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儒斯特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儒斯特角

布儒斯特角,又稱起偏振角(Brewster’s angle),是自然光經電介質界面反射後,反射光為線偏振光所應滿足的條件。首先由英國物理學家D.布儒斯特於1815 年發現。

簡介

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又稱為起偏振角,當入射自然光以此角度射入界面時,反射光是線偏振光,並且與折射光線互相垂直。此角度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儒斯特(1781年–1868年)命名的。自然光在電介質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時,一般情況下反射光和折射光都是部分偏振光,只有當入射角為某特定角時反射光才是線偏振光,其振動方向與入射面垂直,此特定角稱為布儒斯特角或起偏角。此規律稱為布儒斯特定律。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時,反射光與折射光互相垂直。布儒斯特角產生的本質是由於光和介質相互作用時在該角度激發了光學上的本徵共振模式,從而使得能夠完全折射。

評價

當自然光在兩種各向同性介電質的分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時,光的偏振狀態會改變。通常情況下,反射光和折射光不再是自然光,而是部分偏振光,而且在反射光中垂直於入射面的光振動要多於平行振動,而折射光則相反。反射光的偏振化程度與入射角有關,當入射角度等於布儒斯特角時,反射光就成為只有垂直於入射面的線偏振光偏振墨鏡使用了布儒斯特角的原理來減少從水面或者路面反射的偏振光。攝影師利用相同的原理來減少水面、玻璃或者其他非金屬反射的太陽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