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帕西法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帕西法爾》(Parsifal),三幕歌劇[1],由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瓦格納編劇並譜曲,1882年7月26日在拜羅伊特首次公演,1903年12月24日聖誕夜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初次演出。 1905年,在阿姆斯特丹也有成功的演出。

欣賞過瓦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的人對《帕西法爾》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因為在《羅恩格林》「第三幕」里,當騎士羅恩格林說出自己的身世時,表明他是保護聖杯的騎士之一,這聖杯就是基督被釘上十字架時,裝過他的血的杯子,它被保存在格拉爾的教堂中,而在這個段落中曾提及帕西法爾的名字。原來在《羅恩格林》中寫成較為古式的「佩奇瓦爾」,在此劇中的劇名為日耳曼式的《帕西法爾》。

創作背景

此劇中的人物全不是現實的,主角孔德麗和帕西法爾是寓言式的,劇情也是傳說式的,由於寓言要素極為強烈,戲劇的展開缺乏明了性。另外,在許多段落處採取回想方式,因而造成退縮式的氣氛。同時劇中所傳達的思想與道德觀念,對現代人而言較難了解,因此現今評論家對此劇的意見有分歧,褒貶不一。

不過,此劇中嚴肅、莊嚴的音樂,在瓦格納其他的樂劇作品中卻不曾出現過,儘管也曾經有人批評說:「在這部樂劇中可以窺見70歲老人的疲憊音樂。」但此劇中半音階與全音階手法的巧妙混用、編制較大的管弦樂、自由流利的運轉、低音部細膩又自然的作曲法,以及合唱與管弦樂所醞釀出的美妙旋律與對位法的美感等,都是在別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劇情介紹

前奏曲

木管樂器加上弱音器,弦樂器平靜哀婉地奏出富有表情的「聖餐」的主題,緩慢而柔美,接着鋼管奏出莊嚴有力的「信仰」的主題,之後變化的力度、速度更為激烈又轉成柔和的「聖餐」主題,繼而蛻化成「聖矛」的主題及「安福塔斯」的主題,最後結合為複雜對位法進行,這些都融進了「聖餐」的主題柔和上升,顯示出瓦格納的意境:「愛,信仰,希望」!

第一幕

第一景:蒙薩爾瓦特鎮的森林中

高山之上,聖杯騎士保護着兩件耶穌基督遺留下的聖物:一件是在十字架上釘在他肋下的聖矛,另一件是他最後晚餐所用的以及後來在十字架下,盛過他聖血的聖杯。年邁健壯的老騎士古內曼茲與兩名侍衛在大樹下打盹,清爽的早晨來臨,古內曼茲醒過來。城堡方向傳來銅管的起床號(其實是聖餐的動機),他就:「嘿、嘿」地叫醒兩名侍衛。然後三個人隨着遠方傳來的「信仰的動機」,一起做晨禱。接着有兩名騎士登場。古內曼茲以為國王安福塔斯的傷處因貼用藥草已開始痊癒,但騎士告訴他,藥草完全沒有發生療效。在古內曼茲和騎士們交談時,侍衛突然大叫有勇敢的女騎士來了。騎士答說:「她就是孔德麗」。她能騎馬在空中馳騁,這時她從阿拉伯為國王取來鎮痛劑。她把裝着「巴爽」藥水的水晶瓶交給古內曼茲,並表示說:「此藥如果無效,那麼阿拉伯再也沒有能治癒國王傷口的妙藥了。」

這時國王安福塔斯臥在床上被人抬出來,音樂出現「安福塔斯王」的主題。這一主題象徵安福塔斯的苦惱與慘痛,休息片刻後,國王喃喃自語說:「在這聖湖沐浴固然可以稍許減輕一點痛苦,但要真正治癒我的傷口,正如神所宣告的,必須等待「因同情而獲得智慧的純潔愚者」的出現[2]。」

國王由於從苦惱的夜晚獲得解放,遂讚美森林清晨的美景,音樂也跟着變成牧歌般的「森林的動機」。古內曼茲將「巴爽」藥水呈給國王,並說明是孔德麗從阿拉伯取來的。當孔德麗出現時,國王立刻向她致謝,但她卻說不必客氣。為了沐浴,國王一行人往湖邊走去。

視頻

帕西法爾 相關視頻

海廷克指揮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中文字幕)第三幕
海廷克指揮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中文字幕)第二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