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常墳鎮隸屬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位於懷遠縣縣城西南部,東與馬城鎮隔淮河相望,南與淮南市潘集區高皇鎮接壤,西部與唐集鎮相鄰,北與找郢鄉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距縣城24千米,距市區40千米。 總面積133.8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常墳鎮戶籍人口109957人。
春秋,屬楚地。1992年3月,撤區設鎮,由原永西鄉、常墳鄉組成。2004年4月,原孔崗鄉、鄒廟鄉併入常墳鎮。截至2020年6月,常墳鎮轄2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常墳村。
2019年,常墳鎮有工業企業75個,其中規模以上12個,常墳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7個。[1]
歷史沿革
春秋,屬楚地。
1949年,懷遠縣設常墳區。
1958年9月,設立紅旗(常墳)公社。
1980年1月,設區劃鄉,轄永西、常墳、孔崗、姚山、廖巷、找郢、雙廟、柳溝8個鄉。
1984年2月,改常墳區。
1992年3月,撤區設鎮,由原永西鄉、常墳鄉組成。
2004年4月,原孔崗鄉、鄒廟鄉併入常墳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常墳鎮轄新橋、水巷、牛王、永西、南湖、王咀、永平崗、孫大巷、周易、鎮南、常墳、集西、鎮北、常橋、聯淮、新東、新集、張溝、拐集、大郢、孔崗、王巷、五路、徐梅、建華、鄒廟、宋莊、楊圩、彭廟29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常墳鎮轄2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常墳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常墳鎮位於懷遠縣縣城西南部,東與馬城鎮隔淮河相望,南與淮南市潘集區高皇鎮接壤,西部與唐集鎮相鄰,北與找郢鄉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距縣城24千米,距市區40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7.2千米, 總面積133.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常墳鎮地處淮北平原,地勢平坦,西北略高於東南,地面海拔18.5~22.3米。最高點淮北大堤,海拔26.5米;最低點水牛汪,海拔16.5米。
氣候
常墳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3.5℃,1月平均氣溫-2℃,極端最低氣溫-18.5℃(1963年12月5日);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最高氣溫42.2℃(1960年6月6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9.8℃。生長期年平均225天,無霜期年平均198天,最長248天,最短1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40小時,年總輻射120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89天(2月28日~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550毫米(1991年),極端年最小雨量455毫米(2001年)。
水文
常墳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水系。淮河自南湖村南入境,由南而北,至荊芡鄉,河道長22.2千米。黑河流經境內西南部,河道長4.6千米。尹家溝流經境內東南部,河道長6.4千米。
自然災害
常墳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霜凍、雷擊、大風、大雪等。澇災平均五年兩遇。最嚴重的一次澇災發生在2003年7月9日,淮河水位23.2米,漫堤行洪,淹沒荊山湖、王嘴、永平崗、孫大巷、周易、鎮南、常墳、集西、鎮北8個村,受災面積達7.5畝。旱災平均五年發生一次,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2001年10月,造成3.6萬畝水稻受災,減產1080萬千克。
自然資源
常墳鎮境內礦藏為淮河河沙,限制開採。地下水資源豐富,可利用儲量5.6億立方米。
2011年,常墳鎮有農業耕地面積12.3萬畝,其中旱地5.6萬畝,水田6.7萬畝。
人口
2011年末,常墳鎮轄區總人口10.3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2萬人,城鎮化率35%。另有流動人口3457人。總人口中,男性54390人,占52.53%;女性49136人,占47.47%;14歲以下19199人,占18.55%;15~64歲72845人,占70.36%;65歲以上11482人,占11.09%。2011年,常墳鎮人口出生率12.6‰,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6.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65人。
2017年末,常墳鎮常住人口93480人。
截至2019年末,常墳鎮戶籍人口109957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常墳鎮財政總收入3675萬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41萬元,比上年增長3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19萬元,增值稅668萬元,企業所得稅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55元,比上年增長52%。
2019年,常墳鎮有工業企業75個,其中規模以上12個,常墳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7個。
第一產業
2011年,常墳鎮農業總產值3億元,農業增加值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42%。
常墳鎮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8萬噸,其中小麥3.8萬噸,水稻4.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4萬畝產量2.8萬噸,主要品種為西紅柿、芹菜、黃瓜等。
常墳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9萬頭,年末存欄2.1萬頭;羊飼養量3.2萬隻,年末存欄1.63萬隻;家禽飼養量255.8萬羽。
第二產業
常墳鎮形成以飼料加工、油脂生產、建築材料生產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8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51%。
2011年,常墳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29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57%。
第三產業
2011年末,常墳鎮有商業網點363個,職工1352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城鄉集貿市場7個,年成交額8億元。
2011年末,常墳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7.3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各項貸款餘額4.9億元,比上年增長32.3%。
2011年,常墳鎮郵政業務收入1100萬元,其中純收入48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1000萬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常墳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680人,專任教師29人;小學34所,在校生6700人,專任教師39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1450人,專任教師117人,初中適齡人口人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常墳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520萬元,比上年增30.7%。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5.2%,比上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常墳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460人。
文化事業
1985年,建立常墳鎮廣播站。2002年6月建成常墳鎮有線電視台,後改稱常墳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0.8萬戶,入戶率24%。
2011年末,常墳鎮有鎮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29個,文化專業戶45個;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10萬多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8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常墳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4個,其中門診部(所)34個;病床21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1張,固定資產總值1.06億元。專業衛生人員336人,其中執業醫師45人,執業助理醫師27人,註冊護士8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3萬人次。
2011年,常墳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4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4%。
體育事業
2011年末,常墳鎮有體育場地37處,農民體育場4個。5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6%。
社會保障
2011年,常墳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8戶,人數154人,支出280480元,比上年增長14%;城市醫療救助12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89人次,共支出3.5萬元,比上年增長1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83戶,人數2666人,支出307萬元,比上年增長36%,月人均96元,比上年增長3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8萬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五保老人503人,有敬老院2所,床位2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6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5.3萬人,參保率94.9%。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常墳鎮有郵政網點1個,代辦所1個;征訂報紙、期刊4.5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9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8%;移動電話用戶4.6萬戶,寬帶接入用戶0.4萬戶。鋪設光纜50千米。[5]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常墳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深水井1眼及成套淨化設備,年供水3萬噸。兩側鋪設排水管道5000米。
供電
2011年末,常墳鎮鎮區有110千伏供電站1座。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常墳鎮鎮區綠化面積1.4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常墳鎮因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祖墳位於此地,稱常家墳,鎮由此得名。
民間藝術
常墳鎮是花鼓燈藝術發源地之一。1986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中,常墳鎮選送的節目《花鼓燈鑼鼓》獲得器樂比賽大獎,1987年6月,常墳鎮選送的節目《燈場樂》在《六一》專場演出,獲優秀演出獎。1990年9月,常墳鎮選送的節目《傳燈》在安徽省第一屆花鼓燈會上獲優秀演出獎,《鼓鄉新苗》《鼓鄉娃娃盼奧運》分別獲省第四屆、第五屆花鼓燈燈會一等獎。
著名人物
蔣濟
蔣濟(188-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懷遠縣常墳鎮孔崗)人,魏國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官至太尉,為魏國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 蔣濟在漢末出任九江郡吏、揚州別駕。後被曹操聘為丹楊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主薄,西曹屬,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魏文帝繼位之後出任右中郎將。魏明帝繼位之後出任中護軍,封侯關內。曹芳繼位之後,蔣濟出任領軍將軍,封昌陵亭侯,又任太尉。隨司馬懿誅殺曹爽之後,晉封都鄉侯。蔣濟死後諡號景侯。
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元末明初,有一位叱咤風雲的歷史名人,他就是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為"開國元老,異姓真王"的明朝功臣--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漢族,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人。宋朝由南陽南渡遷來懷遠,到他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明開國功臣永昌侯大將軍藍玉之姊)生有三子三女。長女常氏嫁太子標,生長子(早夭)。常遇春從弟榮,積功為指揮同知,戰死臚朐河。遇春二子,茂、升。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升,後封開國公,數出練軍,加太子太保。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封其後裔常玄振為懷遠侯。傳至曾孫延齡,有賢行。現今常墳鎮常氏多為常遇春一族,是當地望族。亦為懷遠縣望族。1999年,懷遠縣人民為紀念常遇春,在常墳鎮修建了常遇春紀念館,及常遇春三代祖墓,縣政府也把常氏三王墓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稱號
常墳鎮是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安徽省重點建設中心鎮、優秀旅遊鄉鎮。
2020年6月,常墳鎮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