萬元,同比增長25.8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2422萬元,增長30.91%;金融機構累計現金收入209277萬元,同比增長9.84%。

財政收入質量明顯好轉

前三季度,全縣財政收入完成7760萬元,同比增長10.2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042萬元,同比下降5.16%。在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5564萬元,同比增長29.22%,占全部財政收比重的71.70%,稅收收入比重逐步上升,財政收入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但增速放慢

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增速放慢,城鄉居民增收困難。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18%,增速比上年回落13..0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累計現金收入217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06%,較上年同期回落15.62個百分點。[5]

當前制約巴馬縣經濟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上半年的冰凍災害和近來極端暴雨天氣對全縣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各鄉鎮都有不同程度的農業損失,全縣農業經濟損失程度之重是近10年來少有。

受生產要素制約,影響了工業企業生產正常發展。一些企業由於受原材料、動力不足的影響,不能滿負荷運行,影響了生產發展。部分工業企業生產形勢不穩定,波動性較大。

固定資產投資受國家宏觀調控壓力的影響,後續大項目少,對全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缺乏拉動力。

由於財源缺乏,財政收入總量偏小,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緩慢。

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對低收入居民影響加大。特別是食品及服務價格的上漲,部分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放慢,公務員津貼補貼不能落實到位,也制約着全縣城鄉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整體提高。

旅遊設施尚不完備,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縣內旅遊未形成大氣候,宣傳力度有待加強,知名度有待提高。

措施及建議

大力發展巴馬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加大投入,提高農業抗災害能力;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打造「長壽」、「綠色」品牌,逐步構建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新格局。

為企業做好相關服務工作,使企業能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滿負荷運行,開足生產能力,提高生產運行效果,切實加強綜合協調,提高工業運行質量;繼續開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來投資,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進一步改善投、融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民間投資總量和領域,繼續加快以資源換產業的路子,培植新的投資新點,進一步拓展和完善項目建設責任制,做好項目全程跟蹤服務,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經濟持發展的支撐和拉動。

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品牌產業。長壽老人是巴馬發展休閒養生度假游的一塊「金招牌」,也是一顆「搖錢樹」,要充分利用「長壽」這個品牌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觀光和旅遊度假養生,做大做強長壽食品、長壽旅遊產品等相關產業,通過「精品」旅遊拉動巴馬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要加強地方稅源的培植,擴大財政收入面,實現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預測發展趨勢

2008年,巴馬縣經濟發展儘管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就總體而言,全縣社會經濟保仍然保持穩定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擴大。預計年底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9446萬元,同比增長12.30%;農業總產值完成86300萬元,同比增4%;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105190萬元,同比增長2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72800萬元,同比增長40%;由於缺乏大項目的拉動,全社會固定資投資完成90000萬元,同比下降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0078萬元,同比增長17.5%;財政收入可達11205萬元,同比增長15%;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800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00元,同比增長10%。

2011年經濟

2011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8.42億元,同比增長3.2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73億元,同比增長36.7%;財政收入完成2.12億元,同比增長15.61%;農業總產值完成12.94億元,同比增長4.4%;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23.94億元,同比增長28.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7.8億元,同比增長33.7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2億元,同比增長18.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1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3382元,同比增長13.69%。

轉變發展方式,調優產業結構

特色農業蓬勃發展。我們把農業產業納入長壽食品加工產業鏈規劃發展,因地制宜創建原料生產基地。新植糖蔗2.5萬畝,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11.74萬畝;新植油茶9495畝,全縣油茶林面積達30.26萬畝;新植龍骨花5000畝,全縣龍骨花種植面積達3.5萬畝;種植火麻5萬畝,香豬出欄20.94萬頭,初步形成了有機農業示範園和火麻、糖蔗、龍骨花、香豬、油茶、五穀雜糧原料基地「一園六基地」農業發展格局。華昱有機農業項目已取得歐盟有機農業轉換期證書,初步建成總面積為1000多畝的甘水德米特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時珍百草園觀光園、生態農場等三個有機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創建草莓園等等農業示範點20個,建成總面積為2000畝的秋冬種生產示範點8個,完成「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600多畝。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農民經濟實體不斷壯大。

特色工業蓬勃發展。突出抓好優勢產業,長壽食品加工、礦產品加工、建材、水電等四大優勢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9.6億元,同比增長17%,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93%,其中長壽食品加工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培育億元企業見成效,巴馬麗琅、安山礦、志成木業、水利電業公司和印象生活體驗產業公司等5家公司年產值超億元,全縣億元企業增加到6家。成立瓶(桶)裝飲用水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清理整頓在建、已建、竣工投產的瓶(桶)裝飲用水項目,加快推進重點礦泉水項目建設。做好鈦礦原料配置工作,優化鈦礦深加工業。幫助企業申報獲得區級財政技改資金830萬元,解決貸款9600萬元。豐浩製糖公司、百歲壽星公司和綠野長壽食品公司等3家公司獲得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我縣是全市獲得認定最多的縣市區之一。商務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順利通過國家商務部驗收。國有企業改制工作有序推進。

特色旅遊業蓬勃發展。首次走出國門參加新加坡國際旅遊展,開展新加坡遊客赴巴馬游系列合作;組織旅遊企業參加國內旅遊交易會、中國桂林國際旅遊博覽會等一系列宣傳促銷活動。堅持規劃先行,編制完成盤陽河沿河旅遊發展規劃等7個規劃。積極推動旅遊項目建設,盤陽河長壽養生休閒帶完成投資1700萬元;中脈巴馬國際長壽養生都會、上海四季養生花園正式動工;華昱巴馬養生度假項目被列入自治區統籌推進重大項目,其中百魔洞片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華昱假日酒店貴賓樓進入裝修階段;長壽島完成投資1200萬元;建成西山革命紀念館,紅色旅遊項目完成投資200萬元。接待能力明顯提升,全縣現有星級酒店5家,商務酒店和社會旅館185家,農家旅館125家。我縣被評為2011年縣域旅遊之星,縣旅遊局被公示為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全縣接待遊客176.5萬人次,同比增長20%;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13.41億元,同比增長43.5%。

自然氣候

氣候

巴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蘊藏着豐富的溶岩溶洞,年平均氣溫20.4℃,極端最低溫-2.4°C,極端最高氣溫38.4°C,大於等於10°C的年平均活動積溫6000°c;1月最冷,月均溫11.4°C;7月最熱,月均溫26.4°C。年均降雨量17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發量1406.9毫米,降雨量大於蒸發量,年平均相對濕度78%。夏熱多雨,間有澇災,冬溫涼而乾燥,偶有低溫霜凍,高山地區常有冷凍積雪,秋高氣爽,常有春旱、冬旱發生,四季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均小有溫差, 人居環境和氣候條件十分宜人。

自然資源

巴馬瑤族自治縣境7個土類為水稻土、紅壤土、黃壤土、石灰(岩)土、紅色石灰土、黃色土和沖積土。

巴馬物產資源豐富。有珍珠黃玉米、油茶、火麻、巴馬瑤族自治縣油魚、黑山羊、麻雞、銀魚、香豬等名優特產;有鈦、硅、錳、銻、鐵、金、輝綠岩、滑石、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

旅遊景區

旅遊資源巴馬旅遊資源豐富獨特,巴馬少有而宜人的自然因素令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聞名於世的「巴盤屯」小村子有515人中,百歲老人就有七人,是聯合國評定壽鄉標準的200倍,人稱這裡為「長壽聖殿」。巴盤、坡月、甲篆山清水秀,近年來引來了不少外地遊客到此居住、療養,冬去春來,他們來來去去,美其名曰「候鳥人」。

在巴馬這塊神秘的土地上,獨特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巴馬壽鄉探秘游和紅色旅遊已列為廣西十大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境內有桃花源般令人難以忘懷的盤陽河秀麗風光,有被英國皇家探險隊八七年宣布稱之為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有令人如夢如幻般經歷三晝夜的「祈壽宮(百鳥岩)" 水上溶洞,地下水晶般的藝術宮殿「水晶宮」讓人一步一嘆;還有美如西湖的賜福湖風光、弄友原始森林、龍洪田園風光、西山弄友原始森林、弄友天然八卦、大洛江洲地下長廊、水晶宮腳下讓人為之震撼的「長命河」、好龍天坑、交樂天坑、好和響水天坑自然景觀及東山瑤族風情等旅遊資源。[6]

[[

巴馬壽鄉

巴馬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百歲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聖地」。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自然醫學會第13次會議上,被命名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2003年11月,國際自然醫學會授予巴馬「世界長壽之鄉」證書。據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個長壽區之首。

廣西巴馬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在2000個至5000個,被稱為「天然氧吧」,而幾個長壽村空氣中負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3萬個;然而在一般城市,這一數目是1000個至2000個左右。巴馬森林覆蓋率高、河流沖刷及海拔高等原因,使得這裡的空氣十分清新宜人。負離子不僅能起到淨化空氣作用,而且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新陳代謝過程,消除呼吸道炎症,緩解支氣管哮喘,穩定血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只有壓電陶瓷負離子發生器生成高活性的生態級小粒徑負離子才容易透過人體的血腦屏障,發揮負離子對人體的醫療保健作用。大自然的生態負離子由於粒徑小、活性高才創造出眾多的長壽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