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海天后宮俗稱「娘媽宮」,因宮有108根木柱,又稱「百柱宮」,始建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迄今已有1016年歷史,是一座古老而且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建築原構媽祖行宮,主要建築有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建築規模和風格與眾不同。整個廟宇擁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廊沿壓石也有108條,而宮前「師泉井」也是用108塊石頭砌成。宮內存有《師泉井記》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等古碑刻。已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台文物保護工程項目。

中文名稱 平海天后宮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海濱路

占地面積 978.5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 著名景點師泉井

後宮別名 百柱宮 始

建時間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相關人物 施琅、張天駿

目錄

宮宇簡介

平海天后宮位於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創建於宋咸平二年(999),是湄洲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祠[1] 。清康熙年間,統一台灣後由施琅擴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重修,光緒年間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9米,通進深51.9米,總面積978.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大門、內庭、兩廊和大殿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宮內立木柱108根,俗稱「百柱宮」,大門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門左嵌施琅的《師泉井記》碑,門右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碑碣。為研究閩台關係的重要實物。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平海天后宮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祀神媽祖,北宋咸平二年由朝廷褒封,建宮所立,主要配祀神有:臨水夫人、五帝爺、鄭成功、施琅。

建築布局

平海天后宮背山面海(背靠朝陽山,面臨平海灣),廟門與湄洲媽祖廟隔岸相望,這也是平海天后宮獨具特色這處。平海天后宮 占地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64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天后宮大門脊檁上保留「大功德主將軍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師提督軍務施琅重建」銘文,大殿存施琅《師泉井記》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大殿上方掛着「神昭海表」橫匾和獨特的「皇帝萬歲萬萬歲」直匾,宮前有「師泉」井。平海天后宮建築氣勢恢宏,其規模宏大,在平海地區堪稱首屈一指。其建構十分獨特,飛檐走壁,雕龍畫棟,中座宮廟分三殿、兩廂,並由一條迴廊將其串連起來,渾然一體。許多建築材料均為「108」,支撐廟宇大小柱子共108根,宮四周的廊沿壓條石為108塊……就連天后宮的碑石高也是108寸。據說,這「108」乃取自天平地支中的三十六天星,七十二地煞。平海天后宮用108根大杉木柱、支、頂、承、拉、純土木結構的古建築,所以俗稱「百柱宮」。「工字型」布局,「霸王拳」構造,更體現出她的獨特和原構造型。

宮宇簡介

平海天后宮位於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創建於宋咸平二年(999),是湄洲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祠。清康熙年間,統一台灣後由施琅擴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重修,光緒年間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9米,通進深51.9米,總面積978.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築,由大門、內庭、兩廊和大殿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宮內立木柱108根,俗稱「百柱宮」,大門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門左嵌施琅的《師泉井記》碑,門右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碑碣。為研究閩台關係的重要實物[2] 。該建築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築提供實物資料。平海天后宮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祀神媽祖,北宋咸平二年由朝廷褒封,建宮所立,主要配祀神有:臨水夫人、五帝爺、鄭成功、施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