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安寺位於雲水溪橋頭處,原寺傾倒,其名無考。上世紀80年代下坂村群眾,為保寺中石佛,蓋一小亭,名為「平安亭」,2000年2月29日始改名為「平安寺」,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背山面水,距華安縣城3公里。

基本內容

平安寺內屹立的一尊阿彌陀佛立佛石雕,造於明嘉靖年間(約公元1554年),距今446年,立佛石雕高2.28米(含底座,佛身高2.08米),腰圍2米,重1.45噸,造型雄偉壯觀,端莊慈詳,古樸厚重,雕刻精湛,出神入化,是華安古石雕文化的寶貴遺產,是華安佛教藝術發展的一見證。華安原為龍溪縣二十五都地,1928年始置縣,縣城所在地的華豐鎮(又名石寶鎮)地處十分偏僻,因高山阻隔,交通極為不便,九龍江北溪水路是與外界的唯一通道。然而,從縣城至新圩的九龍江河段,又因落差大、江中灘瀨遍布,巨石累累、怪異橫陳,船隻不能行駛,只能從羅溪村附近的雲水溪邊,走山嶺路方能到達新圩,不論士農工商,南來北往貨物,僅有此道可通過,故在華安的歷史中,該山嶺路記載着過路行人悠久的歷史,見證山區人民的艱辛。因山嶺崎嶇、路途難行,為使過往行人一路平安,約在明朝嘉靖年間,一些有心人捐資,在該山嶺處建一小寺廟,這尊石佛就立於這座古廟裡,既供行人歇憩之所,又可拜佛祈求平安。後因廟宇年久失修倒塌,唯有這尊石佛露天立在草叢中。1954年,華安興建華福公路,石佛被放置在公路內側斜坡上,任其雨打日曬。1984年興建雲水溪公路橋時,由建橋民工把石佛搬放在橋頭南路邊。同時,這尊石佛被廈門南普陀佛教協會李先生看重,並徵得有關部門領導同意,要將其請到南普陀寺供奉,後因當地群眾極力阻止,方把石佛留下來。爾後,下坂村梨仔坪村民自願投工投勞,出錢出物,在雲水溪橋頭建成一簡易亭,將石佛移入亭中。亭名曰「平安亭」。

據考證,石佛與雲水溪橋同庚。雲水溪橋亦為明朝嘉靖年間所建。按《雲水溪橋碑記》載,雲水溪橋處峽谷險要,灘流奔急,人要過江相當危險,要在溪的西面建一廟供一尊大佛居身,從當時當地經濟條件、地形情況看難度極大,只有在建橋與造佛同一時間建造才能完成。從其石質辨認,立佛與雲水溪橋的石質完全一樣,證明為同一產地。從石佛造像看,石佛右手垂作「與原印」式,左手彎曲至胸前捧一寶珠,額頭肉髻又一寶珠,臉部豐腴,慈眉善眼低視,嘴角略微上翹作微笑狀,令人有親切感,預示在此險要地,佛光普照,行旅平安,這也符合造橋之初衷意盼。

1992年7月7日凌晨,這尊石佛被盜。案發後,引起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公安幹警和文物保護積極分子進行跟蹤追擊,歷時45天,行程一千多公里,於8月22日下午在龍海擒獲盜賊,追回石佛。這尊石佛經省文物專家和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鑑定,一致認為石佛屬國家二級文物的上品,彌足珍貴。佛教界著名人士覺星和尚認為石佛是「阿彌陀佛像」,是「淨士字」主要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若加上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來華安的考古界人士對石佛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清晰流暢,簡約飄逸,神態靈活聖潔,佛像保持完好,評價甚高。從這裡可以明顯看出,石佛有較高的古石雕文化內涵。

為了有效地管理好這一文物古蹟,1992年8月28日成立了華安縣雲水溪平安亭理事會,加強對文物的管理工作,把平安亭周圍環境做了整理和規劃。以多方籌集資金,想方設法擴大場地建設,先後共籌集資金20多萬元。其中1994年,台灣省屏東縣枋寮鄉佛頂寺謝文興先生(宗教人士、法號釋融德)到平安亭進香,至1996年9月26日,四次為平安亭佛祖捐資人民幣11.60萬元。

2000年2月29日,華安縣文化局批准成立「華安縣雲水大佛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之後,將「平安亭」改名為「平安寺」。幾年來,管委會做了大量工作,除做了許多保護文物的宣傳和實際工作外,還擴大場地,從雲水溪里砌擋土牆、造假山、建山門、征地建圍牆、建接待室和廁所、安裝電燈、電話、美化綠化環境,加強安全保衛等。僅擴大平安寺規模建設,第一期主體工程260平方米,建一座高12米的新寺廟。經過精心設計後全部仿古建築,並以現代技術用鋼筋混凝土製材建造,雕樑畫棟,浮雕藝術,琉璃瓦屋頂,寺脊均以彩瓷塑造龍鳳牡丹,人物景觀。2001年11月27日舉行平安寺竣工慶典及將石佛遷入寺中的開光儀式,從此,民眾可以觀光其法相莊嚴。每天都有許多遊客、信男信女前來觀光、朝拜,每逢每月初一與十五更顯熱鬧非凡,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許多海外僑胞回鄉探親謁祖也都到這裡朝拜。[1]

1985年1月,華安縣人民政府收平安寺石立佛,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視頻

《平安寺懷恩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