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陰加鼓通隨想錄(尹燕忠)

《平陰加鼓通隨想錄》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平陰加鼓通隨想錄

這些年,各地都在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塊寶貝,國家對這方面加大了物力財力,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大好事。《平陰加鼓通》源於原店子鄉,也就是現在的孝直鎮,八九十年代張興琦同志任文化站長,和省市縣有關文化部門挖掘整理出了《少兒加鼓通》,在國家及省市縣演出中連連獲獎,好評如雲,這個節目有一二百年歷史,詼諧幽默的表演,機智的人物均表現的栩栩如生,令人難以忘懷,因而,加鼓通和十八大姐斗王皮以及漁鼓書等皆已成為濟南平陰縣的文化名片。這個節目3人一組,共分9組,成方形隊列,以中間一人為主角,乃是知府縣官,扮相卻丑而滑稽,酷似牛得草先生七品芝麻官之風度,鼻樑長有白色豆腐塊,身穿黃馬褂,頭頂大翅官帽,嘴有極其生動的小黑糊子,間有黃色齜須,左手持扇,右手持中,披肩斜挎銅鈴一串,腰扎短裙,在節目中叫唱「板引」,其餘兩個叫「板腿」,為衙役扮相,頭頂紅纓帽,身穿紅坎肩,下扎短裙,手握兩根夾板(用竹板做成),夾板頂部用細鐵鏈連在一起,系三隻銅鈴,在舞蹈中又做抬轎的木槓,又是伴奏的樂器,板腿主要配合板引的動作左右騰挪呼應,其餘還有兩組6個打扮成醜行的小官和兩組古裝的百姓,小官都拿着扇子,百姓都拿着夾板,伴隨着打擊樂「叮叮鏘叮叮鏘,叮叮叮叮鏘的」鏗鏘有力的鼓點,27人共同進退,不斷變幻着豐富歡快,趣味橫生的舞蹈動作,令人捧腹之餘連聲叫絕。四市八鄉的父老鄉親都專程扶老攜幼一起到玫瑰之鄉來觀看欣賞。

平陰加鼓通有個美麗傳說,很久以前,久旱無雨,大地龜裂,禾苗半枯焦,百姓眼望蒼天,心急如焚,不禁涕零,便自發起來祈雨,各家門上備香案,擺上供品肴饌,擺上一隻大鐵鏊子,知府縣官老爺私防,知民疾苦,便赤腳踩上鏊子,並令眾官光腳站在焦渴滾燙的大地上來祈求上蒼,縣官站在燒紅的鏊子上祈拜蒼天,雙腳烙得疼痛難忍,不住蹦跳,但仍神態自若,不斷與隨從衙役和鄉親說笑逗趣,心誠則靈,終於感動上蒼,霎時祥雲密布,電閃雷鳴,大雨滂沱而至。

整個場面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無論在舞台上抑或大廣場上,都氣勢非凡的壓住了陣腳。

人們喜歡這樣的廉官,崇拜勤官,多少年來人們都充滿着一種勤謹勉勵,樸拙辛勞,為民請命的浩然正氣,這種光照千秋的民氣被老百姓搬上民間的大舞台而充盈寰宇!

2019.4.26日早8.25分脫稿

20019.4.26日中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