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乾漆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乾漆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藥材來源】

乾漆為漆樹科植物漆樹Toxicodendron oernici flunm (Stokes)F.A.Barkl的樹脂經加工後的乾燥品。

【古代炮製方法】

晉代有「熬絕煙」(《肘後》)的方法。唐代有搗熬篩為末(《千金翼》);「炒令煙斷」(《千金》)的記載。宋代有「炒至大煙出」(《普本》)、「炒至青煙盡」(《三因》)、「炒煙出青白色為度」(《婦人》)等方法。明代有「炒令煙出略盡,存性」;「炒令大煙出,待至煙頭青白,如此一時久」(《普濟方》)的製法。唐、宋、明、清一直沿用燒、炒、煅炭的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煅乾漆: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砸成小塊,洗淨,曬乾後置煅鍋內,上蓋一個口徑較小的鍋,兩鍋接合處用鹽泥封固,上壓重物。蓋鍋底部貼一白紙條或放幾粒大米,用武火加熱,煅至白紙或大米呈老黃色為度。離火,待涼後取出,剁成小塊或碾碎。   2、炒乾漆:取淨乾漆砸成小塊,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煙盡為度,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

煅乾漆呈黑色或棕褐色,為大小不一的塊狀或粒狀,有光澤,質鬆脆,斷面多孔隙,氣微,味淡,嚼之有沙粒感。炒乾漆呈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焦黑色,質堅硬,具孔隙,無臭,味淡。

【炮製目的】

乾漆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脾經。具有破瘀血,消積,殺蟲的功能。   生乾漆辛溫有毒,傷營血,損脾胃,故不宜生用。煅後降低其毒性和刺激性,用於婦女經閉,癮瘕,瘀血,蟲積。

【應用選擇】

  制用   1、瘀滯經閉常與熟大黃、桃仁、制水蛭等同用。可增強祛瘀破瘕,通經的作用。用於瘀血阻滯的月水不通,瘀血內停,腹部腫塊,潮熱贏瘦等症,如大黃廑蟲丸(《中國藥典》)。   2、蟲積腹痛常與雷丸、檳榔、黨參等同用,具有消積殺蟲的作用。用於蟲積腹痛,腹脹,以及蟲積蠱毒等症。配伍地龍、蒼朮,可治絲蟲病(《中草藥學》)。   3、癥瘕痞塊常與人參、三棱、桃仁等同用,具有消癥瘕,化瘀血的作用。用於產後瘀血攻心、癥瘕、血痹、干血勞等症,如化瘢回生丹(《萬病回春》)。

【現代研究】

本品含漆酚約50%~60%,最高達80%,可導致過敏性皮炎。近年發現生漆中尚含一種漆敏內酯,可使未接觸生漆而過敏,產生過敏性皮炎。漆酚與漆敏內酯為漆中具有刺激性毒性的物質,經煅制後,可免除刺激性毒性,同時對實驗動物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煮製。   2、文獻摘錄「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入腸胃。若是濕漆,煎干更好」(《證類》)。「用新瓦上下合定,火煅黑煙盡,方可用」(《粹言》)。 ==【總結】==千漆始載於漢《神農本草經》,但在該書中未記載炮製方法。繼後晉代最先提到「熬」即「炒」的炮製方法。綜合古代的炮製方法,主要有炒、熬、烘、煅、煮等。加輔料炮製從劉宋時代《雷公炮炙論》中提出,如甘草炙,隨後有酒、醋、姜炙等法。近年來,各地的炮製規範中收載的大多是煅炭法,也有炒製法。   乾漆的炮製作用早在唐代《日華子本草》中就有論述:「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其後,明代《醫宗粹言》中曰:「其性氣大悍,服之大傷血氣,若去煙而用之,止破瘀血而不傷元血,若血暈不省人事者,即燒煙熏之立蘇,足可以見其悍也」。   由乾漆炮炙方法發展演變來看,以炒法最為常見,其次為烘、煅兩法。炮製方法不同而炮製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既達到煙盡存性,又不使損人腸胃,傷營血。但目前全國大多沿用煅炭法。乾漆加輔料炮製,如甘草炙、醋炙、姜炙等清代至今未沿用,有關這方面的發掘待進一步研究。 [1]  

【炮製方法】

取擦淨的乾漆砸成小塊,置煅鍋內,上覆一口徑較小的鍋,上貼白紙,兩鍋沿的接合處,用黃泥封固,加熱煅至白紙呈焦黃色為度。停火燜涼,取出打碎即成。或置鍋內炒至煙盡、焦黑存性亦可。《日華子本草》:「入藥須搗碎炒熟,不爾,損人腸胃。若是濕漆煎干更好。」本篇文章來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醫藥網</a> 原文鏈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0/16/27/29.htm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