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邑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邑縣(濕地公園)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平邑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臨沂市境西部,北緯35°07′35″~35°43′23″、東徑117°25′12″~117°56′51″。東、東南與費縣相連,西南與棗莊市山亭區接壤,西與鄒縣、泗水相鄰,西北與新泰市搭界,東北與蒙陰縣毗鄰。縣境南北最大縱距(鄭城鎮魏莊南反村至武台鎮太平頂)66.75千米,東西最大橫距(卞橋鎮前白岩村至白彥鎮黃坡越棚村)47.35千米,總面積1824.79平方千米。總人口101萬人(2010年末)。全縣轄1個街道、13個鎮:平邑街道、仲村鎮、武台鎮、保太鎮、柏林鎮、卞橋鎮、地方鎮、銅石鎮、溫水鎮、流峪鎮、鄭城鎮、白彥鎮、臨澗鎮、豐陽鎮[1]。縣政府駐平邑街道。

地處沂蒙山區西南邊緣,淮河流域沂河水系浚河上游。地形南北高、中間低,山地丘陵占85%。縣境北部有蒙山群峰,其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境內河流縱橫,大小河溪126條。年均氣溫13.2℃,年均降水量803.4毫米,日照充足,無霜期212天。石灰石、石膏、花崗石、黃金儲量豐富。金銀花產量居全國第一。兗石鐵路、日東高速、327國道、文泗公路橫貫東西,博徐公路、滕蒙公路縱穿南北。省級以上重點保護文物有平邑漢闕、顓臾國古城、北池遺址等。蒙山有著名的「七十二奇峰、三十六洞天」等景觀和「聖憩石」、「望海樓」等古蹟。

歷史沿革

商代太昊後裔在縣境北部建顓臾國,西漢置平邑侯國。因春秋時為魯國季平子采邑而得名。據平邑古碑記載:「干邑者,季平子之采邑也。」公元627年將顓臾縣併入費縣,後歷經變革。1946年4月正式成立平邑縣,因子邑鎮得名。1960年形成現在的版圖。

1986年5月,李家莊鄉改稱岐山鄉。1988年12月,賀莊鄉改名白馬鄉。此時,全縣轄7鎮19鄉:平邑鎮、仲村鎮、卞橋鎮、銅石鎮、地方鎮、鄭城鎮、白彥鎮、白馬鄉、岐山鄉、武台鄉、保太鄉、魏劉莊鄉、柏林鄉、資邱鄉、天寶山鄉、張里鄉、溫水鄉、東陽鄉、流峪鄉、唐村嶺鄉、魏莊鄉、黃坡鄉、山陰鄉、臨澗鄉、龐莊鄉、鄭家峪鄉。

1994年9月7日,撤銷溫水鄉、天寶山鄉,設立溫水鎮、天寶山鎮。1994年9月28日,撤銷岐山鄉、保太鄉,設立岐山鎮、保太鎮。至此,平邑縣面積1748平方千米,人口88.9萬人。轄11個鎮、15個鄉:平邑鎮、天寶山鎮、卞橋鎮、白彥鎮、地方鎮、仲村鎮、岐山鎮、鄭城鎮、保太鎮、銅石鎮、溫水鎮、山陰鄉、豐陽鄉、東陽鄉、白馬鄉、張里鄉、武台鄉、龐莊鄉、柏林鄉、臨澗鄉、唐村嶺鄉、資邱鄉、流峪鄉、黃坡鄉、魏莊鄉、魏劉鄉。縣政府駐平邑鎮。

1996年5月24日,撤銷柏林鄉、武台鄉、流峪鄉,設立柏林鎮、武台鎮、流峪鎮(魯政函民字[1996]26號)。1996年10月9日,魏劉莊鄉更名為羊城鄉(魯地名委[1996]10號)。1998年7月28日,撤銷豐陽鄉,設立豐陽鎮(魯政函民字[1998]17號)。1999年12月22日,撤銷臨澗鄉,設立臨澗鎮(魯政函民字[1999]40號)。至此,平邑縣轄16個鎮、10個鄉:平邑鎮、仲村鎮、卞橋鎮、銅石鎮、地方鎮、鄭城鎮、白彥鎮、溫水鎮、天寶山鎮、岐山鎮、保太鎮、柏林鎮、武台鎮、流峪鎮、豐陽鎮、臨澗鎮、東陽鄉、白馬鄉、羊城鄉、資邱鄉、張里鄉、唐村嶺鄉、魏莊鄉、黃坡鄉、山陰鄉、龐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縣總人口974213人,其中:平邑鎮134556人,仲村鎮57360人,岐山鎮21055人,武台鎮36467人,保太鎮58551人,柏林鎮45835人,卞橋鎮40926人,地方鎮38210人,天寶山鎮26014人,銅石鎮50644人,溫水鎮36702人,流峪鎮34803人,鄭城鎮38886人,自彥鎮34101人,臨澗鎮24543人,豐陽鎮33343人,白馬鄉26598人,羊城鄉20939人,資邱鄉34775人,張里鄉24160人,山陰鄉19403人,魏莊鄉27818人,黃坡鄉22972人,唐村嶺鄉23653人,東陽鄉37626人,龐莊鄉24273人。

2010年,撤銷平邑鎮,設立平邑街道;撤銷資邱鄉,設立資邱鎮。調整後,全縣轄1個街道、14個鎮、1個鄉:平邑街道、仲村鎮、武台鎮、保太鎮、柏林鎮、卞橋鎮、地方鎮、銅石鎮、溫水鎮、流峪鎮、鄭城鎮、白彥鎮、臨澗鎮、豐陽鎮、資邱鎮、魏莊鄉。縣政府駐平邑街道。

2011年11月,撤銷資邱鎮,併入卞橋鎮;撤銷魏莊鄉,併入鄭城鎮。調整後,平邑縣轄1個街道、13個鎮:平邑街道、仲村鎮、武台鎮、保太鎮、柏林鎮、卞橋鎮、地方鎮、銅石鎮、溫水鎮、流峪鎮、鄭城鎮、白彥鎮、臨澗鎮、豐陽鎮。

視頻

平邑縣 相關視頻

2020年山東省平邑縣宣傳片震撼來襲!
平邑縣第一部旅遊風光片(200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