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識與通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常識與通識》里的十二篇文章,為阿城先生為《收穫》所寫的專欄,原題為「煞風景」,因為講常識,常常煞風景。這些文章寫自洛杉磯、墨西哥、上海、台北……遊歷世界的阿城向讀者講述「常識」——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他把抽象的學問拿回來,在他趣味盎然的世俗世界裡好好涮過,舒緩的散文筆調,向人生的啟蒙書房龍《人類的故事》致意。《思鄉與蛋白酶》《愛情與化學》《攻擊與人性》……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清醒、幽默,美好而富想象力,至今讀來仍刺激腦啡。理想國推出二十周年紀念版,唐諾伴讀文章《清明世界,朗朗乾坤》收錄書中。

作者簡介

阿城,本名鍾阿城,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雜家,文字手藝人。

原文摘錄

我有一次在聚會時說:「所謂好學生是一個問題只知道標準答案的人。」你如果明白一個問題有兩種以上的答案,好,你苦了,考試一定難及格。事後才知道,這個意思結結實實得罪了一些人,這是我活該,因為我也把「好學生」表達為一種答案的形式了,可見我的iq確實不到80,也就是愚蠢。這個歲數還這樣,改也難了。 不過,我們要回到情感中樞的嗅腦那一部分,因為裡面有兩個部分極為重要,一個命名為海馬回,一個命名為杏仁核,都是因為它們的形狀,而非其功能。  勒杜克斯用實驗證明了杏仁核處理過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印象和記憶。他以極快的速度在試驗者眼前閃過圖形,試驗者根本沒有察覺,可是之後,他們會偏好其中的一些很奇特的圖形,也就是說,我們在最初的幾分之一秒,已經記得內容並決定了喜歡與否,情緒可以獨立於理智之外。 至于海馬回,則是一個情境記憶庫,用來進行信息的比對,例如,關着的狼與荒野中的狼,意義不一樣。海馬回管的是客觀事實,杏仁核則負責情緒意義,同時也是掌管恐懼感的中樞。如果只留下海馬回而切掉杏仁核,我們在荒野中遇到一隻狼不會感到恐懼,只是明白它沒有被關着而已。又如果有人用一把槍頂在你腦袋上,你會思考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但就是無法感到恐懼,做不出恐懼的反應和表情,同時也不能辨認別人的恐懼表情,於是槍響了。這是不是很危險?   杏仁核主管情緒記憶與意義。切除了杏仁核,我們也就沒有所謂的情緒了,會對人失去興趣,甚至會不認識自己的母親,所渭「絕情」,也沒有恐懼與憤怒, 所謂「絕義」,甚至不會情緒性地流淚。雖然對話能力並不會失去,但生命可以說已經失去意義。   杏仁核掌管的恐懼,在動物進化中地位特殊,分量吃重,因為它決定了動物在生死存亡之際的反應,戰還是逃。   杏仁核儲存情緒記憶,當新的刺激出現,它就將之比對過去的記憶,新的刺激里只要有一項要素與過去相仿佛便算符合,它就開始按照記憶了的情緒經驗啟動行... 知識就是一種權力,掌握知識的人有的時候和掌握權力的人很像,膨脹,原來心理上的毛病也會擴張,擴張到別人瞠目結舌。你看但凡掌握一點權力的人,都可能這樣,比如警察啦,售貨員啦,土大款啦,有時候撿垃圾的也會這樣,當他把垃圾視為一種資源,而他又占有這個資源的時候。

書評

同王小波一樣長在北京的阿城,言語中永遠充沛的幽默感和調侃味道讓他的文字成為一種表達思想的利器。 阿城這個人應該是少年早熟的,12歲便已遍覽當時能讀到的眾多中西文學名著,這種閱讀的天分在他的文字里充分體會到,無論文理,到他手裡,似乎可以很快得其精粹,寫作時信手拈來絕對不會讓你覺得是「摘抄」或者引用。這本《常識與通識》可以看作雜文、哲學小品、文化心理學著作甚至一本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對於5年前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我來說,更像是與一位「dr.know」進行着揭露內心的對話,看的時候,不要抑制你的驚訝,作者就是希望用從對愛情到暴力的種種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和腦神經工作原理的精妙解析和娓娓敘述,解開我等心中無法解釋的眾多謎團。

本書可謂形散而神聚,阿城精妙的中英文能力讓他在把從國外心理學最前沿研究機構的文字報告用最精妙淺顯的中文向讀者闡釋的時候,舉重若情,汪洋恣肆,幽默而而深刻。有時不得不讓人對阿城本人產生濃厚的興趣。

49年出生的他,作為「共和國同齡人」經歷了新當代只是分子最完整的人生歷程——每一段政治風雲都對本人產生了最直接的影響,對此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他的《閒話》,最終學貫東西的他,在寫了幾本部頭不大卻部部震驚文壇的著作、當了十幾年的圖書策劃與出版商後,去了美國,從親歷者變成旁觀者。而這種旁觀,與王小波一樣,學貫東西,文理皆通,文化與科學的思考加上深厚的國學功底,以及數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體驗與閱歷,具有一般知識分子所缺少的豁達和幽默,理性和客觀。對於文革種種更是用過來人的豁達調侃得令人忍俊不禁。

這本書對於一個無論文理,無論中西,只求通達一科的人來說,一定會有些章節,會讓麻木得你讀起來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有理有據的心理學和腦科研究成果,讓美食、性愛、愛情、攻擊性、甚至藝術、文化革命種種常識中的乖謬、變成了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純粹化學與生理反映,也許是就是作者所言通識吧。不必擔心會讓人生從此如化學公式般無趣,正如作者所言,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催眠,一個「信」的過程,但是被催眠了千年的人群中若能有人不時跳出來看看自己其實在夢遊,而且大聲叫出聲來,未嘗不是一件「鐵屋中吶喊」式的好事。

請讀阿城 《常識與通識》是阿城在海外寫給《收穫》的專欄,大概是96、97年左右,那時同時在《收穫》開的一個專欄是《文化苦旅》余秋雨開的,結果余秋雨一下子就火了,書就印了單行本,那時我也追捧的不行,買盜版書來看,直到前年我讀到了阿城的這本《常識與通識》才知道自己的盲目,比之同時開的《文化苦旅》阿城的《常識與通識》是非常優秀非常有趣的專欄,不像文化苦旅,老在矯情! 《常識與通識》都是些有趣的介紹,比如人為何會懷鄉,為何會戀愛,為何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敢玩兒蛇、催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阿城抱着好玩兒的心態認認真真地讀了許多科普著作,然後把它們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他一直在做有趣的事兒,這種態度叫我無比的羨慕。 王朔說,如果說北京城500年出一個人精,那我們這個時代的這個人精就是阿城,他移居美國,但是為了保持語感,拒絕學和說英語。 最早讀阿城是小說《棋王》說不出的古樸蒼涼的感覺,語言錘鍊的非常非常到位,後來看到他的關於中國文化的一系列隨筆更加佩服,講道理的態度就比現在的論戰厚道的多,批評別人也是點到為止,有理有據。 作家出版社出過這套書,現在不好買了。小說《棋王》已經選到高中的選讀課本里了,我就是從那裡看到的,希望現在讀書的同學們能夠從這本小說出發去了解一個全面的阿城。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版《常識與通識》刪節補完 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版《常識與通識》正文無刪節,僅在由唐諾撰寫的附錄《清明世界,朗朗乾坤》中刪去了一個章節,刪節處位於P. 222,以「……」標出,現補充如下:

朱天心在她的小說《預知死亡紀事》一開頭這麼寫着:「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一名性急的毛姓之人,數十年前寫下此詩,隨後他果然也如願做下了朝夕間天地翻轉之事。」

追逐偉大目標,從而棄絕常識牽絆、落入意識形態籠罩之中,對中國這塊古老土地而言,還是上個世紀不到百年間的事,再之前長時以往並不是這樣子 這關係着兩個性急且意圖偉大之人。朱天心筆下所說的這位毛姓之人,要在活着時如詩中言志的一人權傾天下,還要他統治的整個國家快快脫胎換骨,超英趕美,好親眼看見遙遙走在舉世人類最前頭的動人景象;另一個則是此人奉為導師的人,他格局更大,自稱找到了人類歷史的決定性走向,急着驅趕整個世界、驅趕每一個人進入下一個更美好的歷史階段。兩個偉大加一起,其結果就叫無所遁逃於天地,所有原本只求安心過日子的普通人也只能奉陪跟着偉大起來,六億神州俱堯舜,阿城在他另一本書上說,滿街走聖賢,這景象真越想越駭人。

當然,到二十世紀末事情有點逆轉過來了,今天我們常感慨,之前五十年,是大陸搞政治,我們台灣搞經濟;這眼前幾年,則輪到我們搞政治,而大陸開始認真搞經濟 我想,我們把此話代換成「輪到我們搞意識形態,大陸搞常識」,看來也完全是通的,也因此,阿城這本向着祖國同胞書寫的《常識與通識》,於是就該輪我們來讀了,而且非常值得一讀。

在這些偉大來臨之前,中國,相對來說,一直是意識形態較稀薄的國度。當然,意識形態之生有其人性理由,大概不可能完全根絕,但比方說兩種大型意識形態之一的宗教,在中國就不發達不偉大於是也就不怎麼死人,這裡先就少掉了一個;另一個也屬勁爆級的國族主義,則強度略略比宗教嚴重,但也還節制,基本上還受現實主義的管轄,不至於脫鈎而去成為無限上綱的種族生死仇恨,也因此,今天我們重新描述這個老文明,會傾向於用遲緩停滯而不是偉大華麗,這是常識勝過意識形態的必然呈現。

但光回頭看不會有用的,昨日中國的常識輸給今日中國的意識形態,這一戰勝負已分,常識要如何整軍經武,打贏往後的仗呢?有一種想法,我們常說,當民主失敗時,你需要用更多的民主來獲勝;同樣的,當常識失敗時,也許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常識不是嗎?

更多的常識,這是可能的,事實上這也正是阿城在這本書中試圖做到的一部分事 常識的確擁有一個意識形態所沒有的長期優勢,那就是它的開放性特質,容受一切,無懼錯誤、不足和矛盾,並允許修改。許多人們長時間的既有常識,我們今天都曉得是錯的,比方說翟封荼的三大解答,比方說地球是平的、太陽是繞着地球旋轉云云;也有很多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乏味常識,曾經是危險的、激進的、驚天動地的主張和發見,比方說人類系演化而來,比方說結果是地球繞着太陽旋轉而且還只是廣漠宇宙的微塵一粒云云。每一次老錯誤的修改,每一個新知識的容納,都意味着常識的再次進展,援軍不絕,因此,我們或可樂觀的相信,時間看來是站常識這一邊的。

常識和意識形態長期對峙並逐步獲勝的歷史圖像,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便是一個持續除魅的過程,用我們常識的話來說,便是一個民智由蒙昧走向開化的過程。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