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凡的世界 - 路遙著長篇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凡的世界 - 路遙著長篇小說

來自堆糖的圖片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平凡的世界

作者; 路遙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說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湧,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作品鑑賞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並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孫少安是立足於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鬥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鬥的兩極經驗。

《平凡的世界》還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一是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不要說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極人物,如鄉土哲學家田福堂,遊手好閒的王滿銀,善於見風使舵的孫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二是作品處處展現溫暖的親情與友情,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小說中有大量關於人間親情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孫玉厚一家了--孫玉厚勤勞樸素、忍辱負重;他的兒女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等自強自立、善解人意、善於幫助別人。小說還書寫了美好的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鄉鄰之情等人間美好的情感。三是作品中的愛情寫得很美,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內涵和想象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如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杜梨樹下近乎柏拉圖式的戀愛,就寫得很純美,讓人為之感動。

作品評價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給中國文學創造的神話,不僅是一個呈現在眼前的小說世界,以及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們中間,而且還打開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門,人生格局就此改變:空闊、寬容、堅硬、柔軟、寫實,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紀錄片《路遙》製片人吳建榮評價)

《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最受老師和學生喜愛的新課標必讀書。路遙獲得了這個世界裡數以億計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溝通了這個世界的人們和地球人類的情感。(陳忠實評價)

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這樣的小說對底層奮鬥者而言,無疑具有"燈塔效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的原因。(延安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梁向陽評價)

一個外國學者他提到過,他說實際上應當把作家作品的傑出性和持久性劃等號。路遙就是這樣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嘔心瀝血之作。小說完成後,作者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來,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許多城市,還出現了排隊購買這部作品的現象;人們對路遙也舉行了各種悼念活動,全國發來的唁函唁電有一尺多厚,像雪片一樣,陝西電視台還拍了路遙的專題片。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他的作品貫注了昂揚的奮鬥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咀嚼着這些至理名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勞動者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畢竟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

路遙去世後的這20年裡,儘管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特別是很多年輕的讀者,仍然在熱切地、投入地讀着路遙的這本書,甚至把《平凡的世界》列為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

路遙是用傳統現實主義寫老老實實的普通勞動大眾,他會不會現代手法?當然會,他整天讀的是世界文學、外國名著,但是他不願意。他的現實主義是詩意的現實主義,他用最老實本分的東西寫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勞苦大眾。

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的在讀研究生在紀念路遙逝世20周年的研討會上發言時 說最早從鄉下來到市裡的重點高中,也是穿着很不合時宜的衣服,講着不標準的普通話,進入了都是城裡孩子的中學,當時曾產生很強烈的自尊心的受挫感。那時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這個世界上像他這樣懷着自尊,但是又很沉默,心裡帶着熱情的鄉下孩子還是很多的。

作者簡介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農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石咀驛鄉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1969年回鄉務農。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病醫治無效在陝西西安英年早逝,年僅42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