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帶下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帶下病
帶下病
原圖鏈接

別   稱: 帶下,下白物,漏下赤

就診科室 :婦科

常見病因 :濕邪

常見症狀 :月經量少、閉經等

帶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濕邪為主,主要病機是任帶兩脈損傷,失約或失養。治療上重在調理任帶二脈。由於帶下病以濕邪為患,故其病纏綿,反覆發作,不易速愈,且常並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僅次於月經病的常見病。 [1]


病因病機

帶下過多的主要病因是濕邪,濕邪有內生與外感之別。外濕指外感之濕邪逢經期、產後乘虛內侵胞宮,以致任脈損傷,帶脈失約,引起帶下病。內濕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譬如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停;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傷及任帶等。總之,「夫帶下俱是濕症」《傅青主女科》,脾腎功能失常是發病的內在條件,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過多的基本病機。臨床常見分型有脾虛濕困、腎陽虛、陰虛挾濕、濕熱下注、濕毒蘊結五種。

帶下過少的主要病因是肝腎虧損血枯瘀阻,主要病機是任帶失養。臨床常見分型有肝腎虧損、血枯瘀阻兩種。 [2]


臨床表現

1.病史:患者多有經期產後不潔手術後感染手術切除雙側卵巢盆腔放療腫瘤化療產後大出血等病史。

2.症狀:帶下過多者表現為帶下量較平時明顯增多味異常,或伴有外陰、陰道瘙癢、灼熱、疼痛等局部症狀。帶下過少者表現為帶下量較平時明顯減少,陰道乾澀、癢痛或萎縮,部分患者伴有性慾低下、性交疼痛,月經量少或月經延後,甚至閉經、不孕等。 [3]


鑑別診斷

帶下病定義
原圖鏈接

帶下過多者應注意與經間期出血漏下陰瘡症瘕等疾病區別。帶下過少者應注意與肝腎、任帶等臟腑先天功能不全相區別。

1.經間期出血:是指在兩次月經中間出現少量規律性陰道出血,出現部位來源於胞宮。

2.漏下:是指經血非時而下,淋漓不盡,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等異常。而赤帶出自陰道,無周期性、規律性,部分患者月經正常。

3.陰瘡:指陰戶生瘡、紅腫熱痛、膿水淋漓。

4.症瘕:胞宮內症瘕部分表現為膿性白帶或黃帶或赤白帶,多伴臭味。而赤帶、黃帶或赤白帶等帶下病多出自陰道。 [4]


辨證施治

帶下病治療
原圖鏈接

帶下病辨證主要根據帶下的伴隨症狀舌脈寒熱虛實。如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清稀,質稀薄,無臭味,綿綿不斷者,多屬脾虛濕困;帶下量多,色質清稀如水,無臭味,有冷感者屬腎陽虛;帶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為陰虛挾濕;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綠,質膿性黏稠,有臭氣,或如泡沫狀,或豆渣狀,為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渾濁如米泔,或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質稠,惡臭難聞,屬濕毒熱結重證。帶下量少伴有陰道乾澀或性交痛等症狀者,多少肝腎虧損。臨證時尚需結合全身症狀及病史等全面分析,綜合辨證。

帶下病的重在調理肝脾腎任帶的功能,治療原則以健脾昇陽除濕滋陰為主,佐以清熱除濕清熱解毒散寒除濕活血化瘀等法,治療上應注重「夫帶下俱是濕症、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思想,充分體現「治帶必先祛濕,祛濕必先理脾,佐以溫腎固澀」之法。

內治法

  

脾虛濕困型

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溫或跗腫,納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治則:健脾益氣,昇陽除濕。主方:完帶湯(《傅青主女科》)。方藥:白朮、山藥、人參、白芍、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車前子。對於脾虛濕郁化熱,帶下色黃黏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濕,清熱止帶,方選易黃湯(《傅青主女科》):山藥、芡實、車前子、白果、黃柏。

腎陽虛型

帶下病治療
原圖鏈接

證候:帶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漓不斷,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頻數,夜間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潤,苔薄白,脈沉細而遲。治則:溫腎助陽,澀精止帶。主方:內補丸(《女科切要》)。方藥:鹿茸、菟絲子、潼蒺藜、黃芪、白蒺藜、紫菀、肉桂、桑螵蛸、肉蓯蓉、制附子。

對於精關不固,精液下滑,帶下如崩,謂之白崩,宜補脾腎,固奇經,佐以澀精止帶之品,方選固精丸(《濟陰綱目》):牡蠣、桑螵蛸、龍骨、白石脂、白茯苓、五味子、菟絲子、韭子。

陰虛挾濕型

帶下病治療
原圖鏈接

證候:帶下量不甚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陰部灼熱或瘙癢,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顴赤唇紅,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治則:滋陰益腎,清熱利濕。方藥:知柏地黃丸加味。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知母、黃柏、芡實、金櫻子。

濕熱下注型

證候:帶下量多,色黃,膿性或黏稠有臭氣,或伴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干,納食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則:清熱利濕止帶。主方:止帶方(《世補齋不謝方》)。方藥:豬苓、茯苓、車前子、澤瀉、茵陳、赤芍、丹皮、黃柏、梔子、牛膝。或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車前子、木通、澤瀉、生地、當歸、甘草。對於濕濁偏甚者,證見帶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狀或凝乳狀,陰部瘙癢,脘悶納差,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宜清熱利濕,疏風化濁,方用萆蘚滲濕湯(《瘍科心得集》加減:萆蘚、薏苡仁、黃柏、赤茯苓、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濕毒蘊結型

證候:帶下量多,黃綠如膿,或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狀如米泔,臭穢難聞,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則:清熱解毒除濕。主方: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加減。方藥:蒲公英、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血枯瘀阻型

證候:帶下量少或無,陰道乾澀或干癢,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神疲乏力,或經行腹痛,經色暗黑,夾有血塊,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則:補血益精,活血化瘀。主方:滋血湯(《證治準繩》)。方藥:人參、山藥、黃芪、茯苓、川芎、當歸、白芍、熟地。

肝腎虧損型

證候:帶下量少或無,陰道乾澀灼痛,或伴陰癢,性交疼痛,腰膝酸軟,烘熱汗出,胸悶易煩,小便黃,大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或沉細。治則:滋補肝腎,養血益精。主方:歸腎丸(《景岳全書》)。方藥:熟地、山藥、山茱萸、菟絲子、茯苓、當歸、枸杞、杜仲。

外治法

帶下病之外治法以祛邪解毒殺蟲為主。方法包括中藥外洗、中藥熏洗、中藥納藥等。

1.中藥外洗:蛇床子、百部、土槿皮、川椒、枯礬各20g,濃煎後熏洗患處。適用於陰道瘙癢帶多者。

2.中藥熏洗:蛇床子散(蛇床子、川椒、明礬、苦參、百部各20g)患處熏洗5分鐘左右後再坐浴。適用於帶下過多瘙癢厲害者。對於陰部潰爛者得去川椒。

3.中藥納藥:地榆、百部、川連、桔梗各15g,煎成濃汁,用紗布裹棉花浸透藥汁塞入陰道內。適用於濕熱下注型帶下過多。 [5]

學術論文

  • 浦永芬,楊在綱. 帶下病從淤論治初探. 《 CNKI 》 , 1994
  • 鄧高丕,周英,繆江霞. 帶下病古訓. 《 中醫文獻雜誌 》 , 2000
  • 劉茂林,趙雲芳. 狼牙湯治療婦人帶下病54例. 《 中華中醫藥雜誌 》 , 1990
  • 毛麗. 帶下病常見辨證分型及治療方法. 《 CNKI 》 , 2010
  • 郭超峰,施學麗. 古代主要婦科醫籍中帶下病相關方藥的數據挖掘分析. 《 CNKI;WanFang 》 , 2012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