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綠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常綠榆(學名:Ulmus lanceaefolia Roxb.),是雙子葉植物綱、蕁麻目、榆科、榆屬植物,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40-80厘米;樹皮淡黃灰色或栗褐色;當年生枝密被短柔毛,去年生枝多少被毛,有散生皮孔,小枝無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層;冬芽卵圓形,芽鱗背面多少被毛,先端有長毛。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至西部、老撾、緬甸、印度和不丹。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30米,胸徑40-80厘米;樹皮淡黃灰色或栗褐色;當年生枝密被短柔毛,去年生枝多少被毛,有散生皮孔,小枝無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層;冬芽卵圓形,芽鱗背面多少被毛,先端有長毛。[1]

葉宿存或第二年春季脫落,披針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稀長橢圓形、長圓形或卵形,質地厚,長3-12(常5-10)厘米,寬1-4(常2-3.5)厘米,中脈兩側不對稱,先端長漸尖,基部偏斜,一邊楔形或微圓,一邊圓楔形至半心臟形,葉面除中脈凹陷處有毛外,余處無毛,亮綠色,葉背色較淺,僅基部近葉柄處有毛,邊緣具鈍而整齊的單鋸齒;葉柄長2-7毫米,密被短柔毛,或下面毛較少或幾無毛。花出自花芽,常3-11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生於當年生枝或去年生枝的葉腋。 翅果常明顯偏斜,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稀長圓形或近圓形,基部有明顯的子房柄,長1.7-3.7厘米,寬1.3-2.4厘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具毛外,余處無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上部杯狀。下部管狀,無毛,花被片裂至杯狀花被的近中部,果梗細長,密生短毛,長及花被的2-3倍。花果期2月下旬至4月初,成熟後不立即脫落,可在樹上宿存數月之久。[2]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來源】為榆科植物常綠榆的樹幹內皮。

【性味歸經】澀,平。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活血散瘀。用於胃腸出血,尿血,各種外傷出血;接骨,拔膿消腫。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1500 米地帶之山坡、溪旁的常綠闊葉林中。在雲南南部常與思茅黃肉楠、鈍葉桂、普文楠及木蓮等樹種混生,組成第二層林。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至西部,老撾、緬甸、印度和不丹也有分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