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市北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市北區,隸屬山東省青島市,位於青島市中部偏南,西部瀕臨膠州灣,東部與嶗山區為鄰,北部與李滄區接壤,南部與市南區毗連,東西最大距離1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9公里,海岸線長17.83公里,總面積65.4平方公里。 轄22個街道,137個社區居委會。 截至2019年末,市北區常住人口111.11萬人。

市北區內丘陵為主要地貌類型,地勢起伏不平,東高西低,海泊河是市北區最大河流,屬季節性河流,其餘河流有杭州路河、昌樂路河等小河流。區境溫帶季風氣候區,海岸線長約17.5公里,區境年平均氣溫攝氏12.7℃,平均降水量為662.1毫米。

市北區是青島市工商業的發祥地,區內集聚了啤酒、紡織等現代民族工業,為青島市區人口較為集中的城區,是青島民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革命運動的搖籃,截至2016年,市北區境內存留全國和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3家,3A級旅遊景區5家。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1]

2019年,市北區實現生產總值912.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5%。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1.17億元,同比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741.58億元,同比增長4.6%。 中文名市北區外文名Shibei District行政區劃代碼370203行政區類別市轄區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地理位置青島市區中部面   積65.4 km²下轄地區22個街道政府駐地青島市延吉路80號電話區號0532郵政區碼266011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人口數量111.1萬人(2019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聖保羅教堂、青島啤酒博物館、天幕城、青島動物園火車站大港站車牌代碼魯B、魯U地區生產總值912.75億元(2019年)方言膠遼官話-青島話-嶗山話、四方話、台東話

位置境域

市北區是青島市主城區之一,位於青島市中部偏南,連西部瀕臨膠州灣,東部與嶗山區為鄰,北部與李滄區接壤,南部與市南區毗連,東西最大距離11.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9公里,海岸線長17.83公里,總面積65.4平方公里。

地質

市北區內的岩石類型主要是岩漿岩中的侵入岩類,形成時代為中生代。其中以中生代燕山晚期為主,多為花崗岩,另有小量中性岩脈等產出。侵入岩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90%以上。根據最新的1:50000區域地質調查資料,青島地區燕山晚期花崗岩被劃為嶗山超單元,有11種岩石類型,分屬11個單元。市北區有5個花崗岩類單元和8種脈岩類型。 市北區內地層極不發育,僅零星分布第四系全新統山前組沖洪積層。板塊構造劃分,青島市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中朝地塊,膠遼隆褶帶,膠萊盆地之東南方小隆起之上。市北區則位於小隆起西部膠州灣東側。 市北區內可觀察到的最早地質事件為中生代白堊紀的岩漿活動,該期已進入了華北板塊和楊子板塊結合成一個整體後的板內運動階段。

地形地貌

市北區的現代地貌是在漫長地質發展歷史中經各種內外營力綜合作用而成的,地質演化最劇烈的時期為中生代。燕山晚期,斷裂活動達到地質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岩漿活動劇烈,形成現代構造格局、地貌形態。新構造運動表現為地殼緩慢抬升,處於剝蝕狀態,加之地表水系的影響,形成區內廣布的侵蝕剝蝕丘陵地形。 丘陵是市北區內主要地貌類型,分布面積廣。地勢起伏不平,東高西低。其中海拔100~200米左右的丘陵分布更為普遍,表現為起伏和緩的寬谷緩丘地形。低丘陵區內,由於第四紀殘坡積及坡洪積發育,在海拔30~50米處沖溝等微地貌較為發育(如洪山坡—浮山後一帶)。丘陵上部土質較差,系剝蝕性風化土,中下部是基岩或沖積土。

土壤

市北區內土壤有3種類型,即棕壤性土、褐土性土和鹽化土,以棕壤性土為主。這3類土壤在區內分布不同。棕壤性土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山前緩坡地;褐土性土主要分布于山地的剝蝕殘丘上部;鹽化土則分布於沿海地帶。

氣候

市北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區,空氣濕潤,降水適中,雨熱同季,氣候宜人。受季風和海洋的影響,四季變化十分明顯。夏半年(4—9月),東南季風從海上吹來,受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和影響,使青島地區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氣溫的日較差小、無高溫酷暑,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季風自歐亞大陸吹來,青島處在冷高壓氣團控制之下,氣候乾燥,溫度偏低,充分表現出了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市北區年平均氣溫13.0℃,最冷月出現在1月份,平均為-0.2℃,最熱月出現在8月份,平均為25.3℃。全區平均降水量在664.1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61%,年內分配為8月份最多,12月到次年2月份較少。

河流

海泊河是市北區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浮山西麓的洪山南坡、馬蘭山北坡,自東向西流經錯埠嶺村、東西吳家村、海泊村,穿過海泊河公園,於青島港八號碼頭北側,西環海公路海泊河大橋處入海。流域面積27平方公里,幹流長8.13公里,幹流坡度5‰,河床最寬處達40米,屬季節性河流。

市北區內的明溝和暗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東部。區內的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徑流。區內的地下水可分為4種類型,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碳酸鹽類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大部分地區的地下水是依靠大氣降水補給,海泊河下游地帶以河水補給為主。

海洋水文

根據潮汐學的定義,市北區岸線海域的潮汐類型屬於正規半日潮,即每太陰日(農曆日)內出現兩次高潮、兩次低潮。兩次高潮的高度基本一致,兩次低潮的高度略有差異,存在低潮日不等現象。

市北區岸線海域水溫的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徵。冬季水溫最低,2月的海水錶層水溫介於2.3—3.0℃之間。春季水溫迅速升高,5月的海水錶層水溫在14℃以上。夏季,海水錶層水溫達到26℃以上。秋季水溫迅速降低,11月表層水溫已降至13℃左右。

市北區岸線海域鹽度冬季小於31.80。春季升高,在31.99以上。夏季最低,在31.60左右。秋季鹽度比夏季有所升高,11月達到32.20左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

市北區內的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徑流。由於受地理位置、氣候和下墊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其地表水資源量不但貧乏,而且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布和區域分布不均。隨着本區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大部分大氣降水進入城市雨水管網,最後通過暗渠、明溝進入海泊河。

地下水

市北區內的地下水可分為4種類型,即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碳酸鹽類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大部分地區的地下水是依靠大氣降水補給,海泊河下游地帶以河水補給為主。其排泄形式以潛流垂直蒸發為主,平行排泄量較少。地下水位變化決定降雨周期變化,並受降雨與人工開採雙重因素制約。

植物資源

市北區內有雪松青柏櫻花碧桃紫薇金銀木、龍爪槐等名貴花木達200多種。由於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帶譜和自然更替規律已全部破壞,代之以栽培植被為主要建群種。木本植物種類貧乏,常見種有毛白楊、榆、刺槐、旱柳、棉槐、楸、泡桐、加拿大楊及雜交類型等用材樹種和經濟樹種。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