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埋葬(徐志摩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希望的埋葬》寫於1923年1月24日,先後發表於1923年1月28日《努力周報》第39期及1923年6月1日《時事新報學燈》。曾收入初版本《志摩的詩》。
基本信息
中文名:希望的埋葬
作 者:徐志摩
發表時間:1923年1月28日
體 裁:詩歌
寫作時間:1923年1月24日
作品原文
希望,只如今
如今只剩些遺骸;
可憐,我的心
卻教我如何埋掩?
希望,我撫摩着
你慘變的創傷,
在這冷默的冬夜
誰與我商量埋葬?
埋你在秋林之中,
幽澗之邊,你願否,
朝餐泉樂的琤琮,
暮偎着松茵香柔?
我收拾一筐的紅葉,
露凋秋傷的楓葉,
鋪蓋在你新墳之上——,
長眠着美麗的希望!
我唱一支慘澹的歌,
與秋林的秋聲相和;
滴滴涼露似的清淚,
灑遍了清冷的新墓!
我手抱你冷殘的衣裳,
淒懷你生前的經過——
一個遭不幸的愛母
回想一場撫養的辛苦。
我又捨不得將你埋葬,
希望,我的生命與光明!
像那個情瘋了的公主,
緊摟住她愛人的冷屍!
夢境似的惝恍,
畢竟是誰存與誰亡?
是誰在悲唱,希望!
你,我,是誰替誰埋葬?
「美是人間不死的光芒」,
不論是生命,或是希望;
便冷骸也發生命的神光,
何必問秋林紅葉去埋葬?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1]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着的。[2]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3]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着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着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4]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