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干召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干召廟鎮,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地處臨河區西部,東鄰臨河城區,南鄰雙河鎮,西至砥口縣、杭錦後旗,北與白腦包鎮接壤。轄區面積313.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千召廟鎮戶籍人口51825人。[1]

1958年,成立鋼鐵公社。1997年,設立干召廟鎮。2006年2月,黃羊木頭鎮、烏蘭淖爾鄉併入干召廟鎮。

截至2020年6月,千召廟鎮轄27個行政村。

2018年,千召廟鎮有工業企業2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1個。

中文名: 千召廟鎮

行政區劃代碼: 150802102000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地理位置:臨河區西部

面 積: 313.4 km²

下轄地區: 27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478

郵政區碼: 015000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蒙L

人 口: 51825人(2018年)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鋼鐵公社。

1997年,設立干召廟鎮。

2006年2月,黃羊木頭鎮、烏蘭淖爾鄉併入干召廟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千召廟鎮轄隆豐、廣豐、勝豐、立新、永豐、烏蘭、迎豐、農光、旭光、永華、新華、民主、新利、紅豐、黃羊、黃濟、建華、民豐、東風、建民、西渠、榮豐、腦高、廣聯、棋盤、新建、新豐2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3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千召廟鎮轄2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千召廟鎮地處臨河區西部,東鄰臨河城區,南鄰雙河鎮,西至砥口縣、杭錦後旗,北與白腦包鎮接壤。

轄區面積313.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千召廟鎮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地勢平緩,境內最高點海拔1045米,最低點海拔1029米。

氣候

千召廟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風大雨少、氣候乾燥、蒸發量大、無霜期短、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多年平均氣溫8.1℃,1月平均氣溫-11℃~-15℃,7月平均氣溫20℃~24℃。平均氣溫年較差33.4~37.3℃。無霜期年平均13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3110~33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50~2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8月,8月最多。

人口

2011年末,千召廟鎮轄區總人口4886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56人,城鎮化率6.7%。另有流動人口851人。總人口中,男性29321人,占60%;女性19548人,占4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8121人,占98.5%;有蒙古、回、藏、彝等7個少數民族,共748人,占1.5%。人口出生率3.8‰,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長率0.7‰。

2017年末,千召廟鎮常住人口32824人。

截至2018年末,千召廟鎮戶籍人口51825人。

經濟

2011年,千召廟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129510噸,人均2650千克,其中小麥24210噸,玉米1053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油葵、西紅柿、脫水蔬菜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羊飼養量31萬隻,年末存欄14.3萬隻;牛飼養量0.41萬頭,年末存欄0.38萬頭;家禽飼養量28萬羽。名優特農產品有蘋果梨、西甜瓜等;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脫水蔬菜。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450元。

截至2011年末,千召廟鎮累計造林面積7.2萬畝,其中防護林6.9萬畝,經濟林2100畝,林木覆蓋率22%。

2011年,千召廟鎮大型農業機械82台(輛)。

2018年,千召廟鎮有工業企業2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1個。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千召廟鎮有秧歌隊8支,隊員480人;文化專業戶5個,農家書屋28個,建築面積2440平方米,藏書4.5萬冊。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千召廟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421人,專任教師27人;小學3所,在校生1358人,專任教師1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千召廟鎮有衛生院3所,村衛生室27個。

社會保障

2011年,千召廟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38戶,人數2220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7人,支出40.0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6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27人次,共支出13620元,比上年增長50%;農村臨時救濟192人次,支出20多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8.5萬元。新增就業人口160人,有24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8人,全年共幫助34戶零就業家庭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組織3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