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柳宗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
圖片來自搜狐網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是一首五言古詩。詩的前八句寫茶樹的生長、茶葉的採摘、成茶的形狀、質量;後八句寫煮茶、飲茶的妙趣等;通過飲茶,詩人體驗到有一種消除憂慮,仿佛回返到純樸清幽境界中的感受,品茶時猶同嘗到甘露一般舒暢,人亦好象蓬萊三山的仙人一樣,逍遙在霞光美景之中。

原文

柳宗元〔唐代〕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

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方麗奇色,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餘馥延幽遐。

滌慮發真照,還源盪昏邪。

猶同甘露飯,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譯文

芳香的茶樹叢掩隱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葉上那滴滴神露凝聚着純潔的光華。

更有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採回了這珍奇的細嫩茶芽。

晨霧緊貼着石澗奔湍的山泉蒸騰而上,採茶之處離山崖之頂也不過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圓有方,色澤絕非一般,茶葉品質如圭如璧,真是美玉無瑕。

我吩咐家人用華貴的茶具去煎這難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瀰漫到遠處的人家。

這純和的茶香讓我的靈魂得以淨化,並以自然的本真盪去內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來那甘露一般的齋飯,一下子薰香了毗耶城和整個天下。

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誰不驚嘆,恐怕更珍貴於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賞析

  柳宗元於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冬貶至永州,至則無處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龍興寺,得以與僧人重巽相識結交。重巽贈以新茶,柳宗元作詩回贈,應當是第二年春以後的事情。觀此詩,柳宗元心情已較平靜,又新茶當采於春天,王國安先生《柳宗元詩箋釋》認為此詩作於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從。

  茶葉的品質好壞,直接與茶樹的種類、採摘的時間、當地的氣候等多種因素相關。茶樹喜好陰涼濕潤,劉禹錫《試茶歌》云:「陽崖陰嶺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認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贈茶葉,正是所謂竹間茶。

  這首詩開頭兩句是說,這茶樹生長在密密的斑竹林中,為清瑩的雨露所滋潤,「湘竹」二字既給茶葉賦予了美麗動人的神話色彩,又照應到詩題「竹間」二字。富有經驗的採茶者都知道,採茶時間最好是每年初春穀雨前後的新芽之時,若在清晨日出前帶露採摘其品質更高。詩中第三四句說重巽親自「晨朝掇芽」,表現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採茶之法。採茶的時間是否適當,對茶葉品質的好壞,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詩中用一個「復」字。這個「復」字,乍讀之下,很難理解和譯出,其實是把奇特的竹間茶樹和正確的採摘時間兩方面聯繫起來。第三四句詩,既說明了茶葉品質美好的另一個原因,又與詩題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應。茶葉又以高山雲霧茶為佳,詩中第五六句詩所說的「蒸煙」和「丹崖」,正是指明了雲霧和高山這兩點,表明了茶葉品質上乘。第七句是說盛裝茶葉的器具其形狀之美,色澤之奇之特,間接襯托出了這茶葉的名貴與稀罕。第八句則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評述茶葉品質的純美無瑕。

  詩歌的第二部分是驚讚茶葉香氣的奇妙。首先是香氣持久悠長。第十句,「餘馥」是說香氣不是一飄而盡,而是久留不散。「延」指香氣漸漸瀰漫開來,「幽遐」則指香氣傳到了很深很遠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穢,詩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圍繞這兩方面來說的。「盪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睏倦,可以提神。「盪邪」,就是除穢。「滌慮」,就是洗去心中的煩躁,去掉昏惑和邪氣,保持心神的安寧和清醒。這樣,喝好茶有益於身心的健康,這是一般人從生理角度來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則從心理角度加以發揮,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來評價好茶的妙用。「滌慮發真照」,是說茶香淨化了人的思想道德,顯露出人的毫無污染的真情本相。「還源盪昏邪」,是說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識中的昏濁邪惡,使人回復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純潔的境界。可見,詩人在此用到了雙關象徵手法,這麼立意構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詩意。正因為這茶香不僅有益於人的生理健康,還能有益於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脫俗,所以才是最為神妙的珍異的上品。也正因為這茶葉具有這樣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連用佛教道教中的兩種神奇的故事來加以比較。佛祖如來的甘露飯,香氣薰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實是說佛法廣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道家仙客所飲流霞仙酒,使人數月不飢,其實是丹藥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貪不痴,修成仙體。它們同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們來與茶葉相比。不過,柳宗元自己更為信佛,而且齋飯、茶葉易得,流霞難求,所以詩中要說香茶「猶同」甘露飯,而「貴」於流霞。

  對這珍貴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讚賞和珍視,但是既為其物,更為其人,因為這是柳宗元在貶謫永州時的第一位友人所贈,且為親手所采,關愛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貴。讚美茶葉,其實更是讚美友人的情誼。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詩回贈,更要從精神人品的高度來立意構思,這既為共勉,也為自勵。人品的高度來立意構思,這既為共勉,也為自勵。

創作背景

  王安國認為,此詩當作於元和二年(807年)春。柳宗元於永貞元年(805年)冬,因參加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獲罪,被貶到湖南永州做司馬的閒官,寄居在龍興寺,因而與和尚巽上人相識。巽上人是龍興寺僧人,里貫不詳,他對佛經的闡釋有過人之處,是「楚之南」首屈一指的高僧,頗受當時學佛的士大夫的尊崇。當時柳宗元與其朝夕相處,交往非常密切。在佛學方面,巽上人對柳宗元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首詩是巽上人送茶葉給柳宗元以後,柳宗元寫給他的答謝詩。

簡析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見贈酬之以詩》是一首五言古詩。詩的前八句寫茶樹的生長、茶葉的採摘、成茶的形狀、質量;後八句寫煮茶、飲茶的妙趣等;通過飲茶,詩人體驗到有一種消除憂慮,仿佛回返到純樸清幽境界中的感受,品茶時猶同嘗到甘露一般舒暢,人亦好象蓬萊三山的仙人一樣,逍遙在霞光美景之中。全詩脈絡清晰,筆觸細膩清新,餘韻無窮。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東柳氏,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