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萊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萊爾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53年5月6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哈薩克斯坦總統經濟顧問,歐洲寬容與和解理事會主席。

托尼·布萊爾畢業於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1997年5月出任英國政府首相;2001年6月,連任首相;2007年6月27日,正式卸任英國首相一職,任中東問題特使;2008年1月,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2009年2月,創建諮詢公司「托尼·布萊爾協會」;2011年,任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經濟問題顧問;2015年5月,卸任中東和平四方集團(Quartet)中東特使職務;2015年6月,任歐洲寬容與和解理事會主席。2016年11月,托尼·布萊爾正式宣布重返英國政壇。

目錄

人物經歷

家庭背景

施政理念

政治生涯

個人生活

人物作品

人物評價

雜記

著作

人物經歷

托尼·布萊爾,英國政治家,曾先後任工黨黨魁、樞密院成員、財政副發言人、貿工副發言人、能源和就業事務副發言人、英國首相、議員、中東問題特使等職務。

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萊爾出生於蘇格蘭首都愛丁堡。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1958年1月,梅澤爾帶着托尼回到英國。

1961年,進入切里斯特教會學校,同學們稱為「布萊爾二世」,第一學期未的考試後跳入三年級。

1965年,遷往離德漢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區,當過學校模擬選舉中保守黨的候選人。

1966年,進入斐特思公學(Fettes College)學習

1971年,從斐特思公學(Fettes College)畢業。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攻讀法律學位。

1975年6月,離開大學;同年,成為工黨黨員、成為切爾西區工黨黨團秘書。

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

1983年,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並連任至今。

1983年和1987年,工黨兩次在大選中敗於撒切爾夫人之後,布萊爾站在黨內改革派一邊。他與改革派領袖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合作,成為影子內閣的一名成員,將工黨改造成一個更溫和的政黨。

1992年,基諾克因工黨選舉失敗而辭職之後,布萊爾繼續在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內閣中任內政大臣。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

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

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2001年,英國大選,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911事件後,布萊爾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

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

2004年1月27日、1月28日,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布萊爾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是他上任後首次面臨此類政治危機。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優勢獲得通過。

2006年5月,布萊爾的支持度跌至26%,成為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中東問題有關四方(聯合國、歐盟、美國和俄羅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聲明,宣布任命布萊爾為中東問題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經濟論壇宣布,布萊爾成為該組織董事會成員,並主持2008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

2008年1月,布萊爾任瑞士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

2009年2月,布萊爾創建諮詢公司「托尼·布萊爾協會」,主要「提供商業諮詢、政治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諮詢服務。

2011年,哈薩克斯坦政府聘請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擔任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經濟問題顧問。

2015年5月,托尼·布萊爾宣布卸任中東和平四方集團(Quartet)的中東特使一職。

2015年6月,托尼·布萊爾出任歐洲寬容與和解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 on Tolerance and Reconciliation)主席。

2016年7月6日,英國有關介入伊拉克戰爭的調查報告正式公布,認定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及其領導的工黨政府盲目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沒有經過審慎考慮,以片面的情報判斷刻意引導戰爭輿論,無視戰爭可能帶來大量平民傷亡的風險。[3]布萊爾隨即表示,自己對決定發動伊拉克戰爭承擔全部責任,並對此表示「難過、歉意和遺憾」。

2016年11月,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正式宣布重返英國政壇。他將在英國議會中開設一個新的機構,專門研究脫歐問題的相關政策。

2017年5月1日,布萊爾宣布重返政壇,批現首相脫歐方式。

家庭背景

布萊爾有一位哥哥和妹妹分別名叫威廉·布萊爾和莎拉·布萊爾,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師兼御用大律師。布萊爾出生以後的頭19個月都住在愛丁堡,在這段期間父親任職稅務督察,並同時在愛丁堡大學攻讀法律學士學位。後來在1950年代,布萊爾一家曾舉家搬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達利奇(Dulwich)市郊,當時他的父親在鄰近的阿德萊德大學擔任法律講師。

布萊爾一家在1950年代末期返回英國,曾一度寄往在黑茲爾·布萊爾母親位于格拉斯哥附近的家。不久以後,全家又搬到了英格蘭達拉謨,父親更在達拉謨大學擔任講師。布萊爾早年在達拉謨的唱詩班學校讀書,後來轉到位於愛丁堡的著名寄宿獨立學校,有「蘇格蘭伊頓」之稱的費茨書院就讀。在費茨書院,布萊爾認識了來自鄰校愛丁堡學院的范克林,而日後范克林更在布萊爾的政府中出任大法官一職。

在費茨書院畢業後,布萊爾曾花一年在倫敦嘗試推廣搖滾音樂,之後再入讀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主修法學。在學期間,他曾熱忱於彈奏吉他,並成為一隊叫醜陋謠言(Ugly Rumours)的搖滾樂隊歌手,除此之外,他更曾邂逅日後成為導演的瑪麗·哈倫(Mary Harron)。在牛津大學以二級榮譽畢業後,布萊爾以大律師學生的身份成為林肯法律學院的一員,而他後來在大律師艾偉儀(艾偉儀後來曾在布萊爾政府出任大法官)的律師行工作時,還結識了他的未來妻子切麗。據律師界的人士透露,布萊爾當時已經有志要成為英國首相,不過卻還未決定投靠那一個黨派。

布萊爾與切麗在1980年3月29日結婚。布萊爾原本是聖公會教徒,但切麗·布萊爾與他們的孩子都是天主教教徒,後來布萊爾在2007年12月改信天主教。他們兩人共有4名孩子,分別叫茹安(Euan)、尼基(Nicky)、凱思林(Kathryn)和里奧(Leo)。當中,里奧於2000年5月20日出生,是過去150年以來,首位在任英國首相所生的合法孩子,而對上一位,則已經是約翰·羅素勳爵在1849年7月11日所生的法蘭西斯·羅素。

雖然布萊爾曾表示不願子女受傳媒的滋擾,但茹安和尼基的教育事務卻曾成為了一項政治爭議。當時不少左翼份子批評,為何茹安和尼基沒有被派往他們家附近的天主教學校,而是獲派到著名的倫敦私人禮拜堂學校。此外,有輿論更曾批評有西敏公學的職員被指派為茹安作私人補習。

施政理念

布萊爾執政後,提出了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新理念,致力於公共服務改革,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公正。

在政治方面,他推動權力下放,理順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選舉成立了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推動北愛爾蘭衝突各方達成和平協議,成立北愛地方議會,組建北愛自治政府等。

在經濟方面,布萊爾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使英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處於較低水平。

在國際舞台上,布萊爾帶領英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展開全方位外交。他主張英國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並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積極鞏固與美國的特殊關係;重視改善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

國會關係

布萊爾任內曾對下議院的議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後的第一項改動就是將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長15分鐘的首相答問環節進行合併,變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舉行,但時間則延長至30分鐘。

布萊爾表示這樣是為了讓答問環節更具效率,但批評者卻反駁他這樣做只為方便準備問題答案。除首相答問環節外,布萊爾又會在每月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讓記者就不同問題作發問,而氣氛也要比國會辯論融洽。

媒體關係

布萊爾應付媒體的技巧遠高於他在國會辯論的能力。他在電視鏡頭面前,總顯露出政治領袖應有的魅力、往往給予觀眾現代、不拘謹和善於表達之感覺。或許世人對布萊爾留下最深刻的電視講話,就是他在1997年8月對查爾斯王妃黛安娜之死所發表的演說,當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黛安娜,及後即廣為人們所競相採用。

與布朗關係

早在約翰·史密斯於1994年去世後,布萊爾與戈登·布朗兩人曾同被視為新黨魁的熱門人選,而他們兩人亦曾許下諾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於布朗認為自己資歷較高,布萊爾理應會讓路給他,但後來兩人卻發現布萊爾更取得公眾的支持。

1994年5月30日,布朗向布萊爾答應不競逐黨魁之職,而據知布萊爾則答應擔任黨魁一定時間後就會退位(一說8年),以作回報,但是布萊爾卻在公開場合,多次否認二人中間有任何交易。有關的傳聞後來更在2003年9月被英國第四台拍成電視劇。

與工黨關係

布萊爾在任後期遲遲未交代下台的確實時間,使他受到了英國傳媒和國會議員的批評。據報,有內閣閣揆相信布萊爾遲遲不交代下台時間,是因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選。在2006年暑假,布萊爾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國後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對他的下台時間作揣測,結果激起不少工黨忠實支持者的不滿。

外交關係

在美國總統克林頓任內,布萊爾已經與他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此後喬治·W·布什雖然接任美國總統,但布萊爾仍與他建立起強而有力的政治同盟,並積極在外交政策上連成一線。不過,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說過布萊爾猶如布什的外交部長。此外又有人直指布萊爾是"布什的捲毛狗",反映出布萊爾在外交政策上令人有盲目附和美國的感覺。就連美國國務院官員肯德爾·邁爾斯(Kendall Myers)也指出布什對待英國首相的態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認為兩人的聯盟是單向的,布什沒有回報布萊爾,兩者之間也不是互惠互利。

政治生涯

布萊爾在1975年加入工黨,1982年代表工黨在一個傳統的保守黨選區比肯斯菲爾德(Beaconsfield)參選國會議員失敗。在1980年代早期,布萊爾在工黨內被認為是「軟左派」(soft left)。

1983年他當選為塞奇菲爾德(Sedgefield)選區國會議員,並連任至今。同年7月6日,布萊爾第一次在英國下議院發表他的處女發言。當中他提到:"我是一位社會主義者,我這思想不是從教科書而來,也不是從傳統而來。我只不過相信,它的最大好處就是,社會主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理性和道德的存在。它代表合作而非對抗;代表友誼而非恐懼。它代表了平等。"

工黨的黨憲一直說明工黨是一個信奉民主社會主義,而非信奉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但後來布萊爾在修改黨憲第四款一事的議提上,則宣稱工黨是一個社會主義政黨。

1983年和1987年工黨兩次在大選中敗於撒切爾夫人之後,布萊爾站在黨內改革派一邊。他與改革派領袖尼爾·基諾克(Neil Kinnock)合作,成為影子內閣的一名成員,將工黨改造成一個更溫和的政黨。當基諾克因1992年工黨選舉失敗而辭職之後,布萊爾繼續在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內閣中任內政大臣。

反對黨生涯

當選下院議員後,布萊爾很快受到了重用,在1984年獲任為在財政部事務方面的助理髮言人,並得以調到議事堂的前座就座。期間,他曾經在1985年10月要求就英倫銀行出手挽救莊信萬豐銀行倒閉一事召開調查外,後來又揭發保守黨內有人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撰寫報告,抨擊英國經濟政策,使政府大感尷尬。此外,布萊爾又站到黨內金諾克一派,支持對工党進行改革。在1987年大選後,布萊爾獲工党進一步重用,到影子貿易及工業隊伍中,擔當對倫敦市事務的發言人。同時,他又為加入影子內閣參與競選,後來雖然落選,但他始終成功取得了77票支持。

在1987年10月,英國發生股災。事後,布萊爾批評有倫敦商人「軟弱無能」,部份人「道德備受質疑」,另外他又抨擊倫敦股票交易所未有為小股民提供合理的服務,這些言論使他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在1988年,布萊爾終於成功進入到影子內閣,出任影子能源大臣,到翌年又改任影子就業大臣。在影子就業大臣任內,布萊爾依從了黨內的意願,在勞工法的事務上支持從歐洲引入「社會憲章」,並放棄提倡僱主所聘僱員必須加入工會的理念。布萊爾在1989年12月宣布這個改變的時候,引起了黨內不少左翼人士的不滿,但也同時間得到黨內不少人,如時任黨內通訊總監曼德信(Peter Mandelson)的青睞。在1990年,布萊爾在工黨大會中首次發表大型演說。

在1992年大選期間,布萊爾曾着手革新工黨的形象,另外又提出實行極具爭議性的最低工資政策。然而,工黨卻在那次大選中落敗,黨魁金諾克更宣布辭職,由約翰·史密斯接任,而布萊爾則獲任影子內務大臣。在當時,工黨被普遍認為在關注社區罪惡不足,而布萊爾在任內則設法為工黨洗脫這種評價。他曾經建議提升監獄的收容量,又指出1960年代提倡的「自由風氣」使國民缺乏社區責任心。另一方面,布萊爾亦曾支持將同性進行性行為的合法年齡降至16歲,以及主張完全廢除死刑。

1994年,工黨黨魁約翰·史密斯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由副黨魁瑪格麗特·貝克特接任。未幾,工黨舉行了黨魁選舉,最終布萊爾擊倒另外兩名候選人瑪格麗特·貝克特和彭仕國,正式出任英國工黨黨魁。上任後,布萊爾按慣例獲聘任為樞密院顧問官,並准許使用「閣下」的稱謂。

擔任黨魁

1994年史密斯心臟病發去世,布萊爾與影子內閣的另一名成員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項政治交易,由布萊爾擔任工黨領袖,而布朗則將擔任未來工黨政府的財政大臣。布萊爾與布朗一起改造工黨,修改其黨章,去除了有關國有化的政策,而更強調自己善於財政議題(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無法解決經濟問題),並將自己稱作「新工黨」。

首相生涯

工黨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黨政府關於歐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敗醜聞的影響,「新工黨」在1997年的英國大選中獲得了一邊倒的巨大勝利。布萊爾在1997年大選完結時,他取得了歷史上英國首相最高的支持率。

布萊爾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國首相,後來他兼領的職務還包括有第一財政大臣、公務員事務部部長、英國工黨黨魁、以及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作為英國內閣的閣臣,他也是樞密院顧問官。布萊爾卸任後,首相與黨魁之職由其財相布朗接任,而布萊爾則隨即獲中東問題有關四方委任為中東問題特使。

1998年12月26日布萊爾成為第一位在愛爾蘭議會發表演說的英國首相

在2001年英國大選中,布萊爾成為第一位贏得第二任的工黨首相。

在911事件後,布萊爾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戰爭之前他參與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幫助鞏固了國際反恐聯盟。

布萊爾是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有關進攻伊拉克計劃的堅定支持者,雖然這項計劃具有很高的爭議性。布萊爾很快成為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常與持堅定反戰立場的法國總統希拉克發生摩擦。布萊爾被認為比布什更善於演說,他在戰爭爆發前發表了多篇演說,強調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必要性。

雖然薩達姆被指控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美英發動戰爭的最主要理由,布萊爾也強調薩達姆踐踏人權的記錄,以此來為戰爭辯護。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中,英國軍隊也參與其中。戰後至今也沒有在伊拉克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在英國國內造成了針對首相的很多爭議,其中很多是來自工黨黨內的。

2003年8月1日布萊爾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工黨首相。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兩天,由於工黨內部的反對,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沒有辦法通過二讀--這是他上任後首次面臨此類政治危機。最終,關於調漲大學學費的法案以5票優勢獲得通過。

在2006年5月, 《每日電訊報》曾報導布萊爾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當年威爾遜將英鎊貶值後,以及卡拉漢在"不滿足的冬天"期間所得的支持率還要低,這表示布萊爾成為了戰後最不受歡迎的工黨英國首相。

布萊爾政府奉行的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外交政策及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不僅造成工黨政府聲望和執政能力下降,也使工黨內部要求布萊爾早日下台的呼聲日趨高漲。因此,布萊爾2007年5月10日宣布辭去工黨領袖職務。

布萊爾於2007年6月27日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遞交辭呈,從而結束自己長達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離任。

重返政壇

2016年11月,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正式宣布重返英國政壇。他將在英國議會中開設一個新的機構,專門研究脫歐問題的相關政策。布萊爾先後曾擔任工黨黨魁、樞密院成員、議員、中東問題特使等職務,於1997年至2007年曾連續3次連任英國首相。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1]

1980年,托尼·布萊爾與切麗·布斯結婚,切麗·布斯是一名律師、公眾和就業法律專家,英國王室法律顧問。

1985年,托尼·布萊爾與切麗·布斯的長子尤安·布萊爾(Euan Blair)出生。

1987年,托尼·布萊爾與切麗·布斯的二子尼基·布萊爾(Nicky Blair)出生。

1989年,托尼·布萊爾與切麗·布斯的大女兒凱瑟琳·布萊爾(Kathryn Blair)出生。

2000年5月20日,托尼·布萊爾與切麗·布斯的三子利奧·布萊爾(Leo Blair)出生。

個人財富

2015年6月13日(英國時間),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詳細分析顯示,托尼·布萊爾的身家現在約為6000萬英鎊(約合5.8億元人民幣),是他早前所宣稱的3倍。

托尼·布萊爾與妻子切麗及三個孩子尤安、尼基和凱瑟琳現在掌控着一個房地產王國,擁有英格蘭境內近10處房產,價值超過2500萬英鎊(1英鎊約合9.66元人民幣)。

布萊爾夫婦共同擁有海德公園附近一套價值750萬英鎊、被列為英國二級文物的連排別墅及其後價值170萬英鎊的馬廄樓,以及一個價值800萬英鎊、被列 布萊爾的妻子切麗和31歲的大兒子尤安還擁有西倫敦瑪麗勒本的一套價值440萬英鎊的連排別墅。

布萊爾夫人和大兒子還擁有斯托克波特和曼徹斯特的24套出租公寓,公寓是以奧爾德伯里住宅有限公司的名義購買的。

布萊爾的二兒子尼基是一名足球經紀人,他擁有西倫敦瑪麗勒本的一套價值180萬英鎊的四層連排別墅,而小女兒凱瑟琳的名字則出現在一幢價值120萬英鎊的馬廄樓房契上。

宗教信仰

托尼·布萊爾夫妻與四個孩子都是天主教徒,他在公開場合甚少談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認為是一位盎格魯-天主教徒(即英國聖公會高教派的成員)。高教派是一個容納羅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別,而布萊爾的妻子切麗·布斯·布萊爾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托尼·布萊爾平時在倫敦一般會與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參與彌撒,但是當地的樞機主教休姆卻批評他不是天主教徒,卻在彌撒中領聖餐。

感情緋聞

2013年6月12日,默多克法院申請與鄧文迪離婚後,美國紐約出現布萊爾與鄧文迪的緋聞。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透過發言人否認其與新聞集團傳媒大亨默多克之妻鄧文迪的緋聞,並且表示布萊爾不會再公開回應任何有關默多克離婚相關的問題。

人物作品

托尼·布萊爾著有自傳《旅程:布萊爾回憶錄》、《新英國,我眼中的年輕國家》、《布萊爾演說集》等書。

人物評價

對布萊爾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他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的關係,以及他對中東,包括伊拉克戰爭、2006年以黎衝突和以巴衝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評以"政治化妝"的手法扭曲新聞,誤導國民,布萊爾也是歷史上首位遭警察問話的在任英國首相。

喬治·沃克·布什:美國在最近幾個星期內對托尼·布萊有了更深的了解,美國方面了解了他是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有遠見的人。美國方面為有他這樣一個朋友而感到驕傲。

路透社:布萊爾執政十年政績顯著。他執政時期,英國經濟增長、失業率下降,教育和醫療經費增加。

戴維·卡梅倫:布萊爾是一位好黨首,但不是一位好首相。

若澤·曼努埃爾·杜朗·巴羅佐:布萊爾帶領英國融入歐盟,並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他支持建設一個開放、革新和強大的歐洲。他說,布萊爾給歐洲帶來了活力和很多新思維,並在歐盟擴大、歐盟共同能源政策、抑制全球氣候變化、消除非洲的貧困等領域留下了可觀的遺產。

雜記

在2006年上映的電影《女王》中,托尼·布萊爾一角由邁克爾·辛飾演。

在2005年,托尼·布萊爾曾在動畫《辛普森一家》的其中一集內演出。

著作

2003年:Iraq'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Diane Publishing, ISBN 0-7567-3102-X

2002年:The Courage of Our Convictions費邊社, ISBN 0-7163-0603-4

2000年:Superpower: Not Superstate? (Federal Trust European Essays)Federal Trust for Education & Research, ISBN 1-903403-25-1

1998年:The Third Way: 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費邊社, ISBN 0-7163-0588-7

1998年:Leading the Way: New Vision for Local Government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SBN 1-8603 0-075-8

1997年:New Britain: My Vision of a Young CountryBasic Books, ISBN 0-8133-3338-5

1995年:Let Us Face the Future費邊社, ISBN 0-7163-0571-2

1994年:What Price Safe Society?費邊社, ISBN 0-7163-0562-3

1994年:Socialism費邊社, ISBN 0-7163-0565-8

參考資料

  1. 布萊爾,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